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水秦安的壤驷氏宗祠内,悬挂着一幅 “孔门受业” 的古画:画面中,一位身着先秦儒服的学子正与孔子对答,神情专注,目光恳切。这位学子便是壤驷赤 —— 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秦地弟子,其 “千里求学,力学不辍” 的事迹,成为天水壤驷氏家族 “力学笃行,自强不息” 的精神源头。明代编纂的《壤驷氏宗谱》收录 “朝乾夕惕,学而不厌” 等训条,将儒家治学精神与秦地 “尚功务实” 的民风熔铸为独特的家族传统。当当代教育面临 “功利化”“碎片化” 的困境,这些沉淀在典籍中的治学智慧,正以 “自主学习”“知行合一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重塑教育本质的文化根基。

壤驷氏家训:壤驷力学,自强不息 —— 天水壤驷氏的治学传统与现代教育
一、孔门遗风:从千里求学到家族传承
天水壤驷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贯穿两千五百年的求学史诗。壤驷氏源自先秦时期的秦国,“壤驷” 为复姓,《史记・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:“壤驷赤,字子徒,秦人也,少孔子三十九岁。” 这位生长于关中平原的学子,为求儒学真谛,跨越函谷关,远赴鲁国拜师孔子,成为 “西学东渐” 的早期实践者。史载其 “每问必穷理,每习必躬行”,在孔门以 “明《诗经》、善礼乐” 著称,孔子赞其 “秦人有子矣”。这种 “不远千里求真理” 的求学精神,成为《壤驷氏家训》的核心基因。
汉代以降,壤驷氏形成 “家学传经” 的传统。西汉壤驷钦任博士官,“以《诗经》授徒,门下弟子数百”,其 “讲经必结合农桑,解义必联系世事” 的教学方法,开创了家族 “经世致用” 的治学路径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动荡,壤驷氏避居天水,却始终坚守 “乱世不废学” 的家训,在当地创办 “壤驷精舍”,既传授儒家经典,又教授算术、水利等实用知识,使秦地儒学得以延续。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天水壤驷氏,累世传经,虽遭离乱,弦歌不辍。”
家族治学精神的形成,与天水 “关陇锁钥” 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兼具 “周秦礼乐” 与 “西戎务实” 的土地,孕育出 “既重典籍,又尚实践” 的学风。壤驷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格物致知”、法家的 “循名责实” 与秦地的 “自强不息” 熔铸为独特的治学观。《壤驷氏宗谱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力学,非为科第,乃为明事理;吾族自强,非为夸耀,乃为济天下。” 这种将学习与人生价值、社会责任相联结的认知,使其跳出单纯的知识积累,形成 “学以成人” 的教育传统。
二、家训精要:力学笃行的治学之道
《壤驷氏家训》二十六条训言中,“力学笃行” 构成核心框架,其 “治学四阶”——“立志(学之始)、勤勉(学之基)、思辨(学之要)、践行(学之终)”,在历代壤驷氏子弟中代代相传。明代壤驷氏学者壤驷鲸在《力学录》中阐释:“壤驷氏之学,如秦地之山:根基在土(勤勉),拔势向上(自强),岩隙生松(思辨),润及草木(践行)。缺一则不成其高,失一则不称其久。” 这种系统思维使壤驷氏的治学传统避免了空谈与盲动。
“立志为先” 的理念强调学习的内在驱动力。家训规定 “子弟八岁入塾,必先明‘为何而学’”,要求背诵 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 的横渠四句。宋代壤驷氏学子壤驷衡在《求学铭》中写道:“非为金紫(官服)耀门楣,只为明辨是非、泽被乡邻。” 这种超越功利的学习目的,使家族子弟在科举之外,更注重 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” 的综合素养。家训特别反对 “学而优则仕” 的单一导向,提出 “仕则以学辅政,隐则以学化乡”,为不同人生选择提供价值支撑。
“勤勉不辍” 的态度是治学根基。家训以 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 为训,要求 “每日晨读三更起,夜诵二更息,无间寒暑”。明代壤驷氏藏书家壤驷鉴 “积三十年,抄录经书百卷,虽目力渐衰,犹日书三百字”,其 “手不释卷” 的事迹被载入《甘肃通志》。家训独创 “学程记” 制度:子弟每日记录学习时长、内容、心得,每月由族老审阅,“惰者罚抄家训,勤者奖以典籍”,这种量化管理与现代 “学习打卡” 制度异曲同工。
“思辨质疑” 的能力是学问进阶的关键。家训反对 “囫囵吞枣”,提出 “读书有三问:其义可通乎?其理可验乎?其用可行乎?” 壤驷赤后裔壤驷雍在批注《论语》时,对 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 提出质疑:“夫子此言,当为乱世权宜,若太平之世,必教民使知之,方合‘有教无类’之本。” 这种不盲从权威的精神,在家族中形成 “每旬论辩” 的传统 —— 每月初十、二十,族人聚集 “力学堂”,就经史疑难相互诘难,“胜者不骄,负者不馁,唯求至理”。
“笃行实践” 的导向使学问落地生根。家训强调 “学如耕稼,不播不获,不耕不丰”,要求 “读农书者必试于田,习医者必诊于人,学礼者必用于丧祭”。清代壤驷氏农学家壤驷稷 “既精《氾胜之书》,又亲验新种”,在天水推广 “区田法”,使亩产提升五成;民国时期壤驷氏教师壤驷明 “在乡村办学,教学生既读《三字经》,又学算术、种植”,践行 “学以致用” 的家训。
三、现代转化:治学传统的教育实践
在当代教育领域,壤驷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甘肃天水某中学以 “壤驷力学” 为校训,将 “治学四阶” 转化为 “自主学习四步法”:课前 “立志定向”(明确学习目标),课中 “勤勉探究”(小组合作学习),课后 “思辨质疑”(撰写反思日记),生活中 “笃行验证”(将知识应用于实践)。该校学生参与的 “秦地民俗研究” 项目,通过实地调研、数据分析,形成多篇有价值的报告,印证了 “力学笃行” 的教育效力。
“自强不息” 的精神启发个性化学习。壤驷氏后裔、特级教师壤驷虹开发 “分层学习任务单”,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基础、提升、挑战三级任务,鼓励学生 “跳一跳够得着”。她解释道:“家训‘无间寒暑’不是要求所有人同步前进,而是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持续进步。” 这种教学法使班级及格率提升至 100%,优秀率提高 40%。
“思辨质疑” 的传统推动批判性思维培养。天水某小学借鉴 “每旬论辩” 形式,开展 “小小辩论会”,让学生就 “网络用语该不该进课本”“传统节日要不要过洋节” 等话题展开辩论,要求 “引经据典,言之有据”。校长壤驷强说:“壤驷赤当年‘每问必穷理’,今天的孩子更需要这种不盲从、善思考的能力。”
“笃行实践” 的理念促进劳动教育融合。壤驷氏宗亲会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 “学农基地”,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后,亲自种植作物、观察生长,撰写《作物生长日志》。五年级学生壤驷宇在日志中写道:“课本上说‘光合作用需要阳光’,我们做了对照实验,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—— 原来学习就像种庄稼,既要读书,也要动手。”
四、《壤驷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《壤驷氏家训》(据明万历年间《天水壤驷氏宗谱》整理)
壤驷氏子弟,当知 “力学” 之义:力者,非蛮力,乃恒力也;学者,非记诵,乃穷理也。自强不息,方不负孔门之教。
(注解:壤驷氏子弟,应当明白 “力学” 的含义:力不是蛮力,而是持之以恒的力量;学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探究事物的道理。自强不息,才能不辜负孔子的教诲。)
每日学习,必遵 “三定”:定时、定量、定质。晨读勿迟于卯时,夜习勿早于亥时,积土成山,积水成渊。
(注解:每天学习,必须遵守 “三定”:固定时间、固定数量、固定质量。晨读不要迟于卯时(清晨 5 点),夜习不要早于亥时(晚上 9 点),积累泥土能成山,积累水流能成渊。)
读书有 “三不”:不囫囵吞枣,不人云亦云,不以讹传讹。遇疑则查,查而不明则问,问而不悟则思。
(注解:读书有 “三不”:不不加分析地接受,不盲目附和他人,不把错误的东西传出去。遇到疑问就查证,查证不明就询问,询问仍不理解就思考。)
学必致用,如药治病。读《论语》则修言行,读《农书》则务耕桑,读《算经》则明会计。无用之学,如镜中花,虽美不实。
(注解:学习必须应用,如同药物治疗疾病。读《论语》就要修养言行,读农书就要致力于耕种,读算经就要明白会计。没有用的学问,像镜中的花,虽然美丽却不真实。)
逆境更当力学。家贫则以薪火照读,身病则以默诵强记。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,吾辈何惧?
(注解:逆境中更应当努力学习。家境贫寒就用柴火照明读书,身体患病就用默诵加强记忆。周文王被囚禁却推演《周易》,孔子遭遇困厄却写作《春秋》,我们有什么可畏惧的?)
教子弟者,当循 “诱掖” 之道:先激发其志,再授之以法,终观之以行。不可强逼,不可放任,如园丁培木,顺其性而导之。
(注解:教育子弟,应当遵循 “诱导扶持” 的方法:先激发他们的志向,再传授学习方法,最后观察他们的实践。不可强迫,不可放任,如同园丁培育树木,顺应其本性而引导。)
五、结语:从孔门受业到终身学习
回望壤驷氏家族的治学之路,从壤驷赤 “千里赴鲁” 的执着,到汉代壤驷钦 “传经济世” 的担当;从明代壤驷鉴 “抄书不辍” 的勤勉,到当代壤驷虹 “因材施教” 的创新,这条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学习长河,始终流淌着 “力学笃行,自强不息” 的精神活水。
这种传承揭示:传统治学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深刻共鸣。“力学” 对应着终身学习的毅力,“笃行” 衔接着实践创新的能力,“自强不息” 则指引着抗挫折的韧性。当教育陷入 “唯分数论”“填鸭式教学” 的泥潭时,壤驷氏家训提醒我们:学习的本质,不是知识的堆砌,而是人格的塑造;教育的目的,不是应付考试,而是培养 “持续精进、学以致用” 的完整的人。
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壤驷氏 “壤驷力学,自强不息” 的精神,恰如天水山脉般厚重而坚韧,告诉我们:真正的教育,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像壤驷赤那样,带着对知识的渴望、对真理的追求,在人生道路上持续学习、不断成长。这或许就是《壤驷氏家训》留给当代教育的最珍贵启示 —— 以力学为舟,以笃行为桨,以自强不息为帆,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