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人物传记>正文

刘永坦:雷达之光,照亮海防安全的科研脊梁

时间:2025-07-03作者:星晨阅读:33分类:人物传记

2018 年 1 月 8 日,北京人民大会堂。当 82 岁的刘永坦院士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,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丝湿润。四十年前,他在黑龙江畔望着茫茫江面立下誓言:"一定要让中国的雷达看得更远、更清。" 如今,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如同钢铁长城,在祖国万里海疆织就全天候预警网,让一切来犯之敌无处遁形。从哈工大实验室的蓝图到海防前线的银灰色雷达天线,刘永坦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什么是 "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",用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,成为支撑起中国海防安全的科研脊梁。

刘永坦:雷达之光,照亮海防安全的科研脊梁

刘永坦:雷达之光,照亮海防安全的科研脊梁

一、家国情怀:在动荡岁月中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

1936 年 12 月 1 日,刘永坦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是银行职员,母亲是教师,原本优渥的生活被日军侵华战火彻底打破。1937 年南京沦陷,他随家人辗转流亡,在长江边目睹日军舰艇肆意横行的场景,成为童年挥之不去的痛。"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预警设备?" 这个问题像一根尖刺,深深扎进少年的心里。

1953 年,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,选择无线电专业。大二时,他在图书馆读到钱学森的《论导弹武器》,书中对雷达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论述让他热血沸腾:"雷达是国防的眼睛,没有敏锐的眼睛,就谈不上保卫国家。"1959 年,他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苏联科学院无线电工程研究所深造,师从著名雷达专家列别捷夫。在莫斯科的实验室里,他放弃了所有休假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脉冲雷达信号处理研究中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公式推导和实验数据,连导师都惊叹:"这个中国学生身上,有一股可怕的执着。"

二、临危受命:在空白领域开启新体制雷达攻关

1981 年,刘永坦回到哈工大任教,此时的中国海防雷达体系尚处空白,西方列强对先进雷达技术严密封锁,沿海地区甚至出现 "外国侦察机贴着海岸线飞行,我方却难以捕捉" 的被动局面。1982 年,国防科工委找到刘永坦:"我们需要一种能在强海杂波、大气噪声和电台干扰环境中有效工作的新体制雷达,你敢不敢接这个硬仗?" 他拍案而起:"外国人能做到的,中国人一定能做到!"

新体制雷达,即 "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",利用电磁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特性,能探测地平线以下的目标,是构建海防预警网的核心装备。但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零基础,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。刘永坦带着 8 名刚毕业的研究生,在哈工大一间 20 平米的仓库里起步。没有计算软件,就手工推导公式;没有实验场地,就把松花江畔的沙滩当作天然测试场。他白天带领团队在零下 30℃的江面架设天线,晚上围坐在火炉旁讨论方案,常常为一个数据争论到凌晨。

三、破冰之旅:在技术封锁中啃下 "硬骨头"

1986 年,项目进入关键阶段,却遭遇 "卡脖子" 难题:国外资料显示,超视距雷达的探测距离与沿海复杂地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,美方曾投入数亿美元研发,最终因技术瓶颈放弃。有人劝刘永坦:"这条路太难,不如换个方向。" 他却在黑板上写下 "敢为天下先" 五个大字:"别人做不成,我们才更要做成,否则永远被人卡脖子!"

为解决杂波抑制问题,他创造性地提出 "时 - 空 - 频三维信号处理" 方法,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高频地波雷达实验场。1990 年夏天,威海成山头雷达站首次开机调试,当荧光屏上清晰显示出百公里外的舰船回波时,在场的工程师们相拥而泣。但刘永坦没有停下脚步,他发现现有技术在恶劣天气下仍有盲区,又带领团队耗时十年,攻克了 "非均匀海况自适应检测" 技术,使雷达探测距离比原设计提升 40%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四、铸盾海天:让 "海防之眼" 守护万里海疆

2011 年,刘永坦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正式列装南海、东海等海防前线。在某演习中,某国隐身舰艇试图抵近侦察,雷达系统立即捕捉到微弱信号,实时生成三维坐标并引导防空系统锁定目标。国防部专家评价:"这套雷达让中国海防预警能力实现了从 ' 近海防御 ' 到' 远海防卫 ' 的跨越。"

更令人敬佩的是,刘永坦始终坚持 "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"。他拒绝了国外企业的高价技术转让邀约,带领团队完成了从理论研究、工程设计到批量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创新,实现了关键器件 100% 国产化。哈工大雷达研究所的实验室里,陈列着他 30 年来积累的 2000 多份实验报告,每份报告的扉页都写着:"国家的需要,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。"

五、薪火相传:在科研高原上培育创新火种

作为科学家,刘永坦是严谨的 "掌舵人";作为导师,他是温暖的 "引路人"。他的学生、雷达研究所所长李杨记得:"2005 年我在国外深造,导师每周都会发来国内科研进展邮件,鼓励我回国。" 在他的带领下,哈工大雷达团队形成了 "老中青" 三代接力的创新梯队,先后培养出 100 多名博士,其中多人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骨干。

2019 年,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800 万元奖金全部捐出,设立 "永坦基金",用于奖励青年科研工作者。他在捐赠仪式上说:"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,就是看到年轻一代踩着我们的肩膀,登上更高的科研高峰。" 如今,他的办公室依然保持着简朴的风格:褪色的木质书架上,《雷达原理》《微波技术》等著作被翻得卷边;墙上挂着中国海岸线地图,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雷达站的位置,每个红点旁都画着小小的五角星。

结语

在刘永坦的人生字典里,"雷达" 二字从来不是简单的科技名词,而是与国家安危、民族尊严紧密相连的使命符号。他用四十年时间,在海防雷达领域完成了从 "跟跑" 到 "领跑" 的逆袭,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新体制雷达技术的国家。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祖国海空的壮美画面,在阅兵式上目睹雷达方阵的威武雄姿,不应忘记,在哈尔滨的实验室里,在成山头的雷达站旁,有一位八旬老人曾用毕生心血回答了一个时代之问:如何让科技报国的初心,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闪亮?

刘永坦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科研脊梁,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担当,是在技术封锁前破釜沉舟的勇气,是在寂寞长夜里甘守清贫的坚守。他亲手打造的 "海防之眼",不仅照亮了祖国的万里海疆,更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之路。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那样:"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,唯有把全部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,才能报答这份恩情。" 这种赤子情怀,如同他研制的雷达波,穿越时空,永远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