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松花江流域的林海雪原间,女真完颜部的铁骑曾以 “人如龙,马如虎” 的气势席卷辽东,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于 1115 年建立金朝,开创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的历史篇章。这位 “善骑射,通汉文” 的开国君主,既保留 “围猎练军” 的游牧传统,又推行 “兴学校、定制度” 的汉化政策,其 “马上得天下,马下治天下” 的治国智慧,被《完颜氏家乘》凝练为 “文武兼修,胡汉一家” 的核心训条。清代编纂的《完颜氏宗谱》记载着从金代到清末,完颜氏族人 “执弓矢以卫社稷,握笔砚以化民风” 的融合实践。当当代社会面临多元文化共存的命题,这些沉淀在白山黑水间的文明对话密码,正以 “文化互鉴”“多元一体” 的现代形态,为民族文化融合提供着历史镜鉴。

完颜氏家训:完颜骑射,尚武崇文 —— 女真完颜氏的游牧智慧与中原化启示
一、铁骑与文治:完颜氏的双重基因
女真完颜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游牧文明向农耕世界主动靠拢的融合史诗。完颜部作为女真最强大的部落,世代以 “渔猎为生,骑射为业”,其 “俗勇悍,喜战斗,耐饥渴” 的民族特质,在完颜阿骨打祖父乌古乃时期已显锋芒 —— 他通过 “联盟诸部,习得汉制”,为部落崛起奠定基础。完颜阿骨打自幼 “见汉人书籍,必求通解”,青年时既 “率部众猎于野,一日获鹿三十”,又能与辽朝汉人谋士论《孙子兵法》,这种 “弓马娴熟而不鄙文墨” 的特质,成为家族 “尚武崇文” 的精神原型。
金朝建立后,完颜氏开启了系统性的中原化进程。完颜阿骨打仿辽宋制度设 “勃极烈”(女真官制)与 “三省六部”(汉制)并行的二元体制,既保留 “议事会” 的游牧民主传统,又吸收中原官僚体系的效率优势。其子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“置国子监,命宗室子弟习儒经”,将《论语》《孝经》译为女真文推行全国;金熙宗完颜亶更进一步,“服汉服,行汉礼,罢勃极烈制,仿宋制设官”,使金朝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王朝转型。这种 “不废本族之根,善采他山之石” 的智慧,被《完颜氏家乘》记载为 “骑射固吾族之骨,诗书乃吾族之血,骨血相融,方得强盛”。
家族融合智慧的形成,与女真族 “逐水草而居,随形势而变” 的生存哲学密不可分。这片介于草原与农耕区之间的土地,使完颜氏既保持 “迁徙不辍,应战灵活” 的游牧优势,又较早接触中原文化的 “典章制度,礼乐文明”。他们将萨满教的 “自然崇拜” 与儒家的 “天人合一” 相融合,将部落的 “猛安谋克” 军事组织与中原的 “郡县制” 行政体系相结合,形成 “以俗治俗,以汉治汉” 的治理模式。《完颜氏家乘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完颜,起于白山黑水,非囿于一隅,乃以骑射拓疆,以文治安邦。胡汉非敌,乃手足也;文武非殊,乃一体也。” 这种超越族群对立的认知,使其融合实践避免了 “全盘汉化” 或 “固守旧俗” 的极端。
二、家训精要:文武兼修的融合之道
《完颜氏家乘》二十八条训言中,“文武兼修” 构成核心框架,其 “融合四要”——“保俗(存本)、纳新(融汉)、平衡(调和)、守中(持正)”,在金代以降的完颜氏族人中代代相传。元代完颜氏学者完颜从善在《金源家训解》中阐释:“完颜氏之治,如松之接枝:保俗则本根固,纳新则枝叶荣,平衡则不偏枯,守中则能长久。四者具足,方得文明之盛。” 这种系统思维使完颜氏的融合实践避免了文化认同的断裂。
“保俗存本” 的智慧是融合的根基。家训规定 “宗室子弟年十五前,必习骑射、学女真语、知部落史”,认为 “忘本则如水无源,虽盛必衰”。金世宗完颜雍被称为 “小尧舜”,他既推行汉化,又 “禁女真人改汉姓、着汉服”,命人整理《女真大字》《女真文孝经》,在中都(今北京)设 “女真国子学”,使本族文化在融合中不被吞噬。家训特别强调 “骑射非独为战,乃练筋骨、明纪律”,清代完颜氏后裔仍保持 “春秋围猎” 传统,通过集体狩猎强化家族凝聚力。
“纳新融汉” 的实践体现开放胸怀。家训主张 “凡有利于国者,虽胡汉之异,皆当取之”,金熙宗 “定科举,取汉士三百人”,其中韩昉、孟浩等汉人谋士成为治国重臣;海陵王完颜亮 “迁都燕京,仿宋宫室营造”,推动政治中心向中原腹地转移。完颜氏对汉文化的吸收绝非表面模仿,而是 “取其精髓”—— 他们推崇 “程朱理学” 却不废萨满祭祀,采用 “科举选官” 却保留 “军功授爵”,形成 “汉制为体,女真为用” 的灵活机制。
“平衡调和” 的艺术是融合的关键。家训反对 “全盘汉化” 与 “固守旧俗” 两种倾向,提出 “三不偏:不偏胡,不偏汉,不偏新”。金章宗完颜璟在处理 “猛安谋克户与汉民土地纠纷” 时,既不偏袒本族强占土地,也不纵容汉民欺诈,而是 “按丁授田,立界碑为凭”,以法律手段平衡利益。元代完颜氏隐居河南,仍坚持 “居家说女真语,出门用汉语;祭祖行萨满礼,婚丧循朱子家礼”,这种 “双轨制” 使其在异族统治下保持文化认同。
“守中持正” 的理念确保融合的可持续。家训认为 “融合如调羹,咸淡适中方可口”,金代诸帝中,“世宗重守成,章宗重文治,宣宗重军事”,根据时势调整胡汉比重。当蒙古崛起时,完颜氏后裔完颜陈和尚组建 “忠孝军”,既用女真骑兵战术,又仿汉军 “结阵而战”,在大昌原之战中以四百骑破蒙古八千之众,展现出文化融合的实战威力。
三、现代启示:文明对话的历史镜鉴
完颜氏的融合智慧在当代多民族国家建设中仍具启示意义。黑龙江阿城(金上京遗址)以完颜氏文化为依托,打造 “金源文化园”,通过 “女真骑射表演”“汉制礼仪体验” 等项目,直观展示 “尚武崇文” 的融合过程,年接待各族游客超百万人次。当地文旅局负责人说:“完颜阿骨打的治国之道告诉我们,文化融合不是‘谁吃掉谁’,而是‘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’。”
“文武兼修” 的理念为现代民族教育提供参考。内蒙古某蒙古族学校借鉴 “保俗纳新” 智慧,在教授蒙古语、马术的同时,开设汉语文、科学课程,组织 “马背书屋” 活动,让学生在游牧实践中学习现代知识。校长完颜达来说:“家训‘骑射固筋骨,诗书明心智’,现在就是要让孩子既懂民族传统,又能融入现代社会。”
文化融合的路径对国际文明对话有借鉴价值。完颜氏 “二元体制” 中 “因俗而治” 的智慧,与当代 “一国两制”“多元文化主义” 有相通之处。某国际文化研究机构指出,金朝 “科举取士不问族属” 的政策,与现代 “机会平等” 理念高度契合;其 “创制女真文以存本,学习汉文以拓新” 的做法,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历史经验。
四、《完颜氏家乘》(节选)及注解
《完颜氏家乘》(据清代《完颜氏宗谱》整理)
完颜子弟,当知 “骑射” 为吾族之根,“诗书” 为吾族之翼。无根则亡,无翼则滞,根翼并举,方可高飞。
(注解:完颜氏子弟,应当明白 “骑射” 是我们民族的根基,“诗书” 是我们民族的翅膀。没有根基就会灭亡,没有翅膀就会停滞,根基与翅膀同时具备,才能高高飞翔。)
治家如治国,当融胡汉之长:用胡之勇以固边,取汉之智以安内;守胡之俗以聚族,习汉之礼以睦邻。
(注解:治理家族如同治理国家,应当融合胡汉两族的长处:用胡人的勇武来巩固边疆,取汉人的智慧来安定内部;坚守胡人的习俗来凝聚族人,学习汉人的礼仪来和睦邻里。)
子弟年十岁习射,十三岁习马,十五岁读《孝经》,十八岁论军政。不可偏废,不可躐等。
(注解:子弟十岁学习射箭,十三岁学习骑马,十五岁诵读《孝经》,十八岁讨论军政事务。不能偏废某一方面,也不能超越等级阶段。)
遇胡汉纷争,当以 “理” 为断,不以 “族” 为别。族可异,理不可异;俗可殊,义不可殊。
(注解:遇到胡汉两族的纷争,应当以 “道理” 为判断标准,不按 “族群” 来区别对待。族群可以不同,道理不能不同;习俗可以有差异,道义不能有差异。)
创制不忘祖,学新不背本。女真之语不可忘,中原之学不可废。如车之两轮,缺一不行。
(注解:创造制度不能忘记祖先,学习新事物不能背离根本。女真的语言不能忘记,中原的学问不能废弃。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,缺少一个就不能前行。)
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。战时能执戈,平时能握笔;出则为将,入则为相。此吾族之荣也。
(注解:文武两种方法,要交替使用,有张有弛。战争时能拿起武器,和平时期能握笔写字;外出能当将领,入朝能做宰相。这是我们家族的荣耀。)
五、结语:从金源故地到多元一体
站在金上京遗址的夯土城垣上,仿佛仍能听见完颜铁骑的蹄声与国子监的读书声交织回响。从完颜阿骨打 “以骑射开国,以文治守成” 的远见,到金世宗 “不忘旧俗,兼学新知” 的平衡;从元代完颜氏 “双轨生活” 的韧性,到当代 “金源文化” 的创新传承,这个女真家族用八百年实践证明: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纯粹,而在于包容;不在于隔绝,而在于对话。
完颜氏的启示在于:文化融合不是失去自我的同化,而是保持本根的创新。正如他们既未丢掉 “骑射” 的筋骨,又为其注入 “诗书” 的血脉,最终形成 “文武兼修” 的新特质。这种 “和而不同” 的智慧,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、文明交流具有深刻借鉴意义 —— 真正的融合,是让每个文化都能在保持特色的同时,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,共同生长为更繁茂的文明之树。
当全球化时代面临 “文明冲突” 的论调,完颜氏 “尚武崇文,胡汉一家” 的精神,恰如白山黑水间的常青松,在历史风雨中愈发挺拔。这或许就是《完颜氏家乘》留给世界的最珍贵启示 —— 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知,以坚定的自信守护传统,方能在文明的长河中,既不迷失自我,又能拥抱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