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人物传记>正文

梁文锋:AI 通用大模型如何重塑全球科技话语权

时间:2025-07-02作者:星晨阅读:32分类:人物传记

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顶层会议室,梁文锋正对着黑板推演 Transformer 架构的数学公式,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与窗外香港夜景的流光交织。作为深度求索(DeepSeek)创始人,他刚刚在 2024 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 "算力平权" 理念,此刻又沉浸在 DeepSeek-V3 模型的参数优化中 —— 这位新晋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以 1846.2 亿元财富亮相的 AI 创业者,正用技术哲学改写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底层逻辑。

梁文锋:AI 通用大模型如何重塑全球科技话语权

梁文锋:AI 通用大模型如何重塑全球科技话语权

一、技术哲学:在算力迷宫中寻找涌现密码

梁文锋的技术探索始于对 "智能本质" 的追问。2015 年,当大多数人还在热议深度学习应用时,他在 MIT 攻读博士期间就发现:传统 AI 模型如同精密钟表,虽能完成特定任务,却缺乏真正的认知灵活性。"人类婴儿能通过少量数据掌握语言规律,而当时的模型需要百万级样本才能识别猫狗,这说明我们尚未触及智能的核心机制。"

带着这种困惑,他放弃了硅谷高薪 offer,2018 年回国创立深度求索。早期团队在深圳南山的民房里开始了艰苦探索,用开源框架搭建了第一代模型 DeepSeek-V1。但首次测试结果令人沮丧:在复杂逻辑推理任务上,模型准确率仅 32%,远低于人类儿童水平。"我们陷入了算力崇拜的误区,以为堆数据加参数就能产生智能,却忽略了架构创新。"

转机出现在 2020 年。当团队在分析 GPT-3 的千亿参数模型时,梁文锋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现象:某些复杂能力会在参数超过千亿后突然出现 —— 这就是 "涌现能力"。但现有模型的涌现阈值极高,且能力不可预测。他带领团队构建了 128 层的动态路由架构,让不同神经元集群能自主协商信息处理路径,如同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。"就像把单车道升级为立交桥,让数据流动产生化学反应。"

经过 732 次架构迭代,2022 年发布的 DeepSeek-V2 在数学推理任务上超越 GPT-3.5,更重要的是,其涌现能力出现的参数阈值降低了 40%。这个突破让业界意识到:大模型不是简单的算力堆砌,而是需要构建让智能自然涌现的 "数字神经系统"。

二、突破涌现:DeepSeek-V3 的颠覆性创新

2023 年深秋,DeepSeek-V3 的诞生掀起了 AI 界的地震。在斯坦福大学的盲测中,该模型在逻辑推理、多语言理解、跨模态生成三项核心指标上全面超越 GPT-4,尤其在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解答中准确率达到 78%,超过人类金牌得主的平均水平。

梁文锋的秘密武器是 "双向语义锚定" 技术。传统模型依赖单向注意力机制,如同按顺序阅读书籍,而 DeepSeek-V3 构建了动态语义网络,让模型能像人类大脑一样同时处理前后文关联。团队在训练中加入了 10 万亿 Token 的多模态数据,包括中科院的科研论文、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、故宫文物的 3D 扫描数据,形成跨领域知识图谱。

"最关键的是我们突破了 ' 涌现能力不可控 ' 的魔咒。" 梁文锋在 NeurIPS 大会上展示的热力图显示,当模型参数达到 2000 亿时,逻辑推理相关的神经元集群活跃度突然提升 300%,这正是预设的 "涌现触发点"。通过植入 128 个这样的触发节点,团队实现了对抽象思维、类比推理等能力的定向激发。

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是产业级变革。某汽车制造商使用 DeepSeek-V3 的工业设计模型,将新车研发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7 个月;某生物医药公司借助其分子模拟能力,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筛选上效率提升 200%。更重要的是,模型的训练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 65%,这为后续的 "算力平权" 理念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
三、算力平权:重构产业生态的底层逻辑

在 2024 年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,梁文锋提出的 "算力平权" 理念引发热烈讨论。他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撼:当时全球 97% 的 AI 算力集中在 5 家科技巨头手中,中小企事业单位使用大模型的成本比巨头高 300%,形成了 "算力垄断"。

"就像电力革命时期不能让少数人控制发电机,AI 时代需要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。" 深度求索联合华为、百度等企业推出的 "星火算力联盟",通过量子计算调度算法,将全国 37 个数据中心的闲置算力利用率提升至 85%,使中小企业使用千亿级模型的成本降至每小时 0.8 元。某东莞制造业企业用这套系统完成产品质检模型训练,成本从原来的 200 万元降至 12 万元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标准的重塑。梁文锋主导制定的《通用大模型算力接口规范》,被 ISO 采纳为国际标准,这是中国在 AI 底层架构领域首个主导的国际规范。规范中创新性地引入 "算力贡献度" 指标,让提供算力的中小企业能按比例获取模型迭代收益,形成 "算力共享 - 价值反哺" 的良性循环。

在深圳坪山的算力调度中心,实时监控大屏显示着全国算力流动的动态图谱:新疆的光伏电站算力、贵州的水电数据中心、东北的闲置服务器正在通过量子通信网络汇聚,如同无数溪流汇入智能的海洋。这种分布式算力生态,正在打破传统科技巨头的垄断格局。

四、全球化视野:从湾区创客到世界玩家

梁文锋的办公室里,并排摆放着深圳特区建立 40 周年纪念章和达沃斯论坛水晶杯。这位从小镇走出的科学家,始终保持着对全球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。当美国推出《人工智能创新法案》试图垄断高端算力时,他带领团队在新加坡建立了首个海外研发中心,与南洋理工大学共建 "跨文化智能实验室",专门研究多语言语境下的语义理解难题。

"真正的通用 AI 不能有文化盲区。"DeepSeek-V3 能处理 127 种语言,包括斯瓦希里语、库尔德语等小语种,在阿拉伯语的诗歌创作任务上,甚至能模仿《一千零一夜》的修辞风格。这种能力源自团队独特的 "文化神经元" 训练法 —— 在数据清洗阶段,保留了不同文明的神话传说、谚语典故,让模型具备文化共情能力。

在商业布局上,深度求索采取 "技术主权 + 本地化" 策略。与沙特阿美合作时,团队专门开发了适应沙漠气候的工业 AI 模型;在巴西雨林保护项目中,模型能识别 2000 多种濒危植物的叶片纹理。这种 "技术全球化,应用本地化" 的模式,让 DeepSeek 在 56 个国家的***数字化项目中中标,打破了西方企业的垄断。

2024 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时,梁文锋的财富数字引发关注。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:"这些数字代表的不是个人财富,而是社会对 AI 价值的认可。当我们的模型帮助非洲儿童获得个性化教育,让欧洲工厂提升能源效率,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话语权。"

五、重塑话语权:在范式转换中定义未来

站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顶楼,梁文锋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 "湾区国际智能中心",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通用大模型算力枢纽。他的目光超越了技术本身:"我们正在经历的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科技话语权的重新分配。"

传统科技话语权建立在 "专利壁垒 + 产业标准" 之上,而梁文锋正在构建新的范式:通过 "技术创新 - 算力平权 - 生态共建" 的三维体系,让更多参与者掌握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。当 DeepSeek-V3 的开源版本下载量突破 100 万次,当全球 23 个国家将其纳入国家 AI 战略,中国科技企业正在从标准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。

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梁文锋始终坚持的 "技术普惠" 理念。他拒绝了某国军方的天价订单,却为全球 1000 所高校提供免费算力资源;放弃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模式,却构建了横跨六大洲的技术共同体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科技话语权,不在于垄断技术,而在于定义技术服务人类的方式。

夜幕降临,深圳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。在深度求索的实验室里,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量子算力接口,他们面前的屏幕上,DeepSeek-V4 模型的训练曲线正在突破新的阈值。梁文锋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 AI 创业者的成功传奇,更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缩影 —— 在通用大模型掀起的智能革命中,他和他的团队,正在用技术的力量,重塑全球科技竞争的话语权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