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阚氏家训:阚如猛虎,守土有责 —— 天水阚氏的尚武基因与现代国防意识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31分类:家风家训

在三国东吴的朝堂上,天水阚氏子弟阚泽以 “兼通文武” 的特质留下传奇。这位被孙权称为 “今之仲舒” 的名儒,既以注解《易经》闻名当世,又在赤壁之战前 “冒死献诈降书”,以胆识震慑曹操。其 “文能安邦,武能定国” 的双重品格,恰是《阚氏家训》“阚如猛虎,守土有责” 的生动注脚。明代修订的《天水阚氏宗谱》收录 “忠勇传家,戒骄戒惰” 等训条,将 “阚”(猛虎怒吼貌)的意象与守土责任熔铸为家族精神内核。当当代社会呼唤国防意识与责任担当,这些沉淀在家族记忆中的尚武基因,正以 “国防教育”“退役军人传承”“全民国防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培育家国情怀的文化根基。

阚氏家训:阚如猛虎,守土有责 —— 天水阚氏的尚武基因与现代国防意识

阚氏家训:阚如猛虎,守土有责 —— 天水阚氏的尚武基因与现代国防意识

一、猛虎家风:从三国名儒到守土世家

天水阚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融合文韬武略的守土史诗。阚氏先祖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天水郡,因 “世居边陲,习于边事” 形成尚武传统。西汉时期,阚延寿任西域都护府长史,“持节护鄯善,却匈奴七百余里”,其 “不教胡马度阴山” 的战绩奠定家族 “守土有责” 的基调。至三国阚泽时,这种传统升华为 “文武相济” 的品格 —— 他在东吴任中书令时,既主持编修国史,又 “晓习军事,常为孙权划防御策”,曾力主 “建濡须坞以拒曹魏”,其 “以文谋国防,以武卫家国” 的实践,成为家训 “阚如猛虎” 的精神原型。

阚泽的尚武精神呈现 “智勇双绝” 的特质。史载其 “少时习武,能挽强弓,后专儒学,犹不忘骑射”,在劝谏孙权时曾言:“守土者,非独恃力,尤贵谋勇。勇如猛虎,方能慑敌;谋如棋局,方能安边。” 这种认知使阚氏家族避免了单纯的武力崇拜,形成 “练勇先练心,习武先习德” 的传统。西晋时期,阚泽后裔阚骃任凉州刺史,面对鲜卑入侵,“先以恩信抚之,不服而后击之”,既展现猛虎之威,又不失仁厚之心,其 “善战而不好战” 的理念被写入《阚氏宗谱》。
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天水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 “连接关中,屏障陇右” 的战略要地,自古便是 “胡汉交锋,兵家必争” 之地,孕育出 “崇文尚武,守土爱国” 的民风。阚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忠义”、兵家的 “勇谋” 与西北的 “刚健” 熔铸为独特的精神特质。《阚氏家训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阚氏,名取虎威,非逞凶暴,乃喻守土之勇;居处天水,地邻边陲,非恃险隘,乃明有责之重。” 这种将姓氏意象与地域责任结合的认知,使其尚武精神始终锚定 “守土” 而非 “扩张” 的内核。

二、家训精要:忠勇传家的守土之道

《阚氏家训》二十条训言中,“忠勇传家,守土有责” 构成精神双轴。其 “守土三义”——“明疆界(知责)、习武艺(能守)、重气节(敢战)”,在阚氏后裔中代代相传。唐代阚氏学者阚楚材在《家训释义》中阐释:“阚如猛虎,非噬人,乃护崽;守土有责,非好战,乃卫家。” 这种将勇猛限定在 “守护” 范畴的智慧,使家族尚武精神避免了暴戾之气。

“忠勇” 的内涵呈现层次递进。基础层是 “家勇”,家训要求 “子弟年十二即习骑射,十五能负重,二十可御侮”,确保 “家门不被欺凌,乡邻得以相护”;进阶层是 “国勇”,规定 “有召即应,从军卫国,不以亲老为辞”,北魏时期阚氏子弟阚清 “率乡勇三百助守潼关,皆战死”,被载入《魏书・忠义传》;最高层是 “义勇”,强调 “辨是非,明顺逆,不为不义之战”,这与现代国际法中的 “正义战争” 理念不谋而合。

“守土” 的实践包含多维面向。对军人要求 “寸土不让,战死为荣”,对平民强调 “保家即卫国,守乡即守土”。明代阚氏族人阚守仁任辽东都司,在萨尔浒之战前 “凿壕筑堡,教民守望”,战败后 “不降自缢,遗血书曰:‘吾土吾民,生与之存,死与之殉’”;清代天水阚家村 “家家备刀弩,户户习拳术”,在同治年间回民起义中 “结寨自保,却敌不伤无辜”,践行了 “守土不扰民” 的家训。

“文武相济” 的平衡艺术尤为可贵。家训反对 “武而无文” 的鲁莽,规定 “习武必伴读书,识大义而后能用武”;也摒弃 “文而无武” 的孱弱,要求 “儒生亦须习射,明武备而后能安邦”。三国阚泽 “白天讲经,夜晚演武” 的日常,成为家族典范 —— 他注解的《孙子兵法》被东吴将领奉为圭臬,其 “以易解兵,以兵证易” 的跨界智慧,展现了文武融合的深层可能。

三、现代转化:尚武基因的国防实践

在当代国防教育中,阚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甘肃天水某中学以 “阚如猛虎” 为校训,将 “守土三义” 转化为 “国防教育三阶课程”:初一 “识疆域”(学习国家版图与边防知识),初二 “习技能”(掌握基础急救与防恐技巧),初三 “明大义”(开展爱国主义辩论赛)。该校学生参与的 “我心中的边防” 征文比赛,多次获省级奖项,校长阚建军说:“阚泽既通经史又晓军事,告诉我们国防意识不只是会打枪,更要懂家国大义。”

“忠勇传家” 的训诫推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。天水阚氏宗亲会组建 “猛虎护边队”,由退役军人担任教官,定期为中小学生开展军训,讲述戍边故事。曾驻守喀喇昆仑的阚磊,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的戍边日记:“老祖宗说‘守土有责’,现在就是我们站在国境线上,哪怕是一块石头也不能让。” 这种 “老兵讲国防” 的形式,使抽象的爱国情怀变得可感可学。

“文武相济” 的理念启发全民国防教育创新。天水市博物馆以阚泽 “以文谋国防” 为灵感,开发 “古籍中的国防智慧” 展览,用《孙子兵法》竹简、阚氏家训拓片等文物,展现传统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。参观者在互动区可体验 “模拟守城” 游戏,通过调整兵力部署理解 “守土不只是硬拼,更要靠智慧”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使国防教育覆盖各年龄段人群。

四、《阚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
《阚氏家训》(据明万历年间《天水阚氏宗谱》整理)

阚氏子弟,当知 “阚” 字之义:虎啸山林,非为肆虐,乃护其域;吾族尚武,非为好斗,乃卫吾土。

(注解:阚氏的子弟,应当明白 “阚” 字的含义:猛虎在山林中咆哮,不是为了肆虐施暴,而是为了守护它的领域;我们家族崇尚武力,不是为了喜欢争斗,而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土地。)

忠勇传家,有三不可:不可畏敌如鼠,不可恃强凌弱,不可背主忘国。

(注解:忠诚勇敢的精神要世代相传,有三件事不可做:不可像老鼠一样畏惧敌人,不可凭借强力欺凌弱小,不可背叛君主忘记国家。)

守土之道,文武相须。文以明大义,武以固疆圉。缺一不可,偏一则危。

(注解:守护国土的方法,文治与武功相互配合。文能明白大是大非,武能巩固边疆。缺少一样都不行,偏重一样就有危险。)

子弟年十二,授以木弓;十五,授以刀术;十八,明边防事。非为逞勇,以备不虞。

(注解:子弟十二岁时,教他们使用木弓;十五岁时,教他们刀术;十八岁时,让他们了解边防事务。不是为了显示勇敢,而是为了防备意外情况。)

从军者,当记 “三不”:不伤平民,不掠财物,不降强敌。违者,族谱除名。

(注解:参军的人,应当记住 “三不”:不伤害平民百姓,不掠夺财物,不向强大的敌人投降。违反的人,从族谱中除名。)

居安不可忘危,处和不可忘战。耕读之余,常观天象,常听边声,常思守御。

(注解:身处安定不可忘记危险,处于和平不可忘记战争。耕种读书之外,要时常观察自然现象,时常关注边境动静,时常思考防守抵御之策。)

五、结语:从猛虎咆哮到全民国防

凝视天水阚氏祠堂前的石虎雕像,其威而不凶的神态恰是家族精神的写照。从三国阚泽 “献诈降书” 的智勇,到北魏阚清 “战死潼关” 的壮烈;从明代阚守仁 “血书守土” 的决绝,到当代阚磊 “戍边昆仑” 的坚守,阚氏家族用两千年实践证明:尚武精神的真谛不是征服,而是守护;不是战争,而是和平。

这种传承揭示:传统尚武精神与现代国防意识存在深刻共鸣。“阚如猛虎” 的勇猛对应着军人的战斗意志,“守土有责” 的担当衔接着公民的国防义务,“文武相济” 的智慧则指引着国防教育的方向。当石虎的咆哮转化为军营的号角,当祠堂的家训变为校园的课程,古老的家族精神便升华为全民的国防共识。

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阚氏家训的智慧提醒我们:国防不是军人的专属,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。正如那尊守护祠堂的石虎,既要有威慑豺狼的勇猛,更要有守护家园的温情。从 “阚如猛虎” 到 “全民国防”,变的是表现形式,不变的是 “寸土不让,万家安宁” 的永恒追求 —— 这或许就是天水阚氏留给当代中国最珍贵的精神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