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传统文化>正文

鄂伦春桦皮船的破冰之旅:从狩猎工具到生态艺术的跨界重生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31分类:传统文化

在黑龙江畔的晨雾中,一艘用白桦树皮缝制的小船轻盈掠过水面,船身划过的涟漪里,倒映着鄂伦春人狞猎归来的剪影 —— 这是百年前林海雪原中常见的景象。而今,在上海双年展的展厅里,由上千片桦树皮拼接而成的装置艺术《流动的森林》,正以现代艺术语言诉说着同样的材质密码。从三江流域的渔猎工具到国际艺术展的文化符号,鄂伦春桦皮船技艺的 “破冰之旅”,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的重生,更是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。

鄂伦春桦皮船的破冰之旅:从狩猎工具到生态艺术的跨界重生

鄂伦春桦皮船的破冰之旅:从狩猎工具到生态艺术的跨界重生

一、溯源:桦皮舟里的森林密码

鄂伦春族世代繁衍生息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,被称为 “山岭上的人”。在漫长的狩猎文明中,桦皮船是他们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媒介。这种长约 5 米、宽不足 1 米的狭长舟船,全部由天然材料制成:选取生长 15 年以上的白桦树,剥取向阳面的整段树皮作为船身,以樟子松削成的木骨为支架,用松脂与桦树油混合的黏合剂密封缝隙,最后以狍子筋线缝合边缘。整套工艺无需一钉一铁,却能承载两三个成年人在激流中穿行,堪称北方少数民族的 “造物奇迹”。

桦皮船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。鄂伦春人遵循 “取之有度” 的原则,每次剥取桦树皮时必留下环形刀痕以下的部分,确保树木继续生长;造船选料需避开雨季,以免损伤树皮的纤维韧性;甚至连缝合用的狍子筋,也必须来自自然死亡的猎物。这种 “用而不毁” 的生存哲学,让桦皮船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物化象征。在《鄂伦春族志》记载中,一艘精心保养的桦皮船可使用十余年,船身的纹理会随岁月沉淀出琥珀般的光泽,仿佛森林的年轮在水上延续。

随着上世纪末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,鄂伦春族逐步告别狩猎生活,桦皮船的实用价值渐趋式微。但这项延续千年的技艺,仍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留存着 ——80 岁的传承人关扣尼至今记得,12 岁那年父亲教她辨认桦树纹理时说的话:“树皮会说话,你听懂了,它就愿意为你造船。”

二、转身:从江川到展厅的艺术突围

当传统技艺面临 “无用武之地” 的困境时,年轻一代传承人开始了破局尝试。关扣尼的孙女吴琳,这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的 85 后,率先将桦皮船从实用器物推向艺术领域。2019 年,她带着团队耗时半年制作的大型装置《流动的森林》亮相上海双年展,引发艺术界关注。

这件作品以十艘微型桦皮船为骨架,船体表面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桦树皮,每片树皮都保留着天然的肌理与裂痕。艺术家将树皮切割成羽毛状,让整组装置在展厅灯光下呈现出 “森林在水流中呼吸” 的视觉效果。更特别的是,船体内部嵌入了微型传感器,观众靠近时会触发鄂伦春族的狩猎号子与林间鸟鸣,形成声光电交织的沉浸式体验。“我想让观众触摸到树皮的温度,听到森林的记忆。” 吴琳在创作手记中写道。

这场跨界实验并非偶然。早在 2015 年,吴琳就开始尝试将桦皮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:用桦树皮制作灯具灯罩,让透射的光线呈现木纹的自然肌理;将船身弧形结构转化为家具曲线,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实用功能的坐具系列。这些探索为《流动的森林》奠定了基础,也让她意识到:传统技艺的生命力,在于找到与当代生活对话的语言。

装置艺术的成功,让桦皮船技艺获得了新的存在维度。在 2021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,吴琳与建筑师合作的《树皮的建筑学》项目,用桦皮船的缝合工艺构建出可降解的临时展馆,向世界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对可持续建筑的启示。

三、数字:VR 镜头下的技艺永生

“再精湛的手艺,也怕后继无人。” 这是关扣尼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鄂伦春族总人口不足万人,掌握完整桦皮船制作技艺的不足 20 人,数字化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。2022 年,在文化部门支持下,吴琳团队启动了 VR 纪录片《兴安岭的呼吸》拍摄项目,用 8K 全景镜头记录下桦皮船制作的 28 道工序。

纪录片创新性地采用 “第一视角” 叙事:观众戴上 VR 设备,会仿佛置身于关扣尼的工棚,亲眼见证老人如何用牙齿咬开坚韧的树皮边缘(鄂伦春族独特的处理手法),如何将松脂在掌心揉成琥珀色的黏团。通过交互设计,观众还能 “亲手” 拼接虚拟的船身部件,体验选料、裁剪、缝合等关键步骤。更珍贵的是,影片收录了关扣尼用鄂伦春语讲述的技艺口诀,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从未有过文字记载。

“数字技术让技艺突破了时空限制。” 项目技术总监李然介绍,纪录片上线半年内,线上展厅访问量突破 300 万次,其中 80 后、90 后观众占比达 72%。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的线***验区,年轻人通过 VR 设备学习桦皮工艺的场景已成常态。这种 “科技 + 非遗” 的模式,不仅解决了传统技艺传承中的 “看不清楚、学不明白” 的难题,更让小众文化获得了大众传播的可能。

数字化还催生了新的创作形态。2023 年,团队将纪录片中的桦皮纹理数据化,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了虚拟服饰 “桦影”,玩家可在《原神》等热门游戏中为角色穿戴带有桦皮船纹样的装备。这种 “破圈” 传播,让古老技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年轻群体。

四、重生:生态符号的当代隐喻

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国家公园的访客中心,一艘退役的桦皮船被安置在玻璃展柜中,旁边的说明牌写着:“它曾承载着狩猎的生计,如今守护着生态的平衡。” 这种身份的转变,折射出桦皮船技艺最深刻的价值重构。

随着国家 “禁猎休渔” 政策的实施,鄂伦春族从 “狩猎者” 转变为 “护林人”。桦皮船不再用于追逐猎物,其蕴含的生态智慧却成为环保教育的活教材。在吴琳设计的 “森林课堂” 里,孩子们通过拼接桦树皮模型,学习鄂伦春人 “只取树皮不伐树” 的可持续理念;老猎人们则带着游客乘坐复刻的桦皮船,讲解如何通过观察水流判断鱼类迁徙,这种 “以船载道” 的方式,让生态保护有了文化温度。

桦皮船的生态隐喻还走向了国际舞台。2023 年,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,吴琳展示的《树皮与冰川》系列作品引发热议。其中一幅装置将桦树皮与冰川冰芯样本并置,通过树皮年轮与冰芯气泡的对比,直观呈现气候变化对寒带生态的影响。“祖先造船时就知道,人只是森林的一部分。” 吴琳在发言中说,“这种谦卑,或许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钥匙。”

从狩猎工具到艺术装置,从实用器物到数字 IP,鄂伦春桦皮船的 “破冰之旅” 证明: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,而在于始终回应时代的需求。当最后一片桦树皮在 VR 镜头下舒展,当古老的缝合技艺在艺术展厅绽放,这条穿越千年的 “木舟”,正载着民族的记忆与自然的智慧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水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