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卢氏家训:立身以学为先 —— 范阳卢氏的教育传承与人才辈出密码

时间:2025-07-04作者:星晨阅读:36分类:家风家训

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,范阳卢氏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,其 "立身以学为先" 的家训光芒,照亮了千年家族传承之路。这个自汉代崛起的门阀世族,在唐代跻身 "五姓七望" 之列,先后孕育出东汉大儒卢植、初唐四杰卢照邻、中唐诗人卢纶等百位文化名人。当我们翻开《范阳卢氏宗谱》,"不学无以立" 的祖训赫然在目,这条贯穿千年的教育准则,不仅是卢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密码,更成为中国古代 "耕读传家" 传统的典范。

卢氏家训:立身以学为先 —— 范阳卢氏的教育传承与人才辈出密码

卢氏家训:立身以学为先 —— 范阳卢氏的教育传承与人才辈出密码

一、范阳卢氏的崛起与崇学传统的奠基

(一)两汉之际的文化觉醒

范阳卢氏起源于姜姓,秦末博士卢敖避乱迁居范阳(今河北涿州),至东汉形成 "世代儒学" 的家族特色。大儒卢植少年时拜马融为师,"通古今学,好研精而不守章句",著有《尚书章句》《三礼解诂》等书。他在涿州创办 "卢氏精舍",开家族办学之先河,史载 "四方学子负笈来学,多达百人"。卢植本人虽官至尚书,却坚持 "朝为公卿,夕归讲诵",这种 "仕学合一" 的实践,为家训奠定了 "崇学重教" 的基调。

(二)南北朝时期的家训成型

魏晋南北朝乱世中,卢氏族人深刻认识到 "文化是家族存续的血脉"。北魏名臣卢玄在《诫子书》中首次明确:"夫学者,犹种树也,春玩其华,秋登其实;讲论文章,春华也,修身利行,秋实也。" 他将学习比作种树,强调知识积累与品德修养的统一。至唐代,卢氏后人卢承庆编纂《卢氏家范》,正式将 "立身以学为先,立学以品为基" 定为核心家训,要求子孙 "幼而学,壮而行,老而传",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。

(三)科举时代的教育实践

隋唐科举制兴起后,范阳卢氏迅速转型为 "科举望族"。据《新唐书・宰相世系表》记载,卢氏在唐代出宰相 8 人,进士 60 余人。其教育模式注重 "三阶培养":5-10 岁入家族私塾学习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10-16 岁进入 "范阳书院" 研习经史,16 岁后赴长安太学深造。天宝年间,卢氏族人卢损创办 "万卷楼",藏书达 3 万余卷,成为北方文化重镇,时人赞曰 "天下藏书,范阳为最"。

二、"立身以学为先" 的核心教育理念

(一)"学以立品":品德与学问的共生

卢氏家训首重 "德行修养",认为 "无德之学,犹无根之木"。家训规定:"每日晨起,必诵《孝经》;见长者必肃立,闻善言必记录。" 东汉卢植教育学生时,常以 "仁义礼智信" 为纲,要求弟子 "先正其心,再攻其业"。初唐诗人卢照邻虽才高八斗,却因 "耻于附权贵" 而终身不仕,其《咏史》诗中 "愿得斩马剑,先断佞臣头",正是卢氏 "学以养德" 的生动写照。

(二)"学以广才":博通与专精的平衡

家训主张 "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",既要求通读《五经》《史记》等经典,也鼓励研习天文、历法、医药等实用之学。北魏地理学家卢辩精通 "三礼" 与算术,参与编纂《大代律》;唐代医学家卢医官著《本草拾遗》,纠正《唐本草》谬误 50 余处。这种 "通识教育 + 专业深耕" 的模式,使卢氏族人在文学、史学、医学、政治等领域均有建树。

(三)"学以传家":教育与传承的闭环

卢氏家族创造了独特的 "代际教育链":祖父辈担任私塾讲师,父亲辈分享仕宦经验,同辈之间组建 "学术沙龙"。中唐诗人卢纶与表兄吉中孚、司空曙等组成 "大历十才子",经常在家族别业 "卢园" 中切磋诗艺,留下 "落叶风高砧杵响,采菱歌断水云秋" 的传世名句。这种 "家庭即学堂,生活即教育" 的理念,使学术传统像血脉一样在家族中流淌。

三、范阳卢氏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

(一)制度化的教育保障

教育机构:从东汉 "卢氏精舍" 到唐代 "范阳书院",家族始终保持独立的教育场所,聘请名儒担任山长,如卢植弟子郑玄曾主讲精舍。

经费支持:设立 "学田" 制度,将家族 1/3 的良田收入作为教育基金,用于购置书籍、资助学子赴考,史载 "凡卢氏子弟赴京应试,皆给盘缠、备车马"。

考核机制:每月举行 "月考",每年举办 "族试",成绩优异者刻名于 "劝学碑",最差者需在祠堂禁食一日,以示警诫。

(二)生活化的教育渗透

言行示范:家长严格遵循 "身教重于言教",唐代卢氏宰相卢怀慎 "虽贵为宰辅,仍穿布衣、食蔬食,夜读必燃烛至三更",其子卢弈后来成为抗安禄山的忠义之士。

环境营造:家族居所必设 "书斋"" 碑廊 ",墙壁上刻有先贤语录,如" 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 "(此联虽出自后世,但其精神早存于卢氏家风)。

实践教学:要求弟子参与社会事务,如担任地方幕僚、主持赈灾,将 "读万卷书" 与 "行万里路" 结合,卢照邻漫游巴蜀时写下《蜀道难》,正是实践教育的成果。

(三)开放性的教育视野

卢氏家训明确反对 "闭门造车",主张 "兼收并蓄,博采众长"。北魏时期,卢氏与鲜卑贵族通婚,却坚持保留汉族儒学传统;唐代与西域商人交往频繁,族人卢景商精通梵文,翻译佛经 20 余卷。这种开放心态,使卢氏教育既保持文化根脉,又吸收外来养分,形成 "和而不同" 的学术品格。

四、现代教育困境与卢氏家训的启示

(一)破解 "功利化教育" 的迷局

当今社会过度追求分数与名校,忽视人格培养,卢氏 "学以立品" 的理念恰似一剂良药。北京某卢氏后裔家庭,坚持让孩子每日背诵家训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,其子女在考入名校后仍保持谦逊品格,这印证了 "品德教育是成才基石" 的古训。

(二)重构 "终身学习" 的生态

面对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,卢氏 "幼而学,壮而行,老而传" 的终身教育观极具现实意义。退休教师卢明礼仿照 "范阳书院" 创办社区学堂,带领老年人学习书法、中医,实践着 "活到老,学到老" 的家训精神,获评 "全国终身学习之星"。

(三)重建 "家庭教育" 的主体地位

在学校教育主导的今天,卢氏 "家庭即课堂" 的传统提醒我们: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可替代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父母的学习习惯对孩子影响度达 76%,这与卢氏家训中 "父母为子女第一师" 的论断不谋而合。

五、《卢氏家训・教育篇》全文及注解

第一章 立学之本

幼学明理

凡人之子,五岁授《孝经》,七岁习《论语》,十岁通《小学》。每日卯初起,焚香净手,端立诵读,不可懈怠。

注解: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,规定儿童学习路径,要求以恭敬之心对待知识。

学以养德

读书先明义理,勿效章句之徒。见善必迁,有过必改,事父母以孝,待兄弟以悌,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。

注解:反对死记硬背,主张通过学习培养品德,明确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。

第二章 治学之法

博观约取

经史子集,皆当涉猎;六艺百家,亦须通晓。然不可贪多务得,必专一经以为本,旁及诸学以广才。

注解:倡导博览群书与专精结合,避免浅尝辄止,强调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。

知行合一

读圣贤书,须见诸行事。或参与乡议,或赈济贫乏,或著书立说,勿为空谈之辈。

注解:要求将所学转化为实践,鼓励参与社会事务,反对脱离实际的书生习气。

第三章 传家之要

以学传家

家长必设家塾,延请名师;子弟无论贫富,皆须入学。年长之士,每月集会讲论,务使学术不坠,家风永存。

注解:规定家族教育责任,强调教育资源共享,通过定期学术交流保持文化传承。

劝学之规

设 "劝学奖" 以励优者,立 "戒惰碑" 以警惰者。凡中科举、著书立说者,刻名于族谱;废学者,不得入祠堂受祭。

注解:建立教育激励与约束机制,将个人学习与家族荣誉挂钩,强化教育的神圣性。

六、结尾:让教育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

范阳卢氏千年兴盛的密码,藏在 "立身以学为先" 的家训里,更藏在一代又一代族人对知识的敬畏与实践中。当我们惊叹于这个家族在文学、史学、政治领域的群星闪耀时,更应领悟到:真正的教育传承,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,而是精神基因的持续再造 —— 是卢植在战乱中坚持讲学的身影,是卢照邻在病榻上修改诗稿的烛光,是卢氏族人在每个清晨诵读家训的朗朗书声。

在 "内卷" 与 "躺平" 并存的当代社会,卢氏家训的启示尤为珍贵:它告诉我们,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,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,是将个人成长与家族、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。当每个家庭都成为 "学以立人" 的道场,当每一代人都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,我们失去的将是浮躁与短视,收获的将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希望的未来。

范阳卢氏的故事终会成为历史,但 "立身以学为先" 的精神永不过时。让我们接过这份穿越千年的教育火炬,在新时代的征途上,照亮自己,照亮家族,照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。因为我们深知: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,永远充满希望;一个尊重知识的民族,必将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