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汉建兴年间,丞相府长史蒋琬接替诸葛亮主持朝政,面对杨仪 “昼夜怨谤” 的无端指责,始终 “宽容不较,待之如初”。有属吏不解,蒋琬叹曰:“人心不同,如其面焉。若以私怨废公,何以服众?” 这则 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 的典故,不仅成为千古美谈,更奠定了乐安蒋氏 “宽以待人” 的家族根基。作为从东汉延续至明清的世家大族,乐安蒋氏以 “忠孝传家,诗书继世” 为家训核心,在《蒋氏家乘》中留下 “事亲必孝,事君必忠,待人必宽,为学必勤” 的训诫。当当代社会面临 “家庭伦理重建” 与 “文化认同培育” 的时代命题时,蒋氏家训中 “以忠立世、以孝齐家、以宽处世、以学修身” 的智慧,恰如穿越千年的文脉,为我们化解人际隔阂、守护文化根脉提供了珍贵启示。

蒋氏家训:忠孝传家,诗书继世 —— 乐安蒋氏的伦理传承与文化坚守
一、蒋琬事迹与乐安蒋氏的伦理基因
(一)“宽以待人” 的贤相典范
蒋琬的包容并非无原则的妥协,而是深植于 “忠孝” 底色的处世智慧。《三国志・蒋琬传》记载,他早年随刘备入蜀,任广都县令时因 “饮酒废事” 被问责,刘备欲加罪,诸葛亮力谏 “蒋琬,社稷之器,非百里之才”,蒋琬却未因此记恨督查者,反而自省 “居官不勤,咎在己身”。这种 “反求诸己” 的胸襟,成为他日后处理政务的准则。
执掌蜀汉政权后,蒋琬面对的是 “诸葛亮卒后,朝野危惧” 的复杂局面。大将杨仪自恃功高,多次当众诋毁蒋琬 “作事愦愦,不如我也”,蒋琬却奏请后主刘禅 “杨仪有大功于国,宜加体恤”,并提拔其弟杨敏为官。他在《与子书》中写道:“怨怼如烈火,焚人亦焚己。吾虽居高位,不敢以私怨害公义。” 这种 “公义为先” 的包容,让蜀汉政权在权力交替中保持稳定,时人赞其 “雅量过人,有古大臣之风”。
蒋琬的 “宽” 更体现在对不同意见的接纳。他曾提出 “乘水东下,袭取上庸” 的军事计划,尚书令费祎认为 “粮道险远,恐难成功”,蒋琬当即搁置方案,召集百官重新商议,最终采纳 “据守汉中,徐图进取” 的稳妥策略。这种 “不固执己见,能纳众言” 的作风,被乐安蒋氏族人刻入祠堂楹联:“容人所不能容,方为大器;识人所不能识,乃谓明贤。”
(二)“忠孝诗书” 的家训雏形
蒋琬的言行成为乐安蒋氏家训的源头。其孙蒋显在《蒋氏家乘・祖训序》中记载:“先祖(蒋琬)常谓家人:‘事亲者,不在锦衣玉食,而在承顺颜色;事君者,不在封侯拜相,而在恪尽职守。’” 这种对 “忠孝” 的朴素诠释,构成家训的核心。
西晋时期,蒋琬后裔蒋秀任交州刺史,逢母丧 “弃官归乡,庐墓三年”,州民感其孝,绘《蒋孝子图》传世。他在任时 “轻徭薄赋,兴修学校”,离任时 “唯有《诗》《书》数箱”,践行了 “诗书继世” 的家训。北魏蒋少游虽以工艺闻名,却 “每日课子读《论语》,虽公务繁冗不辍”,其子蒋显官至秘书监,以 “博通经史” 著称,印证了 “诗书” 对家族传承的支撑作用。
从蜀汉到隋唐,乐安蒋氏 “忠孝” 事迹史不绝书:唐代蒋沇任魏州刺史,“安禄山叛乱时,固守孤城,骂贼而死”,被列入《新唐书・忠义传》;宋代蒋芾任宰相,“每退朝必侍母侧,为诵《孝经》”,其母病逝后 “辞官守制,三年不预政事”。这些实践让 “忠孝传家,诗书继世” 从零散言行升华为系统家训,在《蒋氏家规》中形成 “不忠不孝者,不得入祠堂;不读诗书者,不得参与族事” 的刚性约束。
二、伦理与文化:蒋氏家训的双轨实践
(一)“忠孝传家”:伦理的根基
蒋氏家训将 “忠孝” 视为家族存续的根本。《蒋氏家规》规定:“凡我族人,晨必问安于亲,暮必省视于庭;为官者,每月需奏报治绩,不可欺上瞒下。” 这种将 “孝” 与 “忠” 相贯通的伦理观,打破了 “家” 与 “国” 的界限。
元代蒋正子在《居家要略》中记录日常践行:“父母有过,柔声谏之,不逆其意;君主有失,正色言之,不避其怒。” 他任饶州知府时,遇灾荒 “开仓放粮,未待朝廷批复”,下属劝其 “恐获罪”,他答:“救民于水火,即忠也;违旨而全万命,虽罪不辞。” 这种 “以民为本” 的忠,正是对蒋琬 “公义为先” 精神的延续。
在家庭内部,“孝” 体现为代际互助而非单向服从。明代蒋德璟在《训子录》中写道:“父母教,需静听;然有错处,需以理晓之,非盲目顺从。” 他年少时曾指出父亲 “偏爱幼弟,分配田产不均”,父亲怒而责之,他却 “跪地陈说‘不均则家不和’之理”,最终说服父亲重新分配。这种 “孝而有智” 的实践,让蒋氏家族避免了 “愚孝” 的弊端,形成 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” 的家风。
(二)“诗书继世”:文化的支撑
蒋氏家训视 “诗书” 为修身立德的阶梯。《蒋氏家乘・治学篇》强调:“读诗书非为科举,乃为明事理、辨善恶。” 从东汉到清代,乐安蒋氏创办 “蒋氏书院” 23 所,规定 “族中子弟,无论贫富,七岁必入书院,十五岁前不通《论语》《孟子》者,罚其父兄”。
宋代蒋捷以词闻名,却告诫子孙 “作词需先学做人”,其《竹山词》中 “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 的名句,背后是 “珍惜时光,勤学不辍” 的家训实践。明代蒋冕官至内阁首辅,“虽身居高位,每日仍临摹《兰亭序》,研读《资治通鉴》”,他在《读书札记》中写道:“书中自有正气,常读则心不邪。”
更难得的是,蒋氏将 “诗书” 与 “实用” 结合。清代蒋士铨不仅是戏曲家,更注重 “经世致用之学”,其族弟蒋明远编撰《农桑要术补编》,将书中知识传授给乡邻,使乐安地区 “旱涝保收,百姓丰衣足食”。正如《蒋氏家训》所言:“读书不知应用,如囤粮不救饥,徒为废纸。” 这种 “学以致用” 的传统,让 “诗书继世” 摆脱了空谈,成为推动家族与社会进步的动力。
三、《蒋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蒋氏家训》
忠孝篇:事亲当孝,晨昏定省,勿以贫富贵贱改其心;事君当忠,公而忘私,勿以祸福得失易其志。亲有过,婉谏;君有过,直谏。忠孝两全,方为完人。
包容篇:待人须宽,责己须严。人有怨于我,如清风过耳;我有怨于人,如芒刺在身。君子量不极,胸吞百川流。小不忍则乱大谋,轻不和则伤至交。
诗书篇:每日必读一书,每日必写一字。读则求其义,写则求其心。不读诗书,如盲人无杖;不学圣贤,如夜行无灯。童子启蒙,先授《孝经》《论语》;成人治学,兼通经史子集。
修身篇: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以明廉耻;夜深而息,反思一日,以正言行。不贪意外之财,不饮过量之酒,不发无名之火,不做无德之事。身正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。
治家篇:家有规矩,饮食有节,作息有时。兄弟不分家,财产共管理;妯娌不争风,和睦共操持。岁歉则共节俭,岁丰则共周济。勿听妇人言,勿宠骄纵子。
处世篇: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。交友需择贤,共事需守诺。见人善则思齐,见人恶则自省。施恩不图报,受恩必不忘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忠孝”“诗书” 传家,非为夸耀门第,乃为固守根本。黄金万两,不如遗书一卷;封爵千乘,不如遗训一句。子孙若弃此训,虽显赫必败;若守此训,虽贫寒必兴。
注解
忠孝篇:核心是 “忠孝相通,内外兼修”。蒋琬 “不记杨仪之怨” 是对 “公忠” 的践行,蒋秀 “庐墓三年” 是对 “私孝” 的坚守。现代启示在于:对家庭,应保持 “常回家看看” 的温情,而非仅以物质尽孝;对社会,应秉持 “敬业奉献” 的担当,如公务员勤政为民、教师教书育人,皆是 “忠” 的当代诠释。
包容篇:强调 “宽人严己” 的处世智慧。蒋琬 “包容杨仪”“接纳异议” 体现了对他人的宽,“自省饮酒废事” 体现了对自己的严。这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启示尤为深刻:职场中与同事意见分歧时,可学其 “不固执己见”;家庭中与亲人产生矛盾时,可效其 “不记私怨”,正如心理学中的 “共情能力”,本质是包容心的体现。
诗书篇:主张 “读书重质不重量”。蒋捷 “作词先学做人”、蒋明远 “经世致用”,皆说明读书是为了修身与实践。现代社会中,这启示我们:阅读不应止于碎片化信息,而要精读经典(如《论语》中的处世智慧、《史记》中的历史镜鉴);学习不应只为功利,而要培养 “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” 的能力,这正是 “诗书继世” 的当代转化。
修身篇:聚焦日常行为的自律。“黎明即起”“反思一日” 的习惯,与现代 “时间管理”“复盘思维” 相通。蒋琬 “不贪财、不酗酒” 的自律,对当代人有直接借鉴:拒绝 “躺平”“佛系” 的消极心态,以 “每日进步” 的坚持实现自我提升;警惕 “物质主义” 的诱惑,守住 “清廉自守” 的底线。
治家篇:倡导 “互助共荣” 的家庭伦理。“兄弟不分家”“共节俭、共周济” 体现了家族凝聚力,与现代 “家庭责任共担” 理念一致。如当代家庭可建立 “家庭议事会”,共同商议重大决策;形成 “互助基金”,应对成员突发困难,让 “家和万事兴” 从俗语变为实践。
处世篇:强调 “择善而从” 的交往原则。“交友择贤”“守诺重信” 在今天仍具价值:职场中坚守 “契约精神”,生活中远离 “损友”,社交媒体时代更需 “见善思齐” 的自觉,避免被负面情绪裹挟。“施恩不图报” 则启示我们:公益慈善应出于本心,而非追求名利,如匿名捐赠、志愿服务,皆是 “善” 的纯粹表达。
传承篇:点明家训的核心价值。“黄金万两不如遗书一卷”,强调精神传承比物质财富更持久。这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是:家庭应建立 “家训手册”,记录祖辈的人生智慧;学校可开展 “家风故事分享会”,让青少年理解 “传承” 并非复古,而是从传统中汲取成长的力量。
四、结语:穿越千年的文明回响
站在乐安蒋氏祠堂,那副 “忠孝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” 的楹联,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醒目。蒋琬与后世族人用实践证明:忠孝不是封建礼教的枷锁,而是维系家庭与社会的纽带;诗书不是文人雅士的消遣,而是滋养心灵与智慧的甘泉。从 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 的包容到 “学以致用” 的务实,蒋氏家训构建了 “个人修身 — 家庭和睦 — 社会和谐” 的逻辑链条,揭示出 “伦理安身,文化立命” 的深刻道理。
在当代社会,蒋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职场内卷” 而焦虑时,“包容篇” 教会我们 “宽人严己”,以豁达化解矛盾;当我们感叹 “家庭代沟” 时,“忠孝篇” 提醒我们 “婉谏” 与 “沟通”,用理解代替对抗;当我们面对 “信息爆炸” 时,“诗书篇” 指引我们 “精读深思”,在经典中寻找定力。正如蒋琬所言:“万物变迁,唯人性不变;世事纷繁,唯根本可守。”
从蜀汉丞相府的包容雅量到现代家庭的餐桌教诲,从蒋氏书院的朗朗书声到当代校园的经典诵读,变化的只是传承的形式,不变的是对 “良善” 与 “智慧” 的追求。当我们在家庭中践行 “晨昏定省” 的温情,在工作中坚守 “公而忘私” 的担当,在生活中保持 “见善思齐” 的自觉,我们都在续写蒋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忠孝传家,诗书继世” 的精神,永远是照亮文明之路的不灭灯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