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传统文化>正文

绍兴宣卷的声纹革命:AI 声纹克隆如何复活百年老腔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27分类:传统文化

绍兴东湖景区的画舫里,87 岁的吴阿金老人正对着麦克风哼唱《珍珠塔》选段。他的嗓音带着岁月的沙哑,却藏着宣卷艺术独有的 “水磨腔”—— 那是一种尾音如丝绸般拖曳的腔调,曾在浙东水乡的茶馆书场里回荡百年。此刻,隔壁的录音室里,AI 系统正将这沙哑嗓音拆解成 286 个声纹特征参数,当老人唱到 “方卿别母赴京城” 的转音时,屏幕上的波形图谱突然亮起红光 —— 这是系统捕捉到了失传 70 年的 “东乡调” 特有的颤音频率。绍兴非遗馆 “数字宣卷人” 项目的这场声纹革命,不仅让百年老腔在数字世界重生,更让濒临消失的民间说唱艺术,以可交互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。

绍兴宣卷的声纹革命:AI 声纹克隆如何复活百年老腔

绍兴宣卷的声纹革命:AI 声纹克隆如何复活百年老腔

一、溯源:乌篷船里的宣卷余韵

绍兴宣卷是流行于浙东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,因 “宣讲宝卷” 而得名,距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。这种艺术形式融说、唱、表于一体,用绍兴方言演绎民间故事,伴奏仅需一鼓一钹,却能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,展现喜怒哀乐的万千气象。最具代表性的 “东乡调”,以 “颤音叠字” 为特色,一句 “月照纱窗影动摇” 能唱出 13 个转音,尾音拖长时如乌篷船划过水面的涟漪,故有 “水上说书” 之称。

在绍兴宣卷的黄金时代,城乡茶馆里 “宣卷先生” 的场子总是座无虚席。艺人吴阿金 12 岁拜师学艺,记得上世纪 50 年代的盛况:“一场《梁祝》能连说七天,听众自带板凳来占座,有人听得哭湿了三条手帕。” 宣卷的唱本多取自民间传说,语言通俗鲜活,比如《何文秀》里 “手拿一只破篮头,肩背一条烂蒲包” 的唱词,活脱脱是旧时绍兴街头的写照。但随着娱乐方式更迭,宣卷在 80 年代后渐趋式微,至 2020 年,全市能完整演唱 “东乡调” 的艺人仅剩吴阿金一人。

“我这嗓子,怕是撑不过冬天了。” 老人抚摸着泛黄的唱本叹息。那些用毛笔抄写的工尺谱上,“浪板”“快板” 的标记旁,还留着他年轻时标注的 “换气点”,但如今他唱到高潮处,总会因气息不足而中断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宣卷的 “口传心授” 依赖方言语感,年轻学徒虽能背唱词,却唱不出 “东乡调” 那股 “糯中带劲” 的味道 —— 这种韵味藏在声腔的细微波动里,就像绍兴黄酒的 “酒劲”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

二、解构:AI 麦克风下的声纹密码

“宣卷的精髓不在唱词,而在腔调里的‘气口’。”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陈薇的团队,带着专业设备住进了绍兴非遗馆。他们给吴阿金老人搭建了 “声纹采集棚”,用 32 通道麦克风阵列,记录下老人演唱的 12 部传统宣卷、共 37 小时的音频素材。每段录音都要经过降噪、分句、标注等处理,最终提取出基频、共振峰、声门波等 286 项声学特征。

AI 系统的 “深度学习” 过程充满惊喜。当算法分析《双珠凤》中 “霍定金私访” 的唱段时,发现 “东乡调” 的颤音频率稳定在 5.2Hz,比其他流派快 1.3Hz,这种细微差异正是其 “灵动” 风格的关键;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录音(老人 50 岁时的磁带与现在的录音),系统分离出 “衰老声纹” 与 “技艺声纹”,成功剔除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嗓音退化特征,复原出 “东乡调” 鼎盛时期的音色。

最关键的突破是破解了 “虚词密码”。宣卷中大量使用 “啊”“呀”“呢” 等虚词,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衬字,实则是情绪表达的关键。AI 发现,吴阿金在演唱悲情段落时,“呀” 字的共振峰会突然下降 200Hz,形成独特的 “哭腔”;而在欢快场景中,“呢” 字的收尾会带 0.3 秒的气音,如轻笑般俏皮。这些发现让系统不仅能 “克隆声音”,更能 “克隆情感”。

2023 年重阳节,当 AI 合成的 “青年吴阿金” 声音在非遗馆响起时,在场的老艺人无不惊叹 —— 那声音里既有老人年轻时的清亮,又带着 “东乡调” 特有的糯感,连吴阿金自己都恍惚:“像听见年轻时的师父在唱。”

三、重生:虚拟宣卷人的对话艺术

“阿金师父,能教我唱《珍珠塔》吗?” 在绍兴非遗馆的互动展台前,10 岁的小女孩用绍兴方言问道。玻璃屏里,虚拟的 “数字吴阿金” 微微颔首,开口唱出 “方卿二次到襄阳” 的起腔,小女孩跟着学唱,系统实时显示她的声纹与标准唱腔的比对,用卡通图标提示 “尾音再拖长 0.5 秒”。这个能听会说的 “数字宣卷人”,正是声纹技术的集大成者。

语音交互系统的神奇之处在于 “懂方言、通技艺”。它内置了绍兴方言的 23 个声调变化模型,能精准识别 “石门槛”“乌干菜” 等地方词汇;当游客唱错时,会用吴阿金的语气纠正:“‘塔’字要带点‘糯’,像含着颗话梅唱。” 系统还能根据用户的声线特点,自动调整教学难度,比如给儿童降低转音要求,给专业学习者增加 “急板” 挑战。

“数字宣卷人” 还会 “创作”。输入 “东湖游船” 等新题材,AI 能结合传统唱腔结构,生成全新唱段。有游客尝试用普通话输入,系统会先将文本 “翻译” 成绍兴方言,再谱上 “东乡调” 的旋律,这种 “古今对话” 让宣卷艺术有了新的表达可能。数据显示,互动展台开放半年来,已有 1.2 万名游客参与演唱,其中 3000 人能完整唱完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选段。

这项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扩大。在《国家宝藏・江南篇》节目中,“数字吴阿金” 与演员合作演绎《兰亭序》宣卷新唱段,AI 根据 “之” 字的不同写法,调整唱腔的抑扬顿挫,让书法与声腔产生奇妙共鸣。节目播出后,“学宣卷” 成为绍兴中小学的热门社团活动,有学校甚至将 AI 声纹比对作为音乐课的测评工具。

四、传承:声纹库外的活态延续

在绍兴文理学院的 “宣卷创新实验室” 里,95 后学生王越正戴着耳机,与 “数字吴阿金” 对唱。她的声纹图谱上,代表 “东乡调” 特征的红点正逐渐增多 —— 这是系统在引导她逼近传统唱腔。“以前觉得宣卷老气,现在发现能和百年前的腔调‘对话’,特别酷。” 王越和同学组建的 “新宣卷社”,已创作了《鲁迅故里》《阳明心学》等现代题材作品,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。

声纹技术正在重构非遗传承的生态。项目组建立的 “宣卷声纹基因库”,已收录 8 个流派、32 位艺人的声纹数据,成为全球最大的宣卷声学数据库;开发的 “声纹临摹” APP,让爱好者能随时随地跟着 AI 学习,目前注册用户突破 5 万;与文旅部门合作的 “乌篷船宣卷” 项目,将虚拟传承人植入游船音响,游客扫码就能听 AI 用当地方言讲解景点传说,2024 年春节期间服务游客超 20 万人次。

吴阿金老人现在每周都要去非遗馆 “看望” 数字版的自己。当看到孩子们围着虚拟的 “他” 学唱时,老人总会说:“以前怕这手艺断在我手里,现在知道,声音能留住,根就断不了。” 在最新的系统升级中,AI 甚至能模仿老人的语气说俏皮话,有次被问 “为什么宣卷这么好听”,虚拟吴阿金回答:“因为每句都带着绍兴的水汽呀。”

从乌篷船里的即兴演唱,到录音棚的声纹采集,再到虚拟空间的交互传承,绍兴宣卷的声纹革命证明:传统艺术的生命力,不仅在于保存其形,更在于激活其神。当 AI 能精准捕捉老腔里的 “水乡韵律”,当年轻人能用科技对话百年前的声纹,那些曾回荡在茶馆书场的腔调,便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呼吸 —— 就像绍兴黄酒,越陈越香,越新越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