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鲍氏家训:管鲍之交传千古 —— 上党鲍氏的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

时间:2025-07-08作者:星晨阅读:29分类:家风家训

春秋时期的临淄市井,管仲与鲍叔牙分财而坐,鲍叔牙见管仲多取其利却默然不语 —— 这则载入《史记》的典故,不仅成就了 “管鲍之交” 的千古佳话,更埋下了上党鲍氏家族 “重义轻利” 的精神种子。当现代商业社会被 “利益最大化” 的浪潮裹挟时,鲍氏家训中 “见利思义” 的古老智慧,恰似穿越千年的灯塔,为当代企业管理照亮了伦理航向。从战国时期鲍氏族人的盐业经营,到明清晋商鲍家票号的 “信誉为先”,再到今日商界的诚信标杆,鲍氏家族以血脉传承的义利观,书写着传统伦理与现代商业的对话史。

鲍氏家训:管鲍之交传千古 —— 上党鲍氏的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

鲍氏家训:管鲍之交传千古 —— 上党鲍氏的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

一、管鲍典故与上党鲍氏的精神基因

(一)分金让贤:义利观的原始雏形

公元前 7 世纪的齐国,鲍叔牙与管仲的三次经典互动,构建了鲍氏义利观的核心框架。经商分利时,管仲因家贫多取,鲍叔牙不认为是贪婪,反而体谅其孝亲之需;领兵作战时,管仲三次后退,鲍叔牙辩护其 “不忍其亲” 的仁心;辅佐公子时,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败亡,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其为相,坦言 “若必治国家者,则其管夷吾乎”。这三重境界的 “让”,从物质利益的退让,到个人声名的隐忍,最终升华为国家大义的成全,形成了 “义为利先” 的价值排序。

上党鲍氏作为鲍叔牙后裔,将这段典故刻入宗族记忆。北魏《鲍氏家乘》记载,族人迁徙上党后,在宗祠内专设 “分金台”,每逢祭祀便讲述分金典故,强调 “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”。这种将商业伦理与宗族教化结合的传统,使鲍氏在晋地经商时始终以 “不与民争利” 为信条,如明代《潞州府志》载,鲍氏盐商在灾年主动降价售盐,“价平于市,利让于民”,正是对分金精神的践行。

(二)上党鲍氏的商业实践与义利观发展

魏晋以降,上党(今山西长治)成为中原与北方的贸易枢纽,鲍氏族人在此深耕盐业、票号等行业,逐渐形成 “以义制利” 的经营范式。清代《鲍氏宗谱・商贾篇》明确记载:“吾族经商,不求爆利,但求久安。每岁结账,必留三成济贫,五成扩业,二成家用。” 这种利润分配机制,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流程,与现代企业的 CSR(企业社会责任)理念惊人契合。

道光年间,鲍氏票号 “聚义昌” 在平遥开设分号,曾遭遇持假票兑银的客商。掌柜鲍景云发现票据伪造后,并未当众揭穿,而是私下告知:“君若急需,可按票面半数支取,假票当焚毁,望君此后守诚。” 此举既维护了客商体面,又坚守了诚信底线,事后该客商不仅双倍偿还,更引荐十数家商号与 “聚义昌” 合作。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鲍氏 “义中取利” 的智慧 —— 道德自律反而成为商业扩张的隐形资本。

二、《鲍氏宗谱》中的义利条款与伦理构建

(一)从 “让贤” 到 “识人”:人才伦理的现代转化

《鲍氏宗谱・治家篇》开篇即言:“治国在举贤,治家在识子,治业在任能。” 这一条款直接源自鲍叔牙荐管仲的典故,将 “知人让贤” 从政治智慧转化为家族治理与商业管理的准则。明代鲍氏族人鲍象贤在《商贾要术》中进一步阐释:“用人如相马,不避牝牡,唯观骏否;分利若分羹,不较多少,唯求心安。”

这种人才观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仍具启示。华为 “以奋斗者为本” 的人才机制,与鲍氏 “任能不避亲疏” 的理念相通;福耀玻璃曹德旺 “不把企业当私有财产” 的分享制,暗合 “利可共而不可独” 的古训。鲍氏家训强调的 “识人之明”,不仅是识别能力,更是洞察品格 —— 正如鲍叔牙看透管仲 “非贪也,乃孝也”,现代企业招聘中的价值观考核,本质上是对传统识人智慧的延续。

(二)“重义轻利” 的辩证法则:义利共生的商业哲学

《鲍氏宗谱》中 “重义轻利” 的条款绝非否定利益,而是主张 “义为利之帅”。卷三《训诫篇》明确指出:“义者,利之基也;利者,义之征也。无义之利,如无源之水;无利之义,如无翼之鸟。” 这种辩证思维打破了义利对立的迷思,形成 “以义导利、以利养义” 的良性循环。

清代鲍氏盐商鲍启运的经营日志记载,某次运盐途中遇山洪,盐包受损过半。按当时行规可向客户折价交货,但他坚持 “损盐不损信”,另购新盐补足,虽短期亏损三千两,却赢得 “鲍氏盐,无虚担” 的口碑,三年后生意规模翻倍。这个案例印证了家训中 “小利可让,大义必守” 的智慧 —— 短期利益的牺牲,换取的是长期信誉资本的积累,这与现代企业 “品牌声誉管理” 的逻辑完全一致。

三、《鲍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鲍氏家训》

识贤篇:凡族中子弟,当学鲍子知人。见人之长,如己之得;容人之短,如己之失。举贤不避仇,荐能不避亲,此为族之兴旺道也。

义利篇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见利思义,非义勿取。与友分利,当让其厚;与民争利,当退其半。利可共不可独,独利则败。

诚信篇:诺不轻许,许则必践。交易往来,凭心而立,虽无契约,不忘其言。欺人者,欺天也;欺天者,无可赦也。

处世篇:富贵不骄,贫贱不怨。见强者不媚,遇弱者不欺。施恩不求报,受恩必思还。待人以诚,处世以宽。

治业篇: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治业如治家,当勤俭为本,创新为用。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方能立于不败。

济贫篇:族中富者,每年当以什一之利济贫。或设塾助学,或开仓赈灾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

戒贪篇:贪利者,必为利所困;贪名者,必为名所累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
传承篇:管鲍故事,代代相传;义利之辨,时时自省。勿以时代异而弃古训,勿以世事变而忘初心。家训在,则家脉存。

注解

识贤篇:本条强调识人用人的重要性,源自鲍叔牙举荐管仲的典故。鲍氏家族认为,发现他人长处如同自己有所得,包容他人短处如同宽恕自己过失,这种胸襟是家族兴旺的关键。现代企业管理中,“举贤不避亲仇” 体现为任人唯贤的人才机制,如阿里巴巴 “六脉神剑” 价值观中的 “客户第一,员工第二”,本质上是对 “识贤” 理念的当代转化。

义利篇:核心是义利取舍的原则。“见利思义” 源自《论语》,鲍氏将其发展为具体的商业行为规范 —— 与合作伙伴分利时要让利,与民众争利时要退让。这种 “让利” 不是损失,而是构建信任网络的投资,正如现代企业的 “供应链共赢” 策略,通过利益共享实现长期合作。

诚信篇:强调承诺的严肃性,即使没有书面契约也要信守诺言。鲍氏在票号经营中践行 “凭心而立”,形成 “口头约定即契约” 的行业口碑。这与现代企业的 “契约精神” 一脉相承,华为 “以客户为中心” 的诚信服务,正是对 “欺人者欺天” 古训的现代诠释。

处世篇:主张无论贫富都要保持人格平等,不媚强欺弱。鲍氏族人在经商中坚持 “童叟无欺”,这种平等意识在当代企业体现为 “客户平等” 原则,如顺丰快递 “无论件大件小,同等时效” 的服务标准。

治业篇:将勤俭与创新结合,强调企业要与时俱进。鲍氏从盐业到票号的产业转型,体现 “苟日新” 的智慧。这与现代企业的 “持续创新” 理念一致,如海尔的 “人单合一” 模式,正是传统治业思想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。

济贫篇:要求富者以十分之一的利润用于公益,包括办学、赈灾等。这与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高度契合,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、陈光标 的慈善行为,都是对 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 的践行。

戒贪篇:警示不可贪求名利,主张知足知止。鲍氏票号 “见好就收” 的扩张原则,避免了因贪婪导致的风险,这对现代企业防范过度扩张具有启示,如老干妈 “不贷款、不上市” 的稳健策略,暗合 “知足不辱” 的古训。

传承篇:强调家训的永恒价值,不因时代变化而抛弃。鲍氏家族两千多年的延续证明,文化基因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重要。现代企业如同仁堂 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” 的祖训传承,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坚守。

四、结语: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启示

站在山西博物院的 “晋商票号” 展区,鲍氏 “聚义昌” 的木质账册与现代企业的电子财报隔空相望。从分金让贤到股权分享,从口头约定到契约精神,从什一济贫到社会责任,鲍氏家训中的义利观穿越千年,在当代商业伦理中依然焕发活力。

鲍氏家族的智慧在于,他们从未将 “义” 视为束缚利益的枷锁,而是将其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工具。“管鲍之交” 的本质,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;鲍氏经商的秘诀,是把伦理道德转化为商业信用。当现代企业感叹 “诚信缺失” 时,不妨回望鲍氏 “诺不轻许,许则必践” 的朴素坚守 —— 在区块链技术构建信任机制的时代,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源自人性本身的道德自觉。

上党鲍氏用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:商业的最高境界不是利润最大化,而是义利共生的平衡。从春秋的盐商到今日的企业家,从 “分金台” 到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,变的只是商业形态,不变的是 “义为利先” 的永恒法则。正如鲍氏家训最后一句 “家训在,则家脉存”,对于企业而言,伦理在,则基业存。这或许是管鲍之交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—— 在利益的浪潮中,唯有将道义作为压舱石,企业之船才能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