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人物传记>正文

黄大年:地质科研的拼命黄郎与深地探测的中国深度

时间:2025-07-08作者:星晨阅读:567分类:人物传记

2017 年 1 月 8 日,长春的冬夜飘着细雪,的办公桌上,一份 “地壳一号” 钻机调试方案还摊开着,红色批注笔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。就在几小时前,58 岁的黄大年因肝癌晚期溘然长逝,电脑里还保存着未发送的邮件,收件人是他的学生:“明天早点到实验室,我们再核对一遍钻头参数。” 从剑桥大学的实验室到松辽盆地的钻探现场,从放弃英国的洋房豪车到长春的陋室寒窗,这位被称为 “拼命黄郎” 的地球物理学家,用归国七年的日夜兼程,为中国深地探测技术铺就了一条通往地心的道路。他生前常说的 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,不仅是 1982 年毕业时的赠言,更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。

黄大年:地质科研的拼命黄郎与深地探测的中国深度

黄大年:地质科研的 “拼命黄郎” 与深地探测的中国深度

剑桥归雁:放弃的与坚守的

1982 年,23 岁的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,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 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 时,笔尖几乎划破纸面。这位来自广西南宁的青年,带着对地球深部的好奇,远赴英国深造。在剑桥大学期间,他首创的 “高精度重磁勘探理论”,让深海油气资源勘探效率提升 300%,成为国际地学界公认的 “明星学者”。

在英国的 18 年里,黄大年拥有了令人艳羡的生活:剑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高级研究员职位,伦敦市区的花园洋房,妻子经营着两家诊所,女儿就读于知名私立学校。但他的书房里始终挂着一张中国地图,标注着国内待开发的矿产资源区。2009 年,国家召唤海外人才的消息传来,他当即决定回国。妻子不解:“我们在这里奋斗了十几年,为什么要放弃一切?” 他指着地图上的松辽盆地说:“中国的深地探测技术落后西方至少 20 年,我能等,国家不能等。”

2009 年年底,黄大年带着 30 箱科研资料登上回国航班。海关人员检查行李时惊讶地发现,没有奢侈品,只有硬盘、书籍和一台便携式光谱仪。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卖掉了英国的房子和车子,就像卸下了枷锁,现在可以轻装上阵了。”

七年攻坚:从图纸到 “地壳一号”

回国后的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,面对的是 “三无” 困境:无成熟团队、无核心设备、无技术积累。当时,国际上最深的大陆科学钻探井是俄罗斯的科拉超深井(12262 米),而中国的最深纪录仅为 5158 米,且核心设备完全依赖进口。

黄大年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团队。他带着学生在实验室旁的集装箱里办公,每天工作 18 小时,被同事称为 “拼命黄郎”。为了突破 “万米钻机” 的核心技术,他带着团队走遍全国 20 多个矿区,采集了 3000 多份岩芯样本。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野外勘探中,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戈壁滩上,醒来后第一句话是:“数据传回去了吗?”

“地壳一号” 的研发堪称 “与时间赛跑”。钻机的 “心脏”—— 自动送钻系统被国外垄断,黄大年带领团队从零开始,绘制了 3000 多张设计图纸,进行了 127 次模拟试验。2013 年,当第一台国产自动送钻系统试运行时,他连续 48 小时守在现场,眼睛布满血丝却毫无倦意。学生劝他休息,他说:“多等一小时,国家就可能多损失一份资源。”

2018 年,“地壳一号” 在松辽盆地成功钻探到 7018 米,创造了亚洲大陆科学钻探的新纪录。这台高 60 米、重 1500 吨的 “地下珠峰”,能精准控制钻探方向,采集的岩芯为研究白垩纪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数据,同时为页岩气、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探开辟了新路径。国外同行评价:“中国用七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二十年的路。”

生命倒计时:病床上的科研日志

2016 年,黄大年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,医生断言他最多还有半年时间。但他在病床上放了一块小白板,每天记录科研进度:“3 月 12 日,指导学生修改《深部探测技术方案》”“4 月 5 日,与中科院院士讨论‘地壳一号’升级计划”“5 月 20 日,远程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会”。

住院期间,他完成了 3 份重要报告,指导了 8 名研究生的论文,甚至在化疗间隙通过视频会议给团队上课。有一次,他刚输完液就赶回实验室,学生发现他的白衬衫被汗水浸透,后背的止痛贴换了一片又一片。他笑着说:“我这身体就像‘地壳一号’,虽然有点磨损,但还能钻得很深。”

2017 年 1 月 7 日,黄大年的生命进入最后时刻。他让学生把 “地壳一号” 的最新数据拿到病房,用颤抖的手在图纸上画下最后一条批注。凌晨 3 点,他对前来探望的校长说:“请照顾好我的团队,他们能完成剩下的工作。” 这句话成了他的遗言。

整理遗物时,同事们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《深地探测十年规划》,最后修改时间是 2017 年 1 月 6 日 23 点 47 分。旁边还有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 ——1982-2017,初心不改。”

精神回响:比 7018 米更深的中国力量

黄大年去世后,他的团队继续推进 “地壳一号” 的升级改造。2020 年,钻机钻探深度突破 8000 米,跻身世界前三。如今,吉林大学的 “黄大年纪念馆” 里,他用过的安全帽、磨损的计算器、写满批注的图纸,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参观者。

“黄大年精神” 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的标杆。他提出的 “深地资源探测理论” 被纳入国家 “十四五” 规划,团队培养的 56 名研究生中,有 38 人扎根在地质勘探一线。在新疆、四川、青海的野外作业点,年轻人身上都带着他编写的《野外勘探手册》,手册扉页印着那句 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。

黄大年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追求技术突破,更有着 “计利当计天下利” 的胸怀。他放弃的是个人的安逸,坚守的是民族的未来;他钻探的是地下的深度,彰显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高度。从 “两弹一星” 到 “地壳一号”,从屠呦呦到黄大年,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用生命诠释着: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脚踏实地的奉献。

2025 年,“地壳一号” 将向万米深度发起冲击。当钻头再次深入地心时,它丈量的不仅是地球的厚度,更是一个民族在科学道路上的执着与坚守。正如黄大年生前常说的:“中国要在深地探测领域领跑世界,需要有人做铺路石。我愿做那块最坚硬的石头。” 这颗 “拼命黄郎” 的赤子之心,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大地深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