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传统文化>正文

天津砖雕的立体叙事:从四合院雕饰到城市 IP 的文化转译

时间:2025-07-08作者:星晨阅读:35分类:传统文化

天津古文化街的胡同深处,刘季赟正俯身于气电混动工作台上。他左手扶着青砖,右手握着高频振动刻刀,刀尖在砖面上游走,碎屑如细雪般飘落。这块一尺见方的青砖上,解放桥的钢铁桁架正逐渐浮现 —— 这是他耗时三个月创作的《海河记忆》砖雕系列之一,采用全形镂空技法,桥体的每一根钢梁都清晰可辨,甚至能透过砖雕看到对面墙上的光影。作为 “刻砖刘” 第五代传人,刘季赟的刻刀正在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叙事:让曾经镶嵌在四合院影壁上的砖雕,成为讲述天津故事的城市文化符号。

天津砖雕的立体叙事:从四合院雕饰到城市 IP 的文化转译

天津砖雕的立体叙事:从四合院雕饰到城市 IP 的文化转译

一、青砖上的市井密码

天津西于庄的老四合院里,影壁墙上的 “鹤鹿同春” 砖雕已守护门楼百年。砖雕中的仙鹤羽翼层层叠叠,每片羽毛都用 “浅浮雕” 技法刻出细微弧度,鹿身上的斑纹则以 “线刻” 勾勒,在阳光折射下呈现立体光影。“这是‘刻砖刘’第二代传人刘凤鸣的手法,” 刘季赟轻抚砖面,指腹划过鹿蹄处的 “减地” 凹槽,“我们叫‘一刀定深浅’,下刀的力度要像给婴儿喂奶一样精准,深一分则砖碎,浅一分则无神。”

天津砖雕的黄金时代始于清末民初。作为北方民居建筑装饰的巅峰代表,它与北京砖雕的庄重、山西砖雕的繁复不同,带着漕运码头的市井灵气 —— 题材多为 “渔樵耕读”“岁寒三友”,更有戏文故事、民俗场景,甚至把商号招牌、洋楼造型刻进砖里。在天津博物馆藏的 “九鱼荷莲” 砖雕中,九条鲤鱼姿态各异,荷叶的脉络用 “透雕” 技法穿透砖体,水下的游鱼仿佛在晃动,堪称 “立体的杨柳青年画”。

传统砖雕的制作堪称 “与砖石对话”。匠人需先从北京房山选取 “澄浆砖”,经三年阴干去除火气,再用 “磨砖对缝” 的标准打磨平整。雕刻分 “打坯”“出细”“磨光” 三步:打坯时用錾子勾勒轮廓,出细时以刻刀雕琢细节,最后用牛角片打磨边缘。刘季赟的祖父刘杏林曾说:“好砖雕要经得起三看 —— 远看气势,近看层次,细看出神。” 这种严苛标准,让天津砖雕在四合院的影壁、屋脊、墀头上,绽放了百年光彩。

二、从建筑构件到独立艺术

2018 年,天津博物馆的 “海河文明” 特展上,刘季赟的《解放桥》砖雕引发轰动。这件高 1.2 米的作品,打破了传统砖雕依附建筑的局限,以全形镂空技法再现了这座钢铁桥梁的雄姿。桥体的铆钉用 “圆雕” 突出砖面,桥拱的弧线通过 “叠雕” 层层递进,甚至连桥上的路灯都刻出了玻璃灯罩的通透感。“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桥体的透视变化,” 刘季赟说,“这是砖雕第一次作为独立艺术品,讲述现代城市的故事。”

这场转型源于一次偶然。2015 年,西于庄拆迁时,刘季赟目睹老四合院的砖雕被当作建筑垃圾清运,“那些影壁上的‘五福捧寿’,屋脊上的‘龙吻’,都是几代人的手艺,就这么没了。” 他开始思考:砖雕能否脱离建筑而存在?他尝试将传统题材提炼为独立作品,先是把 “二十四孝” 故事刻成系列砖屏,后来又转向天津地标 —— 天塔的旋梯、古文化街的戏楼、意式风情区的洋楼,都成为他刀下的主角。

技法创新让砖雕获得新生。传统砖雕多为 “半浮雕”,深度不超过 3 厘米,刘季赟将其拓展到 “全立体镂空”,最厚的作品可达 20 厘米,内部能形成三层空间。在《津门故里》砖雕中,他用 “透雕” 刻出戏楼的窗棂,“叠雕” 塑造飞檐的层次,“线刻” 描绘匾额上的字迹,观众能透过砖雕看到背后的布景,仿佛置身真实的街巷。这种 “可观赏、可把玩” 的特性,让砖雕从建筑装饰变成了收藏级艺术品,他的作品《运河漕运图》曾拍出 86 万元高价。

题材的拓展更让砖雕接上了时代地气。刘季赟为天津地铁 6 号线设计的《三岔河口》砖雕壁画,将漕运码头与现代港口并置;为社区创作的《垃圾分类》系列砖雕,用 “连年有余” 的传统构图,讲述环保故事。“砖雕不能总停留在‘吉祥话’里,” 他说,“要让它像天津人一样,既有老派的讲究,又有新派的活泼。”

三、老手艺的科技赋能

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实验室里,刘季赟与教授们围着一台机器讨论参数。这台 “气电混动雕刻工作台” 是他们联合研发的成果:传统錾子被装上气动装置,刻刀连接伺服电机,脚踏板可调节振动频率,屏幕上实时显示雕刻深度数据。“以前刻一块解放桥砖雕,光打坯就要半个月,现在用这个工作台,三天就能完成,” 刘季赟踩下脚踏板,刻刀在砖面上精准游走,“力道均匀,还能避免手部劳损 —— 我爷爷就是因为常年握刀,晚年手指都蜷曲了。”

这场技术革新始于 2019 年。当时天津城建大学邀请刘季赟开设选修课,学生们对传统工具望而生畏:“太重了,握十分钟就手酸。” 双方合作成立 “砖雕技艺现代化实验室”,针对三大痛点研发设备:气电混动工具解决省力问题,激光定位系统提高精度,三维扫描技术实现纹样复刻。如今,这套设备已在 12 所院校推广,学生们用它能快速掌握 “打坯” 技巧,再深入学习 “出细” 的手工精髓。

数字教学让传承打破时空界限。团队将刘季赟的 “百鸟朝凤” 雕刻过程拆解成 120 个视频片段,每个动作都标注着角度、力度、下刀位置,配上三维动画演示。“以前徒弟要在旁边看三年才能上手,现在通过 VR 眼镜,就能看到师傅的手部特写和砖面的受力分析。” 天津城建大学的数字课件里,还收录了 “刻砖刘” 历代传人的作品纹样,学生可通过 AR 技术,将老砖雕的纹样 “贴” 在新砖上,直接临摹。

更前沿的探索还在进行中。他们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砖雕模具,解决青砖材料稀缺的问题;开发 “砖雕元宇宙展厅”,观众可虚拟雕刻并保存作品;甚至尝试 AI 辅助设计,输入 “天津地标 + 传统纹样” 关键词,系统能生成数十种构图方案。但刘季赟坚持 “科技是拐棍不是腿”:“所有数字模型最终都要落到实砖上,手工的温度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—— 你看这刀痕的顿挫,就像天津快板的节奏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对味。”

技术赋能带来了传承的井喷。实验室培养的 500 多名学员中,30 岁以下占比达 73%,还有 12 名外国留学生专程来学习。“有个 00 后女孩,用我们的数字课件在家练习,三个月就刻出了‘卍字不到头’纹,” 刘季赟笑着说,“现在她开了抖音账号,直播雕刻过程,粉丝比我还多。”

四、城市 IP 的立体生长

在天津文旅局的推介手册上,“刻砖刘” 砖雕与狗不理包子、杨柳青年画并列,成为 “天津三宝” 新成员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砖雕从技艺到 IP 的全链条开发 —— 从实体作品到数字文创,从线下展览到线上传播,老手艺正在变成城市的文化名片。

砖雕元素已渗透到城市肌理。天津站的穹顶装饰着简化的 “缠枝莲” 砖雕纹样,五大道的路灯底座刻着 “刻砖刘” 标志性的 “回纹”,甚至海河游船的票根都印着砖雕风格的天津眼图案。刘季赟设计的 “津砖” 系列文创更成爆款:U 盘做成砖雕印章样式,笔记本封面压印 “吉祥纹样”,最受欢迎的 “砖雕盲盒”,每个小方块里都藏着不同的天津地标,拆开能拼成一幅完整的《津门全景图》,年销量突破 50 万件。

教育领域的深耕则让 IP 有了持久生命力。刘季赟编写的《小学生砖雕入门》教材已在 12 所学校使用,孩子们用陶土代替青砖,学习简单的雕刻技法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 “砖雕美学课”,将砖雕纹样与视觉设计结合,学生们设计的砖雕风格表情包、输入法皮肤,下载量超百万。“有个小男孩告诉我,他用刻砖赚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礼物,” 刘季赟说,“这比任何奖项都让我开心 —— 手艺能养活人,才能传下去。”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。在 “我心中的天津” 征集活动中,有市民写道:“看到解放桥上的砖雕装饰,突然觉得这座城市的历史,是能摸得着、看得懂的。” 刘季赟正在创作的《百年工业记忆》系列,将天津的纺织厂、造船厂刻进砖里,“要让后人知道,我们不仅会刻‘福如东海’,更能刻出民族工业的骨气。”

暮色中的工作室,刘季赟将最后一块《天津之眼》砖雕放上展台。灯光下,砖雕的镂空处透出暖黄的光,仿佛摩天轮的轿厢在转动。工作台旁,他的徒弟正用平板电脑扫描砖雕,准备上传到元宇宙展厅。“爷爷说砖雕是‘石上绣花’,” 刘季赟擦拭着刻刀,“现在看来,这花不仅能绣在砖上,还能绣在城市的心上,绣在年轻人的眼里。”

从四合院的影壁到元宇宙的展厅,天津砖雕的刻刀,始终在时光的青砖上,雕琢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立体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