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佘氏家训:佘勇可贾,忠义传家 —— 南昌佘氏的将门精神与现代国防意识

时间:2025-07-12作者:星晨阅读:176分类:家风家训

在赣江流域的南昌城厢,佘氏家族的祠堂里悬挂着一幅 “佘家军抗辽图”:画面中,佘太君披甲立马,身后 “佘” 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杨家将与佘家军将士并肩冲锋,尽显 “满门忠烈” 的英雄气概。这位北宋名将杨业之妻、佘氏家族的精神图腾,以 “百岁挂帅” 的壮举诠释了 “佘勇可贾,忠义传家” 的真谛。明代编纂的《南昌佘氏宗谱》将这种将门精神凝练为 “忠勇报国,守土卫民” 的核心训条,记载着从北宋佘家军到明清抗倭、抗法战争中佘氏子弟 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 的英勇事迹。当当代社会呼唤国防意识与家国情怀,这些镌刻在战旗上的精神密码,正以 “爱国主义教育”“国防实践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基。

佘氏家训:佘勇可贾,忠义传家 —— 南昌佘氏的将门精神与现代国防意识

佘氏家训:佘勇可贾,忠义传家 —— 南昌佘氏的将门精神与现代国防意识

一、将门忠魂:从佘家军到赣鄱守土

南昌佘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贯穿千年的卫国史诗。佘氏源自唐代沙陀族,因 “骁勇善战,忠心事唐” 获赐汉姓 “佘”。至北宋,佘太君(佘赛花)率领佘家军辅佐杨家将镇守雁门关,其 “兵甲坚利,号令严明” 的治军理念与 “保境安民,不徇私情” 的将门风范,成为《佘氏家训》的精神起点。史载佘家军 “凡入伍者,必先立誓:‘生为国土,死为国殇’”,这种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安危绑定的誓言,在佘氏家族中代代相传。

元末明初,佘氏一支南迁南昌,仍坚守 “将门不坠武备” 的家训。明代佘氏将领佘毅中任江西都司时,在鄱阳湖操练水师,“仿佘家军旧制,立‘三不’军规:不扰民、不贪财、不畏死”,在抗倭战争中 “率家丁三百,力战倭寇于吴城,悉数殉国”,其事迹被载入《明史・忠义传》。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,南昌佘氏组建 “佘氏团练”,“死守南昌三个月,城破后阖族殉难者百余人”,展现出 “城在人在,城亡人亡” 的守土决心。

家族将门精神的形成,与南昌 “襟三江而带五湖” 的战略地位密不可分。这片 “控蛮荆而引瓯越” 的赣鄱要地,自古便是 “兵家必争,守土有责” 的军事重镇,孕育出 “崇文尚武,家国同构” 的民风。佘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忠义”、兵家的 “勇毅” 与江右的 “坚韧” 熔铸为独特的卫国理念。《南昌佘氏宗谱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佘氏,勇非匹夫之勇,乃国之勇;忠非一人之忠,乃族之忠。守土卫民,虽万死而不辞,此将门之魂也。” 这种将家族荣誉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的认知,使其跳出单纯的军事传承,形成 “忠勇传家,文武相济” 的将门传统。

二、家训精要:忠勇报国的卫国之道

《佘氏家训》三十条训言中,“忠勇报国” 构成核心框架,其 “将门四训”——“明耻(知为何而战)、习艺(能战之技)、守节(战之操守)、殉国(战之归宿)”,在历代佘氏将士中代代相传。清代佘氏军事家佘苞舒在《将门要略》中阐释:“佘家军之所以能战,非独恃勇,更在知‘为何而战’:为黎民不遭屠戮,为疆土不被侵占,为衣冠不致沦丧。故明耻而后勇生,习艺而后勇用,守节而后勇正,殉国而后勇传。” 这种系统思维使佘氏的将门精神避免了鲁莽与盲从。

“明耻教战” 的理念强调国防意识的根基。家训规定 “子弟七岁即习《孙子兵法》,兼读《国殇》,知‘亡国之耻,甚于身死’”。明代佘毅中在军中设立 “耻辱碑”,刻 “靖康之耻”“土木之变” 等国难史实,要求将士 “每日观碑,思报国仇”。这种 “知耻而后勇” 的教育,与现代国防教育中的 “居安思危” 理念高度契合。家训特别强调 “匹夫有责”,提出 “守土不分文武,卫国无论贵贱”,清代南昌佘氏商人佘文灿 “捐全部家产助军饷,曰:‘吾虽不披甲,然家国有难,财帛何惜’”。

“习艺精武” 的传统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。家训反对 “纸上谈兵”,要求 “凡佘氏男丁,十五岁前必通骑射、识阵法、能负重”,女子亦需 “习剑术、懂急救、会传递军情”,延续佘太君 “巾帼不让须眉” 的传统。明代佘氏 “武学传习所” 的训练科目包括 “山地作战、水战演练、夜袭之术”,与南昌地形紧密结合,形成 “因地制宜” 的练兵特色。家训规定 “每月校场比武,胜者奖兵器,负者罚苦役”,这种竞技传统激发了将士的实战能力。

“守节不辱” 的操守是将门底线。家训以 “佘太君拒降” 为典范,规定 “战有三不:不叛国、不杀降、不扰民”。南宋佘氏将领佘起在被俘后,“骂贼不绝,被割舌仍以血书‘忠’字”;清代佘氏水师统领佘邦庆在中法战争中 “舰沉后拒降,自沉殉国”。家训特别强调 “败不失节”,提出 “胜则振国威,败则全人格”,这种精神使佘氏将士在绝境中仍保持尊严。

“殉国如归” 的担当彰显价值追求。家训视 “为国捐躯” 为最高荣誉,记载 “佘氏宗祠英烈榜,凡殉国者,名刻金箔,春秋祭祀”。明代抗倭英雄佘亢 “战死后,族人寻其尸,仅得一臂,仍按全尸礼安葬”;民国时期佘氏飞行员佘文烈在淞沪会战中 “驾机撞日舰,壮烈殉国”,其家训 “生为鹰击长空,死为海护疆土” 的誓言流传至今。

三、现代转化:将门精神的国防实践

在当代国防教育中,佘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南昌某中学以 “佘勇可贾” 为校训,将 “将门四训” 转化为 “国防教育四模块”:通过 “国耻讲堂” 明辨荣辱,借助 “军事夏令营” 习得技能,依托 “国旗护卫队” 坚守操守,参与 “烈士陵园祭扫” 感悟担当。该校学生佘玥在 “国防演讲比赛” 中说:“佘太君百岁挂帅不是传说,是告诉我们:爱国不分年龄,保卫家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。”

“忠勇传家” 的精神推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。南昌佘氏宗亲会组建 “佘家军志愿服务队”,由退役军人担任教官,为中小学生开展 “国防小课堂”,教授军事技能、讲述英雄故事。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佘长发,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的军功章:“这枚勋章属于佘家,更属于所有为国战斗的人。” 这种 “老兵讲国防” 的形式,使抽象的爱国情怀变得可感可学。

“守土卫民” 的理念促进全民国防教育创新。南昌市利用佘氏将门文化资源,打造 “赣鄱国防教育基地”,复原佘家军练兵场景,设置 “虚拟战场” 体验区,让参观者感受 “守土之责,重于泰山”。基地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希望通过佘氏家族的故事,让市民明白:国防不是军队的事,而是每个人的事 —— 你站立的地方,就是你的祖国。”

四、《佘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
《佘氏家训》(据明崇祯年间《南昌佘氏宗谱》整理)

佘氏子弟,当知 “勇” 之真义:匹夫之勇,敌一人;国士之勇,护万民。故吾族之勇,非好斗,乃卫社稷也。

(注解:佘氏子弟,应当明白 “勇” 的真正含义:普通人的勇,能战胜一个人;国士的勇,能保护千万百姓。所以我们家族的勇,不是喜欢争斗,而是为了保卫国家。)

忠有三境:初为忠亲,次为忠乡,终为忠国。三者相承,方为大忠。

(注解:忠诚有三个境界:初级是忠诚亲人,中级是忠诚乡里,最高级是忠诚国家。三者相互承接,才是最大的忠诚。)

凡我佘氏,男丁必习弓马,女子须识刀兵。太平之日,不可忘战;承平之时,当思危局。

(注解:凡是我们佘氏族人,男子必须学习骑马射箭,女子必须了解刀枪兵器。太平的日子,不能忘记战争;安定的时候,应当思考危险的局面。)

从军者,当记 “三不”:见利不贪,遇强不惧,临难不降。违者,不得入宗祠。

(注解:参军的人,应当记住 “三不”:见到利益不贪婪,遇到强敌不畏惧,面临危难不投降。违反的人,不能进入宗祠。)

守土之责,不分文武。文者以笔为枪,明耻教战;武者以戈为笔,书写忠诚。

(注解:守护国土的责任,不分文官武将。文人用笔墨作为武器,阐明耻辱教化备战;武士用戈矛作为笔墨,书写忠诚。)

为国捐躯者,魂归宗祠,名载青史,子孙享其荣;叛国求荣者,尸弃荒野,族谱除名,后裔蒙其辱。

(注解:为国家牺牲的人,灵魂回归宗祠,名字载入史册,子孙享受荣耀;背叛国家谋求私利的人,尸体丢弃荒野,从族谱中除名,后代蒙受耻辱。)

五、结语:从战旗猎猎到初心不改

凝视南昌佘氏宗祠的 “英烈榜”,那些金箔镶嵌的名字跨越千年,从北宋佘家军的无名士卒到民国空军佘文烈,每一个名字都闪耀着 “忠勇” 二字的光芒。这些名字告诉我们:将门精神从来不是血统的传承,而是信念的延续 —— 它存在于佘太君 “百岁挂帅” 的担当里,存在于佘毅中 “阖家殉国” 的决绝里,也存在于当代佘氏子弟 “参军报国” 的选择里。

这种传承揭示:传统将门文化与现代国防意识存在深刻共鸣。“佘勇可贾” 的勇武对应着军人的战斗意志,“忠义传家” 的信念衔接着公民的家国情怀,“守土卫民” 的责任则指引着全民国防的方向。当 “精致利己” 的思潮侵蚀着集体意识,佘氏家训提醒我们:一个国家的底气,不仅在于先进的武器装备,更在于每个公民 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 的自觉。

在这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,佘氏家族 “佘勇可贾,忠义传家” 的精神,恰如赣江的航标灯,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照亮着 “爱国” 的航向。这或许就是《佘氏家训》留给当代中国最珍贵的启示 —— 国防意识不在远方的战场,而在每个人的心里;忠勇精神不必惊天动地,只需在平凡日子里守住 “家国为重” 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