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苏氏家训: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 —— 眉山苏氏的劝学精神与文化传承

时间:2025-07-02作者:星晨阅读:38分类:家风家训

在四川眉山的绿藤古巷深处,三苏祠的银杏叶每逢深秋便染透青石板路,祠堂正厅高悬的 "养气" 匾额,与两侧苏轼少年手书的 "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" 对联遥相呼应。作为宋代文学史上 "一门三杰" 的诞生地,眉山苏氏家族以 "读书正业" 为核心的家训体系,不仅培育出苏洵、苏轼、苏辙这样的文坛巨匠,更在千年间形成了 "诗书传家远,忠孝继世长" 的文化基因。从苏洵《六国论》中 "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" 的谆谆教诲,到苏轼在黄州贬所创办 "东坡学堂" 的实践,这条贯穿古今的劝学脉络,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激荡着求知与担当的回响。

苏氏家训: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 —— 眉山苏氏的劝学精神与文化传承

苏氏家训: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 —— 眉山苏氏的劝学精神与文化传承

一、眉山苏氏的文明基因:从 "二十七始发愤" 到 "三苏耀文坛"

追溯苏氏家训的源头,苏洵的 "中年发愤" 堪称家族劝学精神的起点。这位 "年二十七,始发愤为学" 的奇才,在《三字经》中留下 "苏老泉,二十七,始发愤,读书籍" 的典故,其《嘉祐集》自序中 "取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韩子》及其他圣人、贤人之文,而兀然端坐,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" 的自述,成为 "发愤识遍天下字" 的最佳注脚。他不仅身体力行,更将这种求知精神融入家庭教育 —— 据《宋史》记载,苏洵教子 "不拘泥于章句,每得古书,必与二子共读,论辩古今,夜分不辍",形成了 "家庭讲习所" 式的教育氛围。

苏轼、苏辙兄弟的成长,则是苏氏劝学精神的生动演绎。苏轼少年时在天庆观读书,因嫌书院藏书不足,竟徒步百里至州府图书馆抄录典籍,曾在《答李端叔书》中回忆 "少年好读书,每得一书,必至终卷,虽食不甘味,寝不安席"。嘉祐二年(1057 年),兄弟二人同科及第,苏轼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令主考官欧阳修 "惊喜以为异人",苏辙《御试制科策》直言 "事有纪纲,而天下大治",皆可见苏氏 "读尽人间书" 的治学境界与经世情怀。苏洵在《名二子说》中以 "轼乎,吾惧汝之不外饰也"" 辙者,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"的命名深意,更将读书治学与修身处世紧密相连,奠定了苏氏家训" 求知与修德并重 " 的基调。

二、苏氏家训的核心建构:在典籍中培育精神人格

(一)"发愤识遍天下字" 的三重境界

苏氏家训中的 "发愤",绝非盲目苦读,而是包含着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。苏洵在《权书》中提出 "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",主张先广泛涉猎经史子集,再提炼核心思想。苏轼进一步阐释为 "八面受敌读书法",即每读一书专注一个主题,如读《汉书》时分别从 "治道"" 人物 ""典章" 等角度切入,穷尽书中义理。这种 "把书读薄,再读厚" 的方法,至今仍是治学的黄金法则。

在眉山苏氏看来,识字不是目的,明理才是根本。苏洵教导子弟 "读经以正其谊,读史以明其变",要求读《论语》需体悟 "仁者爱人",读《史记》需洞察 "成败之迹"。苏轼在《李氏山房藏书记》中感慨 "余犹及见老儒先生,自言其少时,欲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而不可得,幸而得之,皆手自书",正是这种对典籍的敬畏与渴求,造就了苏氏子弟 "胸中有万卷,笔下无虚言" 的底蕴。

(二)"立志读尽人间书" 的价值升维

苏氏家训的高明之处,在于将个人求知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。苏洵 "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" 的训诫,在《六国论》中化作 "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" 的呐喊;苏轼在《江城子・密州出猎》中 "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" 的壮志,正是 "读尽人间书" 后对家国的担当。这种 "读书不为稻粱谋,为报家国天下恩" 的理念,使苏氏子弟无论顺逆皆能坚守初心 —— 苏轼被贬黄州,在 "拣尽寒枝不肯栖" 的孤独中,仍创办学堂、改良农具;苏辙任尚书右丞时,力主 "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",皆源于 "读尽人间书" 后形成的民本思想。

(三)"诗书传家" 的生活化实践

苏氏家训反对空谈义理,强调将读书融入日常生活。苏洵规定 "每日辰初至巳初,为读书时辰,诸子环坐,轮流诵读,父执一旁考问典故";苏轼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记录的 "家庭夜话" 场景,实则是父子论学的日常 ——"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",所谓 "闲人",正是在诗书浸润中获得精神自由的人。这种 "诗书即生活" 的理念,使苏氏家族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仍保持着 "藜羹麦饭冷不尝,要足平生五车书" 的执着。

三、劝学精神的现代转化:从 "书房苦读" 到 "终身成长"

当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,眉山苏氏的劝学精神正以新的形态延续:

(一)从 "寒窗苦读" 到 "终身学习" 的范式革新

苏氏后裔在眉山创办 "三苏书院",将 "八面受敌读书法" 转化为 "主题式深度学习工作坊",参与者围绕《苏轼诗词中的哲学》《苏洵政论的现代启示》等课题,进行跨学科研读与实践。上海苏氏宗亲会发起 "千卷计划",要求会员每年精读 12 本经典,仿照苏轼 "手抄典籍" 的方式,开展线上书法抄书打卡,累计参与者已达数万人。这种将传统治学方法与现代学习社群结合的模式,让 "发愤识遍天下字" 不再是苦行,而是充满仪式感的精神修炼。

(二)从 "独善其身" 到 "兼济天下" 的责任拓展

受苏洵 "厚于为人" 思想启发,苏氏家族在海外成立 "东坡教育基金",专门资助偏远地区儿童读书,规定受助者需每年参与 "典籍传薪" 志愿活动,将读书所得回馈社会。成都 "苏氏公益书房" 则效仿苏轼创办的 "东坡学堂",开设免费国学课程,同时组织 "诗书扶贫" 项目,让城市儿童与乡村孩子共读《论语》《史记》,在典籍中培育同理心。这种 "读书 — 修身 — 济世" 的闭环,正是苏氏家训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。

(三)从 "家族私学" 到 "文化共享" 的传播创新

面对 Z 世代的认知习惯,三苏祠推出 "AR 东坡劝学" 互动体验,通过扫描古籍二维码,可观看苏轼与虚拟弟子论学的动画场景;《苏氏家训》被改编成系列微短剧,在 B 站播出时,"发愤识遍天下字" 的弹幕刷屏,00 后用户留言 "原来古人读书这么燃"。这种年轻化表达,让千年家训不再是泛黄的条文,而是成为引***感共鸣的文化符号。

四、《苏氏家训》全文:穿越千年的求知指南

一、修身篇

晨诵午思暮省

辰初(7-9 点)必诵经典,先读《论语》一章,次背唐诗二首,声音需清亮,不得慵懒

午初(11-13 点)静坐思过,取《近思录》选段对照今日言行,记 "有得" 与 "有失" 各一条

酉初(17-19 点)整理笔记,读书心得必分 "义理"" 考据 ""辞章" 三类,严禁空泛议论

薄己厚人之道

衣取蔽体,食取果腹,器物不可求华美,所得俸禄十分之三需周济亲友、资助学子

见人有难,必倾力相助,遇争执先自省 "读书多年,可曾学得容人雅量?"

二、齐家篇

耕读传家之规

家中必设 "藏书楼" 与 "笔耕园",藏书按经史子集分类,耕园需种植梅、竹、松 "岁寒三友"

子弟年满八岁,始读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;十二岁习《史记》列传,每读一篇需讲述大意

新妇入门,需呈 "读书札记" 为贽见礼,能通《诗经》者优先

家庭讲习之制

每月初一为 "论学日",全家围坐,长辈命题如 "苏轼《赤壁赋》中的变与不变",诸子各抒己见

遇科举之年,父兄需为应考子弟讲解 "策论写作法",以苏洵《权书》、苏轼《进策》为范本

三、处世篇

读书以致用

为官者必守 "三戒":戒贪墨(仿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之廉)、戒苛政(效苏辙劝课农桑之仁)、戒虚言(法苏洵《辨奸论》之明)

为学者需行 "三事":开办学堂以教乡邻、校勘典籍以传后世、著书立说以明大道

以书礼待人

见长者必执弟子礼,赠书需亲题扉页,如 "某年月日,后学某某敬赠"

与人交游,必谈诗书,禁言市井八卦,遇文盲者亦需耐心讲解《孝经》要义

四、劝学篇

读书三要诀

一要 "求甚解":遇典故不明,必查《说文解字》《太平御览》,不得囫囵吞枣

二要 "贵有疑":读古人书需批注 "此处可商" 之处,如苏轼评《尚书》"尧幽囚,舜野死" 之辨

三要 "重践行":读《孟子》需行仁政,读《墨子》需守节用,所学必见于日用

戒绝三陋习

戒 "玩物丧志":禁沉迷博弈、声乐,违者罚抄《颜氏家训》全篇

戒 "恃才傲物":有才学而无德行,比之 "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",不得入族谱

戒 "半途而废":读书未满百卷而辍学者,需在祖先牌位前跪诵《劝学》直至破晓

五、在经典与时代之间:重读苏氏家训的现代性启示

从苏洵的油灯到今日的电子书,从眉山的私塾到全球的云端课堂,苏氏家训的永恒价值在于它打通了 "读书" 与 "做人" 的任督二脉 —— 真正的劝学,从来不是培养两脚书橱,而是塑造 "腹有诗书气自华" 的完整人格;真正的传承,也不是复刻古人的生活方式,而是让 "发愤识遍天下字" 的求知精神、"立志读尽人间书" 的广阔胸怀,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落点。

在这个 "知识焦虑" 与 "信息碎片化" 并存的时代,苏氏家训提醒我们:当我们在手机上滑动屏幕时,是否还能记得典籍中 "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" 的庄重?当我们为考试分数斤斤计较时,是否还能领悟 "读书正业" 背后的家国情怀?正如苏轼在《和董传留别》中所言:"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" 这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光芒,才是苏氏家族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—— 它让我们相信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知识的敬畏、对真理的追求、对他人的担当,永远是照亮人生的灯火。

当眉山的银杏叶再次飘落,三苏祠的晨读声依然清亮。这穿越千年的劝学精神,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中,成为中华文明最坚韧的文化基因,正如苏氏家训所期许的那样:"发愤者,无问西东;读书者,自成天地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