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类与饥饿抗争的史册上,总有一些身影在麦田里书写传奇。李振声,这位被誉为 “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” 的育种家,用一把镊子、一支试管,在小麦与偃麦草之间架起了基因交流的桥梁。从 1964 年在陕西杨陵的试验田里发现第一株 “长穗偃麦草 × 小麦” 杂种植株,到培育出横跨半个世纪仍在造福人间的 “小偃 6 号”,他以 “让每一寸土地多产粮食” 的信念,让中国小麦育种实现了从 “近亲繁殖” 到 “远缘杂交” 的跨越。2025 年,当全球粮食危机席卷而来,他研发的 “磷高效” 小麦种质在黄淮海地区万亩推广,用 “根系分泌物有机酸解磷” 的东方智慧,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抗风险的中国方案。

李振声:小麦 “远缘杂交” 的拓荒者
一、麦田育种:在远缘杂交的禁区拓荒
1956 年,26 岁的李振声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毕业,怀揣着 “解决粮食问题” 的初心,来到陕西杨陵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。彼时的中国,小麦条锈病肆虐,亩产常年徘徊在 100 公斤左右,而传统育种方法因亲缘关系近、遗传基础狭窄,难以培育出抗病高产的新品种。这位山东淄博的青年科学家,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不可能的方向 —— 让小麦与偃麦草 “跨界联姻”。
1、十年磨一剑的 “杂交密码”
偃麦草是一种生长在荒漠边缘的野生草本植物,具有抗条锈病、耐贫瘠、根系发达等优良基因,但与小麦属间亲缘关系遥远,杂交存在 “生殖隔离” 这一世界难题。李振声带领团队在试验田里搭建了 “杂交手术室”,用镊子将小麦的雄蕊逐一去除,再小心翼翼地将偃麦草的花粉涂抹在柱头上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,他们重复了上万次 ——1963 年至 1972 年间,共做了 163 次杂交组合,获得了 23 株杂种植株,存活率仅 0.14%。
1979 年,历经 15 年选育的 “小偃 6 号” 终于稳定成型。这种小麦既保留了偃麦草的抗锈病基因,又继承了小麦的丰产特性,亩产比当时主栽品种提高 30% 以上,且对条锈病的抗性达到免疫级别。在陕西长武县的示范田里,老农们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惊叹:“这麦秆像芦苇一样坚韧,麦穗像葡萄串一样饱满,真是神了!”
2、从实验室到万亩田
“小偃 6 号” 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。起初,农民因不了解杂交品种特性,担心产量不稳定而不敢种植。李振声带着种子深入田间,手把手教农民播种、施肥,甚至在麦收时蹲在地里帮着脱粒。1985 年,“小偃 6 号”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此时它已在全国累计推广 2.5 亿亩,增产小麦 150 亿公斤。更重要的是,它作为 “抗病基因库”,衍生出 50 多个小麦新品种,其中 “小偃 54” 至今仍是黄淮海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。
在西北植物研究所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李振声当年的育种笔记,其中一页画着小麦与偃麦草的染色体配对图,旁边批注:“远缘杂交就像架桥,哪怕只有一条染色体能配对,也要让基因流动起来。”
二、磷效革命:2025 年的抗风险育种实践
2025 年,全球面临 “化肥短缺 + 土壤退化” 双重粮食危机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,因磷矿资源枯竭,全球磷肥价格同比上涨 180%,而中国黄淮海地区 60% 的耕地存在土壤缺磷问题。此时,李振声团队研发的 “磷高效” 小麦种质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时刻。
1、万亩示范田的丰收答卷
在河南封丘的万亩示范基地,“磷高效” 小麦新品种 “小偃磷 1 号” 创造了奇迹:在减少 50% 磷肥施用的情况下,亩产仍达 580 公斤,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 15%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其根系在土壤中形成了密集的 “磷吸收网络”,在缺磷地块的表现尤为突出。
“过去种麦,一亩地要撒 50 斤磷肥,今年用了‘小偃磷 1 号’,只撒 25 斤,麦秸还更壮实。” 种粮大户王建国算了一笔账:化肥成本减少 300 元 / 亩,加上增产部分,每亩纯收益增加近千元。2025 年,该品种已在黄淮海地区推广 120 万亩,累计节肥增效超 15 亿元。
2、生命最后时刻的技术嘱托
很少有人知道,“磷高效” 小麦的研究始于李振声晚年。2018 年,88 岁的他在病床上仍牵挂着育种进度,通过视频会议指导团队:“要解开根系解磷的秘密,让小麦在‘饿肚子’的土壤里也能长好。” 他生前叮嘱的 “三个关键”—— 关注根系分泌物、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、做长期定位试验,成为团队攻关的指南。
2025 年推广的品种,正是基于他提出的 “根系 - 土壤磷动态耦合” 理论。团队在整理他的遗物时,发现了一份 2015 年的手稿,上面清晰记录着 “偃麦草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含量是普通小麦的 3 倍” 这一关键发现,成为 “磷高效” 育种的核心线索。
三、机制解密:根系分泌物里的抗逆智慧
李振声的伟大之处,不仅在于培育出优良品种,更在于揭示了植物与土壤互动的深层规律。“根系分泌物有机酸解磷” 机制,正是他留给农业科学界的宝贵遗产。
1、微观世界的 “化学武器”
土壤中的磷元素多以难溶性磷酸盐形式存在,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。李振声团队发现,“磷高效” 小麦的根系能分泌大量苹果酸、柠檬酸等有机酸,这些 “化学武器” 可降低土壤 pH 值,将难溶性磷转化为可吸收的有效磷。通过电镜观察可见,其根毛密度是普通小麦的 2 倍,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提高 40% 以上。
这一机制的发现,颠覆了 “作物缺磷只能靠施肥” 的传统认知。正如李振声在《小麦远缘杂交育种》中写道:“植物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,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适应贫瘠的生存智慧,关键是要找到并激活这种智慧。”
2、从单一抗逆到综合抗风险
“磷高效” 特性并非孤立存在。李振声团队通过基因定位发现,控制磷高效吸收的基因与抗旱、抗病基因存在连锁关系,这使得 “小偃磷 1 号” 在 2025 年黄淮海地区的干旱与条锈病混合胁迫中,表现出显著的综合抗逆性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评估显示,该品种的抗风险指数(综合考量产量稳定性、资源利用效率、病虫害抗性)达到 0.82,远超常规品种的 0.55。这意味着,在气候异常、资源短缺等突***况下,它能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。
四、精神传承:麦田里的科学人生
李振声的实验室里,常年摆放着两样东西:一把用了 50 年的镊子(尖端磨损仍精准),一盆长势旺盛的偃麦草。这两样物品,诠释了他 “扎根土地、追求真理” 的一生。
1、严谨到极致的科研态度
1982 年,为测定 “小偃 6 号” 的抗锈性,他带领团队在条锈病高发区设立了 200 个观测点,每天记录发病程度,连续坚持 8 年,积累了 30 多万组数据。有人觉得没必要这么较真,他却说:“一粒种子关系到千万人的饭碗,误差不得超过 1%。”
2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
李振声常对学生说:“育种家的办公室在田间,实验室在麦田。” 他一生跑遍全国 28 个小麦主产省,累计下乡超过 1.2 万天,笔记本上记满了各地的土壤特性、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。这种 “接地气” 的研究方法,让他的品种总能 “适应当地、高产稳产”。
3、跨界思维的创新启示
从远缘杂交到磷高效育种,李振声始终打破学科壁垒。他将植物生理学、土壤学、遗传学融会贯通,提出 “作物育种要兼顾产量、品质、抗性、资源效率” 的四维目标,引领了中国小麦育种的方向。如今,他培养的 50 余名学生,已成为农业科研的中坚力量,延续着 “跨界创新” 的传统。
结语:麦田里的守望者
站在河南封丘的麦田边,望着 “小偃磷 1 号” 金黄的麦穗在风中起伏,仿佛能看到李振声弯腰观察的身影。从 “小偃 6 号” 到 “磷高效” 品种,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小麦育种的格局,更用科学智慧为人类应对粮食危机提供了思路。
当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,李振声的故事告诉我们:农业科技的抗风险能力,既来自实验室里的精密研究,也源于对土地的深刻理解;既需要跨越物种的创新勇气,也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。正如他生前所说: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,扎根土壤,造福人民。”
如今,“小偃” 系列品种仍在续写传奇,它们在黄淮海的平原上、在西北的高原上生长,不仅产出沉甸甸的粮食,更生长着一位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。这种 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 的精神,终将在新时代的麦田里,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