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东宁波的天一阁旁,曾坐落着一座名为 “宝书楼” 的私家藏书楼,其主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闻人诠。这位历任御史、湖广提学副使的学者,以 “搜罗天下典籍,广交海内文儒” 闻名,其 “每得善本,必邀同好共赏;每遇佳士,必以文酒相接” 的交往之道,成为浙江闻人氏家族 “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” 的精神范本。清代编纂的《闻人氏家范》将这种文化社交传统凝练为 “崇文重教,雅集辅德” 的核心训条,记载着从明代到近代,闻人氏族人 “以书为媒,以文结缘” 的诸多佳话。当当代社交面临 “碎片化”“功利化” 的困境,这些沉淀在书香中的交往智慧,正以 “文化沙龙”“深度对话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重塑社交品质的精神滋养。

闻人氏家训:闻人达士,以文会友 —— 浙江闻人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交
一、书香雅集:从藏书世家到文化圈层
浙江闻人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贯穿明清的文化交往史诗。闻人氏源自春秋时期的鲁国,“闻人” 意为 “有声望的人”,东汉后南迁会稽(今浙江),逐渐形成 “以文名世” 的家族特质。至明代闻人诠时,这种特质升华为系统的文化社交理念。史载其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,“建‘崇正书院’,每月朔望集诸生论学,遇名士过访,必延至宝书楼,观其所藏宋刻《资治通鉴》,相与辨析经史疑义”。他认为 “友者,友其德也;交者,交其文也”,将社交的核心从利益联结转向精神共鸣,其 “宝书楼雅集” 汇聚了王阳明、黄宗羲等思想家,成为浙东学派的重要策源地。
清代闻人氏延续 “以文会友” 的传统,闻人倓在《宝书楼续记》中记载:“吾家雅集,不尚珍馐,惟设茶果;不论文位,惟较学识。有携新著者,传观共评;有得异闻者,抵掌共话。” 这种纯粹的文化交往,使闻人氏成为浙东文化圈的纽带 —— 道光年间,闻人氏与范氏天一阁、陆氏南轩书屋定期举办 “三阁会读”,学者们 “分段校勘《四库》未收书,各出所藏互补阙如”,这种学术性社交推动了多部孤本的整理传世。
家族文化社交精神的形成,与浙东 “经世致用” 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孕育了阳明心学、浙东学派的土地,崇尚 “文以载道,友以辅道” 的交往观。闻人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益者三友”、道家的 “坐忘论交” 与浙东的 “实学精神” 熔铸为独特的社交哲学。《闻人氏家范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闻人,名取‘有声’,非谓权势煊赫,乃谓文名远播;交取‘有道’,非谓奔走逢迎,乃谓学问相长。” 这种将社交与文化传承、人格修养紧密结合的认知,使其跳出单纯的应酬往来,形成 “以文会友,以友进德” 的交往传统。
二、家训精要:以文辅仁的交往之道
《闻人氏家范》三十六条训言中,“以文会友” 构成核心框架,其 “交往四要”——“择友(尚雅避俗)、论道(切磋共进)、守礼(敬而不狎)、传薪(继往开来)”,在历代闻人氏族人中代代相传。清代闻人氏学者闻人梦吉在《雅集要录》中阐释:“闻人氏之交,如书之套印:经史为底,文辞为面,情谊为界,德行为框。四者具足,方为传世之品。” 这种系统思维使闻人氏的文化社交避免了浮泛与功利。
“择友尚雅” 的理念强调交往的精神纯度。家训规定 “不交谄谀者,不交暴烈者,不交不学无术者”,特别推崇 “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” 的儒家标准。明代闻人诠在《交友铭》中写道:“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;如对贤圣之书,日有所进。” 他拒绝与 “以权势压人” 的官僚交往,却与 “布衣学者” 杨慎结为挚友,两人 “隔千里以书信论学,凡三十年不辍”。家训提出 “三可交:能攻吾短者,能授吾业者,能励吾志者”,为择友提供具体指引。
“论道共进” 的核心是深度学术对话。家训反对 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”,要求 “雅集必有主题,论辩必有根据”。清代 “宝书楼雅集” 形成 “三问” 传统:“近有何新见?读何好书?有何困惑?” 闻人氏子弟闻人肇槐在日记中记载:“某次论‘知行合一’,与姚江学派学者往复辩难三日,虽未达成共识,然各有所得,临别互赠所著。” 这种 “和而不同” 的学术交往,与现代 “批判性思维” 交流理念高度契合。
“守礼有节” 的操守维系交往的长久。家训强调 “友不敬则离,交不节则疏”,规定 “雅集不过夜,宴饮不沉醉,言谈不涉私”。明代闻人诠招待客人时,“先引观藏书,次论学问,终以简餐相赠,从不铺张”,其 “敬客而不媚客,亲而不亵” 的风度被《宁波府志》记载。家训特别注重 “礼尚往来” 的文化性:“馈送不以金银,必以书籍、字画、手札,取‘斯文相赠’之意。”
“传薪继业” 的实践使交往超越个体层面。家训要求 “每代必培育青年学者,每十年必编纂《雅集丛书》”,将私人交往转化为公共文化财富。清代闻人氏与其他藏书家合编的《浙东文献录》,收录了大量罕见文献;民国时期,闻人氏后裔闻人儒发起 “甬江文社”,培养出童第周、冯定等学者,体现出 “交往传薪” 的深远影响。
三、现代转化:文化社交的当代实践
在当代社交领域,闻人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宁波 “闻人书社” 以 “宝书楼雅集” 为原型,每月举办 “主题读书会”,参与者需提前研读指定书籍,现场 “不带手机,不聊琐事,只论学理”,这种深度交流模式吸引了数百位知识分子参与。书社创始人闻人杰说:“闻人诠‘以文会友’的本质,是寻找精神上的同道者,这正是当下碎片化社交缺失的东西。”
“论道共进” 的传统启发现代学术社群建设。杭州某高校的闻人氏后裔闻人悦组织 “跨学科对话论坛”,仿照 “三问” 传统,要求参与者 “分享最新研究、推荐重要文献、提出核心困惑”,推动文理科交叉融合。这种 “非功利性学术社交” 已促成多项合作研究,印证了 “以友辅仁” 的现代价值。
“守礼有节” 的理念重塑社交礼仪。宁波某文化机构借鉴闻人氏 “雅集礼仪”,制定 “现代文化沙龙守则”:提前公布议题、发言限时、不打断他人、结束后提交心得,使每次活动都能产生实质成果。参与者反馈:“这种有规则的交流,比漫无目的的闲聊更有收获。”
“传薪继业” 的精神推动文化传承。闻人氏宗亲会联合地方图书馆,启动 “数字宝书楼” 项目,将家族流传的书信、手稿数字化,同时举办 “青少年古籍修复体验营”,让年轻一代在文化实践中结交同好。16 岁的闻人语在日记中写道:“和同龄人一起修复《论语》残页,讨论其中的道理,这种朋友比游戏好友更让我难忘。”
四、《闻人氏家范》(节选)及注解
《闻人氏家范》(据清乾隆年间《浙江闻人氏宗谱》整理)
闻人子弟,当知 “闻人” 之义:非徒声名远播,乃谓学识可传;非徒交游广阔,乃谓益友可辅。故以文会友,所以进德也。
(注解:闻人氏子弟,应当明白 “闻人” 的含义:不仅是名声远扬,更要学问值得传播;不仅是交游广泛,更要有益的朋友能辅助自己。所以通过文章结交朋友,是为了提升品德。)
择友如藏书,当辨真伪:真友进德,伪友丧志。宁少而精,毋多而杂。
(注解:选择朋友如同收藏书籍,应当辨别真假:真正的朋友能提升品德,虚假的朋友会丧失志向。宁可少而精粹,不要多而杂乱。)
雅集有三戒:戒空谈、戒炫富、戒攻讦。论当据经史,言当有裨益,笑当含善意。
(注解:文化聚会有三戒:戒绝空谈、戒炫财富、戒攻击指责。议论应当依据经史,言语应当有益处,玩笑应当含善意。)
以书相赠,胜以金帛;以言相勉,胜以宴乐。赠书当题跋,勉言当刻骨。
(注解:用书籍相互馈赠,胜过用金银绸缎;用言语相互勉励,胜过用宴饮作乐。赠书应当题写跋语,勉励的话应当铭记在心。)
交久见人心,论深见学养。十年以上之友,当如传家宝,谨守勿失;一字之师,当如稀世本,终身敬之。
(注解:交往长久才能看出人心,议论深入才能显出学养。十年以上的老朋友,应当像传家宝一样,谨慎守护不失去;能纠正一个字的老师,应当像稀世版本一样,终身尊敬。)
吾族雅集,当留文字:诗赋唱和,当辑成卷;论学之语,当记成册。庶几后之子孙,知吾辈交往之趣。
(注解:我们家族的文化聚会,应当留下文字记录:诗词唱和,应当编辑成卷;论学的话语,应当记录成册。或许后代子孙,能了解我们这辈人交往的意趣。)
五、结语:从书楼雅集到精神共鸣
回望闻人氏家族的交往史,从闻人诠 “宝书楼共赏善本” 的雅趣,到清代 “三阁会读” 的学术协作;从民国 “甬江文社” 的薪火相传,到当代 “闻人书社” 的深度对话,这条跨越五百年的文化交往长河,始终流淌着 “以文会友” 的精神活水。
这种传承揭示:传统文人社交与现代健康社交存在深刻共鸣。“择友尚雅” 对应着精神圈层的净化,“论道共进” 衔接着深度对话的需求,“守礼有节” 则指引着边界感的建立。当微信好友上千却无人可诉、社交场合喧嚣却心感孤独成为常态时,闻人氏家训提醒我们:社交的本质不是人脉的堆砌,而是精神的相遇 —— 正如闻人诠藏书中的批注,虽历经岁月,仍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闻人氏 “闻人达士,以文会友” 的精神,恰如天一阁的古籍,在快餐式社交的洪流中愈发显出珍贵。这或许就是《闻人氏家范》留给当代人的最珍贵启示 —— 以文化为桥,以真诚为基,方能在社交中找到真正的同道者,实现 “友直友谅友多闻” 的人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