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传统文化>正文

非遗进校园:传统技艺如何在校园中扎根发芽

时间:2025-07-03作者:星晨阅读:32分类:传统文化

在潮州牌坊街旁的昌黎路小学教室里,五年级学生陈雨桐正握着刻刀,在油光纸上勾勒出《百屏灯》中的戏曲人物:穆桂英的凤冠用金箔剪贴,裙摆的褶皱以潮绣特有的 "垫鳞叠羽" 技法呈现 —— 这堂融合了潮州剪纸与潮绣技艺的美术课,让千年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进了孩子们的课桌。当非遗传承人黄少琼的手指划过学生们的作品,那些曾依附于祠堂木雕、戏服绣片的文化基因,正通过校园的土壤,在新一代手中悄然苏醒。

非遗进校园:传统技艺如何在校园中扎根发芽

非遗进校园:传统技艺如何在校园中扎根发芽

一、当传承危机遇见校园阵地:非遗教育的破局之路

作为 "中国非遗第一乡",潮州拥有 15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,然而在 2018 年的调查中,全市 35 岁以下非遗从业者占比不足 12%,潮剧青年演员断层、木雕学徒难寻等问题凸显。"老艺人带徒三年才出一个合格匠人,可年轻人坐不住冷板凳。"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中庆的感慨,道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深层困境:工业化进程中,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,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停留在 "博物馆展品" 层面,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。

校园成为破局的关键阵地。教育部 "非遗进校园" 行动计划实施后,潮州市率先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,提出 "一校一特色,一非遗一课程" 目标。昌黎路小学的潮绣课、西马路小学的木雕课、潮安区实验学校的英歌舞课程相继落地,形成 "从幼儿园剪纸启蒙到高中非遗文创" 的阶梯式培养体系。这种转变的本质,是将非遗从 "抢救性保护" 转向 "发展性传承",让校园成为文化基因的孵化器。

二、课堂里的文化解码:多维课程体系的建构

(一)校本课程:从技艺体验到文化认同

在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木雕工作坊,16 岁的林楚轩正在用电动刻刀复刻广济桥的斗拱结构,旁边摆放着他用传统手拉坯制作的潮州木雕笔筒。该校开发的《潮州木雕十二讲》校本课程,将《营造法式》中的榫卯原理与现代设计软件结合,学生既要学习 "三进三退" 的传统刀法,也要用 3D 建模软件设计木雕文创。"过去觉得木雕是老人的手艺,现在发现它能变成潮玩、首饰,甚至建筑装饰。" 林楚轩的话代表了新一代的认知转变。

小学阶段则侧重体验式教学。湘桥区城南小学的 "非遗启蒙课" 上,孩子们用彩色棉线在泡沫板上 "绣" 出潮州八景,用剪刀剪出带有 "出花园" 民俗图案的窗花。美术老师将潮绣的 "以针代笔" 与美术课的线条训练结合,音乐老师把潮剧的 "拖腔" 融入童谣改编,让非遗技艺分解为可感知、可操作的文化元素。

(二)传承人群:从匠人讲台到双师课堂

每周三下午,潮剧传承人蔡映娜都会准时出现在潮州市高级中学的戏曲教室,指导学生排练《荔镜记》选段。她的搭档是该校音乐老师陈佳,负责将潮剧的 "轻六调"" 重六调 "转化为五线谱,并用短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唱段 MV。这种" 非遗传承人 + 学科教师 " 的双师模式,破解了传统师徒制的局限:匠人专注技艺传授,教师负责课程转化,二者共同开发出《潮剧唱腔与乐理》《戏曲身段与形体》等跨界课程。

在饶平县,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吴维潮将工作室搬进了县职业技术学校,带领学生从揉泥、拉坯到釉彩绘制全程参与。他的教学账本里记录着独特的育人理念:"让孩子亲手触摸陶土的温度,比在课本上读十遍 ' 土与火的艺术 ' 更有意义。"

(三)场景创新: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体验

潮州牌坊街的非遗研学基地里,来自深圳的中学生正在参与 "牌坊街密码" 沉浸式课程:他们需要根据木雕花窗的纹样线索,破解潮商文化的历史密码;在广济楼的城楼里,AR 技术将消失的古城墙砖雕复原,学生们通过手机扫描即可看到当年的建造场景。这种 "非遗 + 文旅 + 科技" 的场景化教学,让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互动的文化体验。

每年端午,潮州市各中小学都会举办 "非遗嘉年华":昌黎路小学的学生在操场摆出百米潮绣长卷,西马路小学的孩子们用木雕积木搭建微缩牌坊街,潮剧社团的 "小演员" 们在古戏台上演折子戏。这些活动打破了课堂边界,让非遗从课程内容升华为校园文化符号。

三、破土而出的传承新苗:从兴趣培养到价值重构

在 2023 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上,潮州木雕方向的学生作品《丝路潮韵》斩获金奖,作品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融入木雕层叠镂空技法,底座采用 3D 打印的潮剧盔头造型。指导老师李中庆感叹:"孩子们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,让老技艺有了新表达。" 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,正是非遗进校园的深层价值 —— 不仅培养技艺传承人,更塑造具有文化自觉的新一代。

更动人的变化发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。曾被视为 "老气" 的潮绣,如今成为女生们设计校服配饰的灵感来源;男生们在英歌舞训练中领悟到 "力与美的平衡",将其转化为体育课程的动作设计。当潮安区中学生林晓琳将潮剧脸谱元素融入手机壳设计,上线一周售出 3000 件,她发现:"传统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,而是可以穿戴、使用、分享的生活美学。"

四、从校园到社会:构建非遗传承的生态系统

潮州市的实践证明,非遗进校园需要突破单一的课程建设,构建 "学校 + 家庭 + 社会" 的立体传承网络。昌黎路小学成立 "家长非遗工作坊",邀请家长参与潮绣香囊制作,形成 "孩子教家长,家长传社区" 的文化反哺;潮州木雕艺术研究院与学校共建 "非遗创新实验室",将学生的创意作品推向文创市场,形成 "教学 — 实践 — 转化" 的闭环。

政策支持为校园非遗教育保驾护航。潮州市设立 500 万元专项经费,用于非遗教材开发、传承人进校园补贴和教学设备升级;将非遗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让技艺学习与成长档案挂钩。这些措施让非遗教育从 "兴趣选修课" 转变为 "文化必修课",从 "单点试验" 升级为 "系统工程"。

尾声:在孩子们的手心里延续

放学时分,昌黎路小学的非遗展厅亮起暖光,陈雨桐的潮绣作品《少年英歌》被悬挂在显眼位置:英歌队员的服饰采用金银线混绣,鼓点节奏转化为绣面上的斜线纹路,背景是用数字喷绘技术呈现的潮州古城。这幅融合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作品,如同一个隐喻:当非遗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土壤,当古老技艺与少年的创造力相遇,文化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模样。

从教室到作坊,从课本到指尖,非遗进校园的本质,是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完成创造性转化。当孩子们学会用潮剧的腔调唱流行歌曲,用木雕的手法制作动漫周边,那些曾属于过去的技艺,便在新一代的理解与表达中获得了永生。正如潮州木雕上的金箔在阳光下闪烁,非遗的光芒,终将在校园的滋养下,照亮更广阔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