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苏泰兴的历史长河中,何氏家族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以其世代传承的廉政基因与济世情怀,在官宦史册上留下了 "吏瘦民肥" 的千古佳话。明弘治年间,德兴知县何镤离任时,百姓以 "官吏瘦、百姓肥" 的民谣相送,道尽了清官与百姓的鱼水深情。而《何氏家范》中 "完国课以报君恩" 的训诫,更将家族的廉政哲学凝结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,至今仍在叩击着为政者的心灵。

何氏家训:吏瘦民肥天下兴 —— 泰兴何氏的廉政基因与现代启示
一、吏瘦民肥:一则民谣里的为官之道
明弘治十五年(1502 年),德兴县百姓在县衙门前悄然立起一块 "去思碑",碑文未著一字,只刻着百姓口口相传的民谣:"吏瘦民肥,天日昭昭;官去民留,山河为证。" 这是当地百姓为何镤离任时创作的颂歌,道尽了这位清官任内 "减赋税、惩贪腐、兴水利" 的政绩。
何镤初到德兴,便发现当地官吏勾结豪绅,借 "火耗" 之名横征暴敛,百姓 "田无三尺沃,人无半斗粮"。他身着布衣深入田间,亲手丈量土地,绘制《德兴田亩图》,逐一核减虚增赋税,竟查出官吏虚报田亩达三千顷。面对豪绅的威胁利诱,他在县衙门前悬挂 "官秤",当众焚毁贪腐账册,痛斥:"官之肥瘠,民之休戚也。官吏若肥,百姓必瘦;官吏若瘦,百姓必肥。"
在整治吏治的同时,何镤主持修建了长达二十里的 "惠民渠",引山泉水灌溉万亩良田。工程竣工之日,他坚持不用官银宴请,与百姓同吃糙米饭,笑称:"吾之瘦,瘦在肌肤;民之肥,肥在膏腴。待来年五谷丰登,便是本官最丰盛的庆功宴。" 离任时,他的行囊中仅有几卷诗书、一砚清墨,而德兴百姓的粮仓却堆满新谷,街头巷尾涌动着 "送清官" 的长队。
"吏瘦民肥" 的民谣,不仅是对何镤个人的赞誉,更成为泰兴何氏的家族精神图腾。它打破了 "当官做老爷" 的陈旧观念,树立起 "以百姓之肥为肥,以官吏之瘦为瘦" 的从政准则,让权力回归为民谋福的本质。
二、完国课以报君恩:家训中的廉政密码
《何氏家范》卷三《官箴篇》开宗明义:"食君之禄,担君之忧;完国课以报君恩,恤民艰以尽臣责。" 这短短二十字,将忠君与爱民、职守与责任紧密相连,构成了何氏廉政思想的核心框架。
(一)"完国课" 背后的公私之辨
在何氏家族看来,"完国课" 并非简单的催征赋税,而是强调 "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"。家训记载,何氏先祖何庆在任临海知县时,遇灾年仍坚持 "三不征":未核灾之田不征、鳏寡孤独不征、商贾亏损不征。他在衙署墙壁亲书:"国课者,百姓膏血也。苛征则伤民,逋欠则误国,唯秉公心者能两全。" 这种将国家利益与百姓利益统一考量的智慧,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,体现了传统廉政文化的辩证思维。
(二)"恤民艰" 彰显的责任担当
何氏家训严禁 "居官而忘民",要求子弟 "每食必思耕者之劳,每衣必念织者之苦"。明万历年间,何氏族人何应奎任湖广布政使,见百姓因 "皇庄" 侵吞土地流离失所,竟冒死上疏,恳请皇帝 "减皇庄十之三,还田于民"。他在给子弟的书信中写道:"吾等顶戴官帽,非为光耀门楣,乃为替百姓顶起一片天。天若倾,吾等当以身为柱。" 这种将官职视为责任而非特权的认知,正是 "吏瘦民肥" 精神的深层注脚。
(三)"清、慎、勤" 的行为准则
《何氏家范》细化了官吏的日常规范:"居官第一要清,清则无欲,无欲则刚;第二要慎,慎则无失,无失则信;第三要勤,勤则无废,无废则兴。" 要求官员每日记录《官箴日记》,详载 "今日为百姓办何事、今日拒何人的请托、今日有无失德之处",形成了早期的官员自律机制。这种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的做法,使廉政教育从空洞说教变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。
三、《何氏家训》:穿越时空的治世良方
泰兴何氏历经明清两代,先后走出 23 名进士、58 名举人,却从未出现贪腐官员,奥秘正在于这部体系完备的《何氏家训》。家训分《修身》《官箴》《齐家》《处世》四卷,既包含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,又不乏接地气的处世智慧。
(一)修身篇:以清心律己
"晨起必盥手焚香,诵《官箴》三遍,以醒身心"
"衣取蔽寒,食取果腹,居室不过避风雨,勿效奢靡之风"
"见不义之财,如见鸩酒,虽渴不饮;遇非分之权,如遇烈火,虽暖不近"
(二)官箴篇:以公心用权
"莅任之初,必绘治所舆图,标列百姓疾苦之处,定为首要政务"
"断案必传三造(原告、被告、证人),听其言、观其色、查其据,勿偏听偏信"
"离任之日,需百姓佥名具结‘无扰民’方许成行,否则自劾请罪"
(三)齐家篇:以廉心传家
"家人不得干预政务,违者杖责三十,逐出族谱"
"官俸所入,十分之三留家用,十分之七存‘惠民仓’,以备灾荒"
"子弟科举中第,必先至祠堂祭拜,聆听《吏瘦民肥》民谣方可赴任"
(四)处世篇:以仁心待人
"遇百姓上访,必延入客堂,奉茶问讯,不得摆官威"
"同僚有过,当私下规劝,勿当众羞辱;同僚有善,当如实举荐,勿嫉妒排挤"
"致仕归乡,仍需关心民生,每月初一至市集听百姓言事"
四、现代启示:让传统廉政基因焕发新生
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今天,泰兴何氏的廉政文化恰似一汪清泉,为新时代廉政建设提供了镜鉴:
(一)破解 "官民对立" 的思维误区
"吏瘦民肥" 的本质是权力观的根本转变 —— 权力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,而是服务人民的责任。正如***总书记所言:"当干部就要有担当,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。" 何氏家训中 "以百姓之肥为肥" 的理念,与 "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" 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,提醒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。
(二)构建 "不想腐" 的文化根基
《何氏家训》通过日常化的道德养成(如每日诵读官箴、记录廉政日记),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。这种 "文化浸润式" 的廉政教育,比单纯的制度约束更具持久性。现代廉政建设可借鉴其经验,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,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。
(三)涵养 "家风正则政风清" 的生态
何氏家族 "一人当官,全家守廉" 的家规,揭示了家风与政风的紧密联系。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中,"家族式腐败" 屡见不鲜,正凸显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。传承何氏 "家人不得干预政务"" 官俸分润百姓 "等家规,有助于构建" 亲清 " 的家庭关系,从源头上阻断腐败的滋生链条。
附:《何氏家训》全文
一、修身篇
正心术:存心须忠君爱国,济困扶危,勿存一毫私曲。
端仪表:衣冠整齐,举止庄重,见长者必起立,遇贤者必致敬。
慎言语:言必信,行必果,不道人短,不夸己长,勿议人闺阃(家庭私事)。
节饮食:食不过饱,酒不过量,毋贪珍馐,毋废粝食(粗饭)。
戒奢靡:房屋器具但求实用,勿尚华丽;婚丧嫁娶量入为出,勿效俗弊。
二、官箴篇
明职责:食君之禄,当知报国;牧民之官,当知爱民。到任先查赋税利弊、民生疾苦,定为治策。
严律己:不受一钱之贿,不徇一人之私,不妄兴一役,不轻杀一人。
勤政务:每日卯时(5-7 点)升堂,酉时(17-19 点)退衙,事无大小必亲自披览,勿以幕客(师爷)代劳。
恤民隐:遇灾荒必亲勘灾区,开仓放赈;遇冤狱必重审详查,勿使良善受屈。
崇节俭:官署用度按例支销,不得苛派百姓;出行轻车简从,勿扰民迎送。
三、齐家篇
敦孝悌:父母在,不远游;兄弟妯娌和睦,不得因财产相争。
严家教:子弟六岁入塾,十岁读《官箴》《家范》,二十岁习政务,禁入赌场、酒肆。
正内外:男治外事,女理内则,严禁家人结交官吏、干预词讼。
尚勤俭:妇女需习纺织,男子需知农耕,家中钱谷每月一核,不得浪费。
厚宗族:设立义庄,资助贫困族人读书、婚嫁;族中子弟出仕,必由族长诫以家训方可赴任。
四、处世篇
重然诺:与人相交,以诚信为本,凡约定事项必记于册,如期践行。
睦乡邻:见邻人有急,必量力相助;遇纷争必秉公调解,勿偏袒亲友。
怜孤寡:每月捐官俸十分之一,充实义仓,周济鳏寡孤独;设义塾,免费教贫寒子弟读书。
戒傲慢:虽居官贵,遇士民必以礼相待,勿以官阶骄人;归乡后仍称 "乡邻",勿自称 "大人"。
守晚节:致仕后不得利用旧权谋利,每年向族长递交《退居报告》,详述言行得失。
从明代德兴县衙的 "官秤" 到当代的廉政公署,从《何氏家范》的朗朗诵读到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的字字千钧,廉政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。泰兴何氏用六百年的实践证明:当 "吏瘦民肥" 成为为官者的自觉追求,当 "完国课以报君恩" 融入血脉基因,便能构筑起 "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" 的精神长城。这或许就是传统家训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—— 真正的廉政,从来都是对初心的坚守,对人民的承诺,对天地良心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