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的陈留郡,一位身着缟素的少年在庭院中诵读《诗经》,忽然院外传来兵戈交击之声 —— 这是曹操早年在家乡遭遇战乱时的场景。作为沛国曹氏的标志性人物,曹操日后在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中追忆:“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。” 这种在乱世中既保持文化自尊、又不避实用主义的特质,恰是沛国曹氏家族精神的缩影。当汉祚倾颓、群雄逐鹿之际,曹氏家族以 “忠孝节义” 为纲,以 “诗书传家” 为脉,在刀光剑影中构建起独特的生存智慧:曹操 “唯才是举” 的用人哲学打破了门阀桎梏,《曹氏宗谱》“忠义为本” 的训诫则锚定了家族的精神坐标。从建安文学的风骨到魏晋玄学的滥觞,曹氏家训不仅支撑着一个家族在乱世中存续,更深刻影响了中古时期的文化走向。

曹氏家训:忠孝节义,诗书传家 —— 沛国曹氏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
一、“唯才是举” 与 “忠义为本”:乱世用人的双重维度
(一)求贤三令中的实用主义智慧
建安十五年,曹操颁布《求贤令》,直言 “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”,这种将才能置于德行表象之上的用人观,在士族垄断仕途的东汉末年不啻惊雷。三年后,《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》进一步提出 “士有偏短,庸可废乎”,明确主张选拔 “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” 者。沛国曹氏的这种用人哲学,与其家族出身密切相关 —— 作为非顶级士族的地方豪强,曹操深知传统 “举孝廉” 制度的僵化,唯有打破门第与道德的双重枷锁,才能网罗真正的济世之才。
《曹氏宗谱・育才篇》记载:“孟德公尝谓诸子曰:‘天下未定,求才如救火,苛责则无可用之人。’” 但这种实用主义绝非无底线的权宜之计。曹操在《举贤勿拘品行令》中强调 “各举所知,勿有所遗” 的同时,始终将 “忠” 作为底线 —— 对于郭嘉 “不治行检” 的宽容,与对吕布 “反复无常” 的诛杀,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 “大节不亏前提下的才德弹性”,构成了曹氏用人观的核心:乱世之中,能力是生存的利器,而忠义是避免自我毁灭的罗盘。
(二)忠义为本的家族伦理坚守
与曹操的用人令形成呼应的,是《曹氏宗谱》中 “忠义为本” 的刚性训诫。卷二《训诫篇》明确规定:“仕则忠君,处则孝亲,临难则死节,此曹氏子孙立身之基。” 这种看似与 “唯才是举” 矛盾的要求,实则是家族在乱世中的生存辩证法 —— 对外求才不拘一格以应时变,对内坚守忠义以固根本。
建安二十三年,太医令吉本谋反,曹操族弟曹仁 “焚营破贼,身被数创而不退”,事后曹操在嘉奖令中写道:“曹氏子弟,当如子孝(曹仁字),临难毋忘家训。” 这种家族成员的示范效应,使 “忠义” 不仅是文字训诫,更转化为实际行动。即便是以文学见长的曹植,在《白马篇》中也写下 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 的诗句,展现出家族精神中慷慨任气的一面。
沛国曹氏的智慧在于,他们将 “忠” 的内涵从对汉室的单向效忠,拓展为对 “天下安定” 的责任担当。曹操在《蒿里行》中 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 的哀叹,与其子曹丕《典论》中 “文章经国之大业” 的主张,共同构成了 “忠义” 的实践路径:乱世中的忠诚,不仅是臣对君的服从,更是强者对黎民的守护;节义不仅是死谏殉国的激烈,更包括文化传承的坚韧。
二、乱世生存与文化坚守:曹氏家训的实践逻辑
(一)在动荡中守护文脉
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典籍散佚,沛国曹氏以家族之力承担起文化保存的使命。《曹氏宗谱・治学篇》记载:“董卓之乱,洛阳焚书,孟德公令族中子弟抄录经史,藏于谯郡密室,凡得七千余卷。” 这种对文化的珍视,与曹操 “外定武功,内兴文学” 的政策形成呼应。建安七子中,王粲、陈琳等皆为曹氏幕府宾客,他们的创作既服务于政治需要,更延续了汉赋的文脉。
曹丕在《与吴质书》中回忆:“昔日游处,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,何曾须臾相失。每至觞酌流行,丝竹并奏,酒酣耳热,仰而赋诗。” 这种家族式的文学沙龙,实则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场景。《曹氏家训》中 “每月朔望,子弟必集于家塾,讲论经史” 的规定,使诗书传家从理念转化为制度,即便在军旅之中,曹氏子弟仍保持 “马上读《春秋》” 的习惯。
(二)以弹性应对乱世变局
面对 “白骨露于野” 的乱世,曹氏家训并非僵化的道德教条,而是包含着灵活的生存智慧。《曹氏宗谱・权变篇》记载:“遇乱则隐,见机则作,不可拘于一端。” 曹操早年 “散家财,合义兵” 讨伐董卓,晚年 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,实则遵循着 “以权变求大义” 的逻辑 —— 在汉室倾颓之际,唯有掌握实权才能平定战乱,而平定战乱正是最大的 “忠”。
这种弹性在家族成员中表现为多元的生存选择:曹仁专注军事,“为将奉法,未尝妄杀”;曹洪掌管财赋,“虽富而不奢”;曹植潜心文学,“以翰墨传家声”。《曹氏家训》“仕农工商,各安其业,唯求有益于世” 的宽容,使家族在动荡中形成互补的生存网络,避免了因单一路径失败而导致的灭顶之灾。
三、《曹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曹氏家训》
忠义篇:仕于朝者,当尽忠报国,不以私废公;居于家者,当孝亲敬长,不以利忘义。临大节而不可夺,见危难而不可避,此曹氏之根也。
育才篇:子弟年满八岁,必入家塾,读经史,习礼仪。有才者虽寒微必举,无德者虽富贵必弃。勿以门第骄人,勿以才学傲物。
治学篇:书非借不能读,业非精不能传。每日晨读三更,夜思己过,每月汇讲经义,每年校勘典籍。乱世更需守文脉,不可因兵戈废诗书。
处世篇: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。见人之长则学之,见人之短则自省。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可行也。
治家篇:勤则不匮,俭则不奢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,一丝一缕恒念物力。族中子弟,毋赌博,毋酗酒,毋恃强凌弱。
权变篇:治世守经,乱世用权。经者,忠义是也;权者,应变是也。权不可离经,经不可泥古,两者相济,方保家族不坠。
报国篇: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。或披甲上阵,或输财助边,或著书明志,皆为报国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功微而自弃。
传承篇:吾族自沛国肇始,历千年而未绝,在守忠义,在传诗书。子孙虽远,不可忘本;世事虽变,不可失心。家训所在,即家魂所系。
注解
忠义篇:本条为曹氏家训的核心,区分了 “忠”(对国家)与 “义”(对家族)的实践场景。曹操虽 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但始终以 “匡扶汉室” 为旗帜,其行为逻辑恰是 “不以私废公”;曹嵩(曹操之父)“孝亲至孝,乡里称之”,体现了 “不以利忘义”。现代视角下,这启示我们在职业伦理与家庭责任间保持平衡,如企业家既需遵守商业道德,亦需承担家庭责任。
育才篇:强调教育普及与才德并重。曹操 “拔于禁、乐进于行阵之间”,体现 “有才者虽寒微必举”;对儿子曹彰 “汝不读书而好弓马,此匹夫之勇” 的训诫,表明 “无德者虽富贵必弃”。这与现代教育中 “素质教育” 理念相通,如华为 “选贤与能,不问出身” 的人才机制,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延续。
治学篇:规定了具体的治学规范,体现乱世中的文化坚守。曹操在戎马倥偬中仍 “昼则讲武策,夜则思经传”,曹植 “少诵诗论,及长贯古今”,皆践行此条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“每日晨读、夜思己过” 的自律精神,对知识管理仍有启示,如 “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思考结合” 的现代学习方法。
处世篇:强调择友与自省的重要性,化用《论语》“言忠信,行笃敬”。曹丕与吴质、陈琳等文人的交往,形成建安文学集团;曹睿 “常引大臣论政,闻过则喜”,体现 “见人之短则自省”。这对现代社交仍有意义,如 “圈层文化” 中保持独立判断,在合作中相互学习。
治家篇:以勤俭为治家根本,反对恶习。曹洪 “家富而性俭,每用度必计”,曹休 “虽为将,居处简朴”,皆合此条。这与现代 “极简主义” 生活理念相通,提醒人们在物质丰富时保持节制,如比尔・盖茨 “再富也不能惯坏孩子” 的教育观。
权变篇:阐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。曹操 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 是 “权不离经”,司马懿(受曹氏重用者)“屯田积谷以固根本” 是 “经不泥古”。这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深远,如张瑞敏 “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,而创新基于对传统的敬畏”,正是权变思想的当代实践。
报国篇:拓宽报国路径,不拘一格。曹仁 “身经百战,护境安民” 是军事报国,王粲(曹氏幕府文人)“作《七哀诗》以明乱世之痛” 是文化报国,卫觊(曹操任命的尚书郎)“制新律以安百姓” 是制度报国。这启示当代人,报国可通过不同职业实现,如科学家研发芯片、教师培育人才,皆是报国之举。
传承篇:强调家族精神的延续性。从曹操到曹丕、曹植,再到魏晋时期的曹毗(文学家),曹氏家族虽历经政权更迭,始终以 “忠义”“诗书” 为标识。这对现代家族企业传承有借鉴意义,如福特家族 “不是传承财富,而是传承创新精神”,与 “家训所在即家魂所系” 异曲同工。
四、结语:乱世淬炼的精神火种
站在亳州曹操家族墓群前,那些刻有 “曹嵩之印”“曹腾之墓” 的石碑,仿佛仍在诉说着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坚守。沛国曹氏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三国争霸的权谋故事,更是一套在动荡中维系文明的生存密码 ——“唯才是举” 的开放心态,使他们能吸纳各方力量;“忠义为本” 的坚定信念,使他们在变局中不迷失方向;“诗书传家” 的文化自觉,使他们超越了一时的政治成败。
《曹氏家训》的珍贵,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真理:乱世最能考验文明的韧性。当董卓焚烧洛阳典籍时,曹氏子弟抄录经史的举动;当袁绍以 “四世三公” 自傲时,曹操 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 的决策;当许多家族在战乱中消亡时,曹氏以 “仕农工商各安其业” 的多元策略存续 —— 这一切都证明:真正的家族传承,不是血缘的简单延续,而是精神基因的不断复制与更新。
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曹氏家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“忠义” 转化为现代社会的职业操守与公民责任,“唯才是举” 演变为公平竞争的人才机制,“诗书传家” 升华为终身学习的文化追求。从建安风骨到当代精神,从沛国曹氏到每个普通人,那些在乱世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,始终是指引我们穿越迷茫的灯塔 ——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正义的坚守、对人才的尊重、对文化的珍视,永远是文明存续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