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程氏家训:不学礼,无以立 —— 二程后裔的礼仪传承与道德根基

时间:2025-07-04作者:星晨阅读:36分类:家风家训

在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中,"礼" 是贯穿千年的文化基因,而将 "礼" 升华为宇宙秩序与人生准则的,当属北宋理学大师程颢、程颐兄弟。作为 "洛学" 的开创者,二程不仅在哲学层面提出 "礼者,天理之节文" 的命题,更将儒家礼仪转化为具体可依的家训规范,形成 "不学礼,无以立" 的核心传承。从北宋至今,程氏家族始终以礼仪为血脉,在时代变迁中守护着 "礼以修身、礼以齐家" 的精神密码,其家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,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社会的价值之门。

程氏家训:不学礼,无以立 —— 二程后裔的礼仪传承与道德根基

程氏家训:不学礼,无以立 —— 二程后裔的礼仪传承与道德根基

一、程氏家族的渊源与礼仪传统的奠基

(一)理学巨擘的家学渊源

程氏家族祖籍中山博野(今河北保定),唐末迁居河南洛阳,至北宋形成 "世代业儒" 的文化传统。二程之父程珦曾任北宋三司使,虽居高位却 "廉于取名,锐于求志",家中常设 "礼宾堂",凡宾客来访必行古礼,垂足危坐、茶盏有序,这种 "以礼待人" 的家风直接影响了二程的成长。程颢早年在《秋日偶成》中写道 "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",正是对家族礼仪所营造的和谐秩序的哲学化表达。

(二)"洛学" 体系中的礼学建构

二程在继承孔孟 "礼学" 的基础上,赋予 "礼" 以形而上的意义。程颐在《伊川易传》中提出:"礼者,天地之序也;乐者,天地之和也。" 将礼仪视为宇宙秩序在人间的投射。他们亲自制定《程氏家礼》,对冠婚丧祭等家族仪式作出详细规定:男子二十行冠礼,必着深衣、戴幅巾,三加礼毕需向父母行跪拜礼;女子及笄需学习 "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",每日晨昏需向舅姑(公婆)奉茶问安。这些规范并非繁文缛节,而是 "存天理、灭人欲" 的实践路径。

(三)家训的文本化与传承

南宋时期,程氏后裔程端蒙编纂《程氏家训》,将二程散见于语录、书信中的礼仪规范系统化,形成 "以礼为纲,以敬为本" 的条文体系。开篇即引孔子 "不学礼,无以立" 为宗,继以 "凡为人子,晨昏定省,必正衣冠"" 见长者,必趋进致敬,不得偃蹇踞坐 "等具体条目,使抽象的理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规范。明清时期,程氏族人在各地建立" 明道书院 ""伊川学堂",将家训刻于石碑,晨钟暮鼓中诵读践行,使礼仪教育成为家族生活的核心。

二、"不学礼,无以立" 的核心礼仪理念

(一)礼以修身:日常言行的刻度

程氏家训将 "正衣冠" 视为礼仪之首,规定 "凡出门,必视冠服齐整,不可偏倚垢污",认为外在仪容是内心恭敬的体现。程颢曾言:"君子修己以敬,修己以安人。" 其弟子记载,二程平时 "坐如尸,立如斋",即使独处也 "衣冠整肃,望之如神"。这种对仪容的严格要求,实质是通过身体实践培养 "敬" 的心态 —— 对自己的尊重,对他人的尊重,对天地万物的尊重。

(二)礼以齐家:人伦秩序的建构

在家庭关系中,程氏家训强调 "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" 的等差之礼,却非僵化的等级压迫。《家训・齐家篇》规定:"父子之间,不可以戏言;兄弟之间,不可以侮慢。父召子,必应声而趋;子谏父,必下气怡色。" 程颐曾以 "洒扫应对" 教育弟子,认为厨房洒扫、宾客应对这些小事,正是实践 "礼" 的起点。明代程氏族人程敏政在《贻范录》中记载,其家族每日早餐,必待长辈动筷后晚辈方可进食,用餐时不得交谈喧哗,这种 "食礼" 培养了族人的敬畏心与同理心。

(三)礼以处世:社会交往的准则

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,程氏家训主张 "礼之用,和为贵",但 "和" 以 "礼" 为前提。规定 "与人相交,必察其言动是否合礼,不合者勿近"" 受人之恩,必书于册,终身不忘,报之必以其礼 "。北宋末年,程氏族人程迥任乐清县令,遇灾民哄抢粮仓,他不避危险,整衣正冠步入人群,以礼相劝:" 尔等皆良民,岂不知仓廪有制?吾当为尔等请赈。"百姓见其仪容端严、言辞诚恳,竟自动平息事端,这正是" 礼 " 在处世中的强大力量。

(四)礼以传家:精神基因的延续

程氏家训特别重视 "祭祀之礼",认为这是连接古今、凝聚族魂的关键。规定 "春秋祭祖,必选洁净之地,设先祖神位,子孙按昭穆排列,行三献礼:初献帛,亚献爵,终献馔。读祝文时,必声正容肃,不得有误"。清代程氏族人在河南嵩县修建程氏祠堂,每年清明,各地后裔不远千里汇聚,在司仪的引导下完成整套古礼,使 "礼" 超越个体生命,成为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。

三、程氏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

(一)制度化的礼仪规范

童蒙养正:儿童三岁开始学习 "叉手礼",五岁教以 "应对言语",七岁入私塾,首学《弟子规》《程氏家礼・童子仪》,每日需演练 "揖让进退" 之礼,不合格者需在孔子像前站立反省。

礼仪手册:家族编印《礼仪便览》,图文并茂地讲解冠礼、婚礼、丧礼的流程,甚至细化到 "执手礼男女有别"" 拜礼分稽首、顿首、空首 " 等细节,使礼仪实践有章可循。

奖惩机制:设立 "礼德簿",记录族人每日言行是否合礼,每月在祠堂公示。对 "礼行兼优" 者,赐 "礼仪标兵" 匾额;对 "失礼三次以上" 者,需在祖祠抄写《礼记》一遍,以示警诫。

(二)生活化的礼仪渗透

环境濡染:程氏居所必设 "礼范堂",中堂悬挂二程画像及 "礼者天理" 匾额,两侧陈列青铜礼器,如鼎、簋、爵,提醒族人 "礼" 的神圣性。日常使用的餐具、茶具均有等级区分,长辈用青瓷,晚辈用白瓷,潜移默化中强化礼仪意识。

身教重于言教:家长晨起必亲自示范整理衣冠,接待宾客时的每一个揖让、每一句应答,都成为子女观察学习的范本。明代程氏大儒程文德致仕归乡,每日与夫人相敬如宾,行 "举案齐眉" 之礼,其子女耳濡目染,皆以礼仪著称乡里。

仪式化生活:将重要生活场景转化为礼仪实践,如子女求学临行前,父母必行 "诫勉礼",以毛笔书写 "敬师、勤学、守礼" 六字箴言,装入锦囊系于腰间;族人经商外出,需在祠堂行 "辞行礼",告诫 "以礼待人,以信接物"。

(三)批判性的礼仪创新

二程虽重古礼,却非泥古不化。针对宋代社会变迁,他们简化周代复杂的礼仪程序,提出 "礼以时为大" 的原则。例如,古礼中 "士冠礼" 需三次加冠,耗时三日,二程改为 "一日三加",更符合现实;古礼中女性不得参与家族祭祀,程颐则主张 "主妇亦需主中馈之祭",肯定女性在礼仪中的角色,这种创新使程氏礼仪既保持传统精髓,又具备时代适应性。

四、现代社会的礼仪困境与程氏家训的启示

(一)破解 "无根化" 的道德危机

在价值多元、人际疏离的现代社会,程氏家训中的 "礼以修敬" 理念直击痛点。当 "网红礼仪"" 快餐社交 "盛行,北京程氏后裔家庭坚持每周举行" 家庭茶礼 ":父母子女围坐,按" 备器、温盏、投茶、注水、分茶 "的流程奉茶,在举手投足间重拾" 敬 "的心态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规律性的礼仪实践能提升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,这正是程氏" 礼以修身 " 的现代注脚。

(二)重建 "碎片化" 的家庭关系

面对 "小家庭化"" 空巢老人 "等现象,程氏" 礼以齐家 "的规范提供了修复方案。广州程氏后人参照家训,制定现代版" 家庭礼仪十条 ",包括" 每日向长辈问候 ""节日行祭祖礼"" 晚辈离家需向父母辞行 "等,使看似繁琐的礼仪成为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。某实施家庭礼仪的 90 后青年坦言:" 以前觉得给父母鞠躬很尴尬,坚持半年后,发现内心的隔阂不知不觉消失了。"

(三)构建 "陌生人社会" 的文明共识

在社会治理层面,程氏 "礼以处世" 的智慧具有特殊意义。面对 "高铁霸座"" 公共场合失礼 "等现象,程氏家训中的" 敬人者,人恒敬之 "犹如一声警钟。浙江某社区将程氏礼仪中的" 揖让礼 "转化为" 邻里问候礼 ",居民见面行简单揖礼代替冷漠寒暄,社区纠纷率下降 30%。这种将传统礼仪转化为现代文明公约的尝试,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。

五、《程氏家训・礼仪篇》全文及注解

第一章 修身之礼

正容体

凡立,必端直如松;凡坐,必稳重如钟。不得斜倚、跛足、摇膝。衣冠必整,纽扣必结,暑月不得袒胸,寒月不得裹帽覆额。

注解:强调仪容体态的端正,通过外在规范培养内心的恭敬,无论寒暑都需保持得体的仪表。

慎言语

与长辈言,必下气怡声;与同辈言,必谦逊诚恳;与晚辈言,必温和庄重。毋论人是非,毋戏言猥亵,毋大声喧哗于衢巷。

注解:规范不同对象的说话方式,禁止流言、脏话和喧哗,体现 "言为心声,语见修养" 的理念。

第二章 齐家之礼

晨昏定省

每日晨起,少者必至长辈寝室问安,曰 "父母(或尊长)昨夜安否";黄昏,必至长辈处告退,曰 "今夕安寝,愿长辈康泰"。

注解:规定早晚问候的具体礼节,通过日常互动强化孝道,使家庭关系充满温情与秩序。

饮食之礼

食时,长辈先动筷,少者依次取食。食不语,咽毕方可言。骨殖置于特设盘中,不得弃于桌案。退席时,需向长辈告 "已食毕",方可离座。

注解:细化用餐礼仪,培养对食物的敬畏和对长辈的尊重,将餐桌转化为道德养成的课堂。

第三章 处世之礼

相见之礼

见尊长,必趋前三步,行揖礼(男子左手覆右手,女子右手覆左手,弯腰 30 度);见平辈,举手齐眉为礼;见幼辈,含笑颔首即可。

注解:根据身份差异制定不同的见面礼仪,体现 "礼者,天地之序" 的同时,保持人际相处的和谐。

馈赠之礼

受人馈赠,必书于 "礼簿",三日内必回赠,价值相当而不逾制。赠礼需包装整洁,附便笺书写敬语,忌以单数、白色包装。

注解:规范人际交往中的馈赠原则,强调 "礼尚往来" 的诚信与分寸,避免功利化社交。

第四章 传家之礼

祭祀之礼

春秋祭祖,必选洁净之日。设先祖神位,供品为太羹(肉汤)、玄酒(清水)、时果。主祭者三上香,众族人按辈分排列,行三跪九叩礼,读祝文时声正容肃。

注解: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,连接家族历史,培养子孙的归属感与责任感,使家族精神代代相传。

婚冠之礼

男子二十行冠礼,着深衣,由父亲加冠三次(缁布冠、皮弁、爵弁),喻示 "成人、治事、事神";女子十五行笄礼,母亲为其梳髻插笄,教以妇德。

注解:将成人仪式视为人生重要节点,通过特定礼仪赋予个体社会责任,强化对家庭与社会的担当。

六、结尾:让礼仪成为照进现代的文明之光

程氏家训的千年传承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"人如何成为人" 的漫长实践。当二程在洛阳书院中强调 "礼者,所以立本也" 时,他们早已洞见:真正的文明,始于对自身言行的约束,成于对他人他物的尊重,终于对天地精神的敬畏。这种将 "礼" 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德性的智慧,恰似一把钥匙,能够打开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。

在 "原子化" 生存的今天,我们或许不必恪守程氏家训的具体仪节,但必须重寻其核心精神 —— 那是一种让我们在举手投足间保持尊严的力量,在待人接物中守护温情的智慧,在时代变迁中锚定方向的信仰。当我们重新理解 "不学礼,无以立" 的深意,就会明白:礼仪不是繁文缛节的枷锁,而是通向自由与高贵的阶梯;不是封建传统的遗迹,而是文明永续的密码。

程氏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:一个懂得以礼修身的人,永远拥有内心的秩序;一个坚守以礼传家的家族,永远保持精神的厚度;一个尊重礼仪文明的民族,永远充满复兴的希望。让我们从整理衣冠的小事做起,从向长辈的一声问候开始,让程氏家训中的礼仪之光,照亮每一个家庭,温暖整个社会,在古今交织的文明长路上,走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雅与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