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武帝朝堂的清流中,濮阳汲氏子弟汲黯以 “犯颜直谏” 的风骨留下千古佳话。这位被武帝称为 “社稷之臣” 的大臣,曾当庭驳斥 “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”,在盐铁专卖争议中以 “与民争利,国无久安” 的锐见力陈弊端。其 “知无不言,言必据理” 的治学精神与实践品格,被《汲氏家训》提炼为 “博学慎思,知行合一” 的核心训条。明代修订的《濮阳汲氏家乘》收录 “学贵有疑,行贵有恒” 等治学箴言,凝结着这个以经史传家的家族两千余年的教育智慧。当当代教育面临 “重知轻行”“学用脱节” 的困境,这些沉淀在典籍中的治学密码,正以 “批判性思维”“项目式学习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重塑教育本质的文化根基。

汲氏家训:汲古润今,知行合一 —— 濮阳汲氏的治学传统与现代教育
一、直谏家风:从经世致用到治学传统
濮阳汲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贯穿两汉至明清的治学史诗。汲氏先祖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汲黯先祖,以 “治《春秋》,通大义” 闻名乡里。西汉初年,汲黯的祖父汲仁任博士官,“以经术辅政,不尚空谈”,奠定了家族 “学以经世” 的传统。至汲黯时,这种传统升华为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 的实践品格 —— 他任东海太守时,“简除苛政,躬行农桑”,将《诗经》“不违农时” 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施政,短短三年使 “东海大治”。
汲黯的治学方法呈现 “质疑 — 实证 — 践行” 的完整闭环。史载其 “读《尚书》至‘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’,必实地观测天象以验其理”;在讨论匈奴政策时,不盲从群臣 “征伐” 之论,而是 “亲访边民,知其苦战久矣”,最终形成 “和亲以息民” 的谏言。这种 “于书求理,于实证理,于行践理” 的路径,成为《汲氏家训》“博学慎思” 的原型。正如《汉书・汲黯传》所载,他常对子弟言:“书不可尽信,事不可尽泥,唯在深思而力行。”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濮阳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作为儒家发源地之一的土地,兼具 “孔孟之教” 的严谨与 “墨家之术” 的务实。汲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格物致知”、法家的 “循名责实” 与道家的 “知行相须” 熔铸为独特的治学观。《汲氏家训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治学,非为章句之儒,乃为经世之士。博学者,广其识也;慎思者,明其理也;践行者,验其效也。” 这种将知识、思维与实践贯通的理念,使其跳出单纯的文字训诂,形成 “经世致用” 的治学特质。
二、家训精要:博学慎思的知行之道
《汲氏家训》二十条训言中,“博学慎思,知行合一” 构成教育体系的双支柱。其 “治学三阶”——“博览以广识(博学),审问以明辨(慎思),笃行以证道(合一)”,在汲黯后裔中代代相传。明代汲氏学者汲明在《治学要略》中阐释:“学如筑室,博览为基,慎思为梁,践行乃屋宇。无基则倾,无梁则塌,无屋宇则无所用。” 这种系统思维使汲氏治学避免了碎片化与形式化。
“博学” 的内涵超越单纯的知识积累。家训规定 “凡吾子弟,十三岁前必通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十五岁前涉猎史传,二十岁前旁及农医算之术”,强调 “文理兼通,本末并举”。清代汲氏子弟汲潢 “既精《左传》,又通算学”,曾用数学方法考证《春秋》日食记载,其《春秋日食考》被誉为 “实学典范”。家训同时反对 “贪多务得”,提出 “博而有要,约而能通”,要求 “每读一书,必求其核心三义”,这种 “精准博学” 理念与现代 “深度学习” 不谋而合。
“慎思” 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。家训要求 “读书有三问:其理可信乎?其据可靠乎?其用可行乎?” 汲黯后裔汲震在批注《史记》时,对 “荆轲刺秦” 的记载提出质疑:“秦法森严,轲何以携匕首近秦王?恐史笔有夸张处。” 这种不盲从权威的精神,在家族中形成 “书房论辩” 的传统 —— 每月朔望,子弟聚集 “汲古堂”,就经史疑难相互诘难,“胜者不骄,负者不馁,唯求至理”。
“知行合一” 的实践呈现多层次形态。对蒙童强调 “学算必量田,学文必记史”;对成人要求 “为官者以学辅政,为民者以学治生”。明代汲氏族人汲信任县令时,将《农政全书》的知识 “简化为图,教民耕作”,使当地亩产提高三成;清代汲氏名医汲霖 “既精《本草》,又亲试药草”,其《汲氏药考》记载数百种药物的临床验证,体现 “学医必试,试而后用” 的严谨。
三、现代转化:治学传统的教育实践
在当代教育领域,汲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河南濮阳某中学以 “汲古润今” 为校训,将 “治学三阶” 转化为 “项目式学习” 模式:学生研究 “黄河治理” 时,先博览《水经注》《河防一览》等典籍(博学),再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治理方案(慎思),最后实地考察黄河滩区验证构想(践行)。该校校长汲虹说:“汲黯当年‘亲访边民’的做法,今天就是我们的‘田野调查’,本质都是让知识扎根现实。”
“慎思” 传统启发现代批判性思维教育。某教育机构借鉴 “书房论辩” 形式,开发 “汲氏思辨课”,让学生就 “网络用语是否污染汉语” 等议题展开辩论,要求 “引经据典,逻辑清晰,不情绪化”。参与学生的议论文得分平均提升 25%,更重要的是 “学会了不盲从网络观点”。这种训练恰是对家训 “每事必问其理” 的创造性转化。
“知行合一” 理念推动劳动教育创新。濮阳汲氏宗亲会与当地小学合作,建立 “汲氏农耕实践基地”,学生在学习《齐民要术》选段后,需亲自种植作物并记录生长数据,将古代农书知识转化为现代农业技能。五年级学生汲小雨在日记中写道:“原来‘深耕易耨’不是空话,试过才知道深耕能保水,勤锄能除草。” 这种体验式学习,正是对 “笃行以证道” 的生动诠释。
四、《汲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《汲氏家训》(据清乾隆年间《濮阳汲氏宗谱》整理)
吾族治学,首重博学。经史子集,当择其要;农医工算,亦须涉猎。然博非杂,如入海采珠,要在得珠而非恋浪。
(注解:我们家族做学问,首先重视广泛学习。经史子集等典籍,应当选择精华部分研读;农业、医学、工艺、算学等实用知识,也必须有所了解。但广博不是杂乱,就像到海里采集珍珠,关键是得到珍珠而不是迷恋波浪。)
慎思者,非独坐空想,乃审问明辨也。遇疑则查,见异则考,不迷信古人,不盲从权威。
(注解:谨慎思考,不是独自坐着空想,而是审慎提问、明确分辨。遇到疑问就查证,见到不同观点就考证,不迷信古代的人,不盲目服从权威。)
学之终在践行。读农书者必耕于田,习医者必诊于人,治经者必用于政。不然,书囊而已。
(注解: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。读农业书籍的人必须在田里耕种,学习医学的人必须给人诊病,研究经史的人必须在政务中运用。否则,不过是个装书的袋子罢了。)
子弟读书,先正心术。不为科名而学,不为炫耀而学,为明事理、济苍生而学。
(注解:子弟读书,先要端正用心。不是为科举功名而学习,不是为炫耀学识而学习,是为明白事理、帮助百姓而学习。)
问难之道,贵乎有礼。虽持异见,不攻人短;纵辩取胜,不骄其能。
(注解:提出疑问和反驳的方法,可贵之处在于有礼节。即使持有不同意见,也不攻击别人的短处;纵然辩论获胜,也不夸耀自己的能力。)
汲古者,非泥古也,如汲水于井,取其清而弃其浊,以润今日之田。
(注解:汲取古代的智慧,不是拘泥于古代,就像从井中打水,取其中清澈的部分而舍弃浑浊的部分,用来浇灌今天的田地。)
五、结语:从经世致用到核心素养
翻阅濮阳汲氏祠堂保存的《汲氏家训》抄本,泛黄的纸页上 “博学慎思,知行合一” 八个字仍清晰有力。从汲黯 “以经术辅政” 到明代汲明 “考证经史”,从清代汲霖 “亲试药草” 到当代汲虹的 “项目式学习”,汲氏家族用两千年实践证明: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堆砌,而在于思维的锻造与实践的磨砺。
这种传承揭示:传统治学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深刻共鸣。“博学” 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“文化基础”,“慎思” 衔接 “科学思维”,“知行合一” 则指向 “实践创新”。当汲黯的 “实地观测” 转化为今天的 “研学旅行”,当 “书房论辩” 升级为 “批判性思维训练”,古老的家训便跨越了时空,成为可操作的教育方案。
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汲氏家训的智慧提醒我们: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 “两脚书橱”,而是造就 “知行兼优” 的完整的人。正如那口滋养了汲氏族人千年的濮阳古井,真正的教育,应当像汲水一样 —— 从传统中汲取清澈的智慧,用以浇灌当下的现实土壤,最终生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或许就是 “汲古润今” 的深层内涵,也是汲氏家族留给现代教育的珍贵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