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南洛阳城南的万安山下,一孔黄土窑洞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矗立,门楣上 "寒士遗风" 的匾额与洞内 "不记人过,不蓄私财" 的砖刻家训交相辉映。这里是北宋名相吕蒙正早年栖身的寒窑,也是吕氏家训的发源地。从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,以 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 的传奇经历,将 "清俭自守、宽厚待人" 的人生哲学融入家训,形成了 "不倚权势而重德行,不积财富而修品格" 的独特家风。这份穿越千年的处世智慧,至今仍在中华文明中闪耀着淡泊明志、宁静致远的光芒。

吕氏家训:不记人过,不蓄私财 —— 北宋宰相吕蒙正的处世智慧
一、寒窑走出的贤相:从 "饥寒交迫" 到 "宰辅天下"
吕蒙正的人生堪称寒门逆袭的典范。据《宋史・吕蒙正传》记载,他幼年因家庭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,与母亲寄居洛阳南麓的破窑中,"日仅一食,冬不避寒,夏不避暑",却坚持昼夜苦读,最终在太平兴国二年(977 年)以状元及第,开启了 "三登相位" 的传奇仕途。寒窑中的困顿岁月,不仅铸就了他 "贫贱不能移" 的坚韧品格,更孕育了 "不记人过,不蓄私财" 的家训雏形 —— 当昔日轻视他的乡人登门致歉时,他笑而不语;当朝中权贵以珍宝相赠时,他拒之门外,"寒窑精神" 由此成为吕氏家族的精神图腾。
贵为宰相的吕蒙正,始终保持着寒士本色。他在《寒窑赋》中写道:"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。" 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,转化为对权势财富的淡泊:家中厅堂仅容几案,家人衣着不缀绫罗,膳食不设珍馐。宋太宗曾感叹 "吕蒙正家无余财,唯有书卷满架",正是对其 "不蓄私财" 的最佳注脚。而他 "遇事敢言,待人以诚" 的宰相风度,更是 "不记人过" 的生动实践 —— 有官员在朝堂上讥讽他 "起于畎亩,不通典故",他却在选拔人才时力排众议,推荐该官员出任要职。
二、吕氏家训的核心建构:在困顿中修炼品格
(一)"不记人过" 的处世哲学
吕氏家训将 "宽恕" 视为处世第一要义,《家训・待人篇》开宗明义:"人之过,如日月之食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记人过者,自损其德;忘人过者,天必佑之。" 吕蒙正任相期间,有官吏在背后诋毁他,家人欲追查其姓名,他急忙制止:"若知其名,则终身不忘,不若无知之也。" 这种 "以德报怨" 的胸襟,并非无原则的妥协,而是基于 "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" 的理性认知。他教导子弟:"见人过,当思己过;闻人谤,当自修其身。" 将他人的过失转化为自我修养的镜鉴,形成了独特的 "反求诸己" 修身法。
在家族内部,吕氏家训倡导 "和而不同" 的相处之道。《齐家要略》规定:"兄弟相争,必请族中长者评理,不得私斗;姑嫂有隙,需共祭寒窑,念先祖困顿之苦。" 明代吕氏族人吕坤在《呻吟语》中进一步阐释:"恕人者,人亦恕之;责人者,人亦责之。" 将 "不记人过" 从个人修养拓展到家族和睦,使吕氏家族历经宋元明清,始终保持 "一门无诟谇,九族共安乐" 的景象。
(二)"不蓄私财" 的清俭之道
吕氏家训对 "财" 的态度,绝非简单的 "安贫",而是倡导 "取之有道,用之有度"。吕蒙正严禁家人接受馈赠,曾有下属以 "古镜能照二百里" 为由献宝,他笑道:"吾面不过碟子大,安用照二百里哉?" 又有人持 "宝砚呵气成水" 来赠,他反问:"即使一日呵得一担水,亦只值三钱,何足贵哉?" 这种对物质诱惑的清醒认知,被写入《家训・治家篇》:"财者,养命之源,非聚敛之具。俸禄之外,一文不取;用度之内,一文不废。"
在财富使用上,吕氏家训强调 "散财济世"。吕蒙正将俸禄分为三份:一份用于家族基本开支,一份周济贫寒亲友,一份购置典籍充公。他创办 "寒窑义塾",规定 "凡吕氏子弟,无论贫富,必入学读书;乡邻子弟愿学者,免费就读"。这种 "散财聚德" 的智慧,使吕氏家族虽无万贯家财,却因 "满门贤能" 而备受敬重 —— 其子吕夷简、侄吕公著皆为北宋名臣,史称 "一门三相",正是 "不蓄私财而蓄才德" 的硕果。
三、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:在喧嚣中坚守本心
当物质主义浪潮席卷现代社会,"精致利己主义"" 炫富攀比 "现象频发,吕氏家训的" 不记人过,不蓄私财 " 恰似一汪清泉,滋养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:
(一)从 "锱铢必较" 到 "容人容世" 的心态转变
在人际关系疏离的当下,吕氏后裔发起 "寒窑宽恕计划":每月选定一天为 "忘过日",参与者需写下曾伤害自己的人的名字,然后在寒窑遗址前焚烧纸张,象征放下怨恨。北京吕氏宗亲会会长吕明坦言:"现代社会压力大,人们习惯计较得失,家训教会我们:放过别人,其实是放过自己。" 这种将传统宽恕哲学转化为心理疗愈的实践,让 "不记人过" 不再是道德教条,而是获得心灵自由的钥匙。
(二)从 "财富崇拜" 到 "精神富足" 的价值重构
面对 "996" 内卷与 "消费主义" 陷阱,吕氏家族的 "清俭观" 展现出独特魅力。深圳吕氏创业者吕薇践行 "三不原则":不买奢侈品、不炒房、不囤货,将每年 30% 的收入用于资助山区儿童读书,她说:"吕蒙正当年连镜子都不要,我们更该想想,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。" 这种 "轻物质、重精神" 的生活方式,在年轻一代中引发共鸣 —— 某短视频平台上,# 寒窑极简生活 #话题播放量超千万,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 "断舍离" 实践,将 "不蓄私财" 转化为对极简主义的现代诠释。
(三)从 "家族私训" 到 "社会共治" 的境界升华
吕氏家训的智慧,正从家族内部走向社会治理。洛阳***将寒窑遗址打造成 "廉政教育基地",陈列吕蒙正拒贿、荐贤等故事,供公职人员参观学习;多地社区借鉴 "不记人过" 的调解机制,设立 "寒窑议事厅",通过讲述家训故事化解邻里纠纷。这种将个人修养、家庭美德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模式,彰显了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 —— 当每个人都能 "不记人过",社会便多了一份和谐;当每个家庭都能 "不蓄私财",文明便多了一份厚重。
四、《吕氏家训》全文:穿越千年的修身指南
一、修身篇
每日三省
晨起面窑而拜,念 "寒窑之苦,吾敢忘乎?他人之过,吾敢记乎?"
午间用餐,观饭菜之简,省 "俸禄之外,是否有私?用度之间,是否有奢?"
睡前掩卷,思一日言行,录 "容人之处有三,利己之事有无"。
戒贪戒嗔
见财勿喜,先问 "合义否?合礼否?合祖宗家训否?"
遇谤勿怒,先思 "吾身有过否?吾言有失否?吾行有亏否?"
二、齐家篇
清俭治家
房屋只需蔽风雨,不得雕梁画栋;衣饰只需暖身体,不得绣金缀玉
膳食以五谷为主,每月食肉不超过三次;器物以实用为要,禁用珍奇玩好
设立 "寒窑公账",家族余财必用于资助学子、修缮义塾
宽恕睦族
族中子弟有过,长辈需私下训诫,不得当众羞辱
兄弟分财,必请外人公证,多者让少,少者勿争
新妇入门,先读《寒窑赋》,再学烹煮粗茶淡饭,方得列名族谱
三、处世篇
待人以宽
见人贫困,必周济米粮;见人愚昧,必教以诗书
与人争讼,先让三分;与人合作,多担责任
闻人之善,必广为传播;闻人之过,必绝口不提
居官以廉
为官者必守 "四不":不接馈赠、不营私产、不徇私情、不欺百姓
每到一地,先访民间疾苦,再拜寒士之家;离任之日,只带书卷,不带一钱
发现贤才,必不避亲疏,全力推荐;遇见庸吏,必不避权贵,直言弹劾
四、劝学篇
读书明志
子弟五岁启蒙,先读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,再学《寒窑赋》领悟清俭
十岁习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重点读 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" 富贵不能淫 "
每读一书,必写读后感,论 "可效者何事,当戒者何行"
戒绝三欲
戒 "贪名":著书立说但求明理,勿求传世;科举中第但求报国,勿求显达
戒 "贪利":经商者不得囤积居奇,不得欺行霸市;务农者不得侵占田界,不得苛待佃户
戒 "贪权":居官者需知 "权乃民赋,用之如履薄冰;位越高,责越重,非享福之资"
五、在寒窑与高楼之间:寻找精神的原乡
从吕蒙正的破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,从宋代的科举考场到今日的职场江湖,吕氏家训的永恒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:真正的强大,不是占有多少财富,而是修炼包容万物的胸怀;真正的高贵,不是身居何等高位,而是坚守清俭自守的本心。当我们在办公室为同事的无心之失耿耿于怀时,是否还记得 "不记人过" 的智慧?当我们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方向时,是否还记得 "不蓄私财" 的告诫?
寒窑遗址的砖墙上,吕蒙正手书的 "时也,运也,命也" 依然清晰,这不是听天由命的消极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—— 命运或许会给予我们困顿,但内心的修养却能让我们超越环境。正如吕氏家训所言:"财帛终会消散,德行永垂青史;恩怨终会如烟,宽恕长留人间。" 这种在困顿中坚守、在繁华中清醒的智慧,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。
当洛阳的夕阳再次为寒窑披上金纱,那些刻在砖墙上的家训条文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真理:真正的处世智慧,从来不是机巧权变,而是像寒窑那样,在简朴中见坚韧,在宽恕中见格局。吕氏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:一个人、一个家族的高贵,不在于他拥有多少,而在于他能放下多少、包容多少、奉献多少。这份来自寒窑的精神遗产,终将在时代的淬炼中,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