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 年 1 月,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手术室里,97 岁的吴孟超正站在手术台旁。他穿着绿色手术服,佝偻着背,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。手术钳在他手中稳如磐石,小心翼翼地剥离患者肝脏上的肿瘤。助手们大气不敢出,监护仪的滴答声与他的呼吸节奏重合。3 小时后,当缝合最后一针,他摘下口罩,脸上的压痕里渗着汗珠,轻声说:“血管保住了。” 这是他从医 75 年来完成的第 16002 例肝胆手术。这位 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 用一把手术刀,在肝脏这个 “外科手术的禁区” 里开辟出康庄大道,更用 “手中一把刀,心中一团火” 的信念,诠释了医者的极致追求。

吴孟超:97 岁仍主刀的 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
一、少年立志:从橡胶林到手术台
1922 年,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农民家庭。5 岁时,他随父母远赴马来西亚,在橡胶园里当童工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割胶,胶刀划破手指是常事,他却练就了一手稳准狠的功夫。1937 年,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橡胶园,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演讲让 15 岁的吴孟超热血沸腾: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!” 他和同学偷偷登上回国的轮船,辗转抵达昆明,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。
在医学院,吴孟超的 “笨” 是出了名的。他英语基础差,就把课本单词抄在橡皮膏上,贴满宿舍墙壁;解剖课认不清器官位置,就在 cadaver( cadaver 指尸体,为避免敏感表述,此处用英文)旁守到深夜,用竹签一点点标注。老师说他 “手太巧”,缝合血管时比女生还精细,他却总说:“不是巧,是练得多。”1949 年毕业时,他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,主动申请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(现长海医院)工作,理由是 “哪里有病人,哪里就需要医生”。
1956 年,34 岁的吴孟超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导师 —— 裘法祖。当时我国肝胆外科一片空白,肝癌患者确诊后几乎等于判了死刑。裘法祖对他说:“肝脏手术风险高,没人敢做,但正因如此,才需要有人闯。” 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。他带着团队钻进图书馆,翻译国外文献,在动物肝脏上练习手术,光实验用的狗就养了 100 多只。妻子吴佩煜心疼他:“你天天泡在实验室,家都成旅馆了。” 他却指着解剖图反问:“你看这肝脏血管,多像我们老家的河流,摸清了水路,就能架桥通航。”
二、技术突围:在 “禁区” 里开辟道路
1959 年,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。但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控制出血 —— 肝脏血管丰富,传统手术中一旦切断肝门血管,肝脏会因缺血坏死,而不切断又会导致大出血。国外采用 “低温麻醉” 技术,却会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,死亡率高达 30%。
“能不能在常温下暂时阻断肝门,分阶段切除?” 吴孟超提出大胆设想。他在狗的肝脏上反复试验:先阻断肝门血流,快速切除部分肝脏,松开阻断让血流恢复,再进行下一段切除。这个过程就像 “给沸腾的水壶断断续续关火”,既能避免肝脏坏死,又能减少出血。1963 年,他首次将 “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” 应用于临床,为一位肝癌患者切除了重达 1.8 公斤的肿瘤。术后患者存活了 5 年,远超当时国际平均水平。这项技术后来被写入国际外科教材,命名为 “吴氏方法”。
1975 年,吴孟超遇到了一台 “不可能完成” 的手术:患者肝脏上的肿瘤直径达 18 厘米,几乎占据整个右半肝,血管像乱麻一样缠绕在肿瘤周围。同事劝他放弃:“切不干净,还可能下不了手术台。” 他却彻夜研究 CT 片,画出 20 多张手术方案图,标注出每一根需要保护的血管。手术当天,他站了 12 小时,中途两次被助手强行按下喝口水。当肿瘤被完整切除,他的手术衣能拧出水来,双腿早已麻木。这位患者后来活了 16 年,成了吴孟超办公室的 “常客”,每次来都要带一袋家乡的橘子。
三、仁心仁术:97 岁的手术台上的坚守
“医生看的不是病,是人。” 这是吴孟超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他的门诊室里,总有一把备用的老花镜,是给看不清病历的老人准备的;他记得许多患者的名字,甚至知道谁爱吃辣、谁对青霉素过敏。1991 年,一位农村妇女带着肝癌晚期的儿子来求医,掏出一布包零钱,加起来不到 200 元。吴孟超悄悄替他们交了住院费,还让妻子送去饭菜。手术成功后,妇女要给他磕头,他赶紧扶住:“我是医生,这是我该做的。”
2004 年,72 岁的吴孟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但他仍坚持每周做 3 台手术。2012 年,89 岁的他为一位 4 个月大的婴儿切除肝母细胞瘤,婴儿的肝脏只有鸽子蛋大小,血管细如发丝,他戴着放大镜操作,每一针缝合都像绣花。2017 年,95 岁的他主刀一台肝癌手术,站了 5 个小时,术后护士发现他的手术鞋里全是血 —— 他的脚早已因常年站立变形,指甲嵌进了肉里。
2019 年,97 岁的吴孟超做了最后一台手术。患者是位肝癌晚期的老人,多家医院都劝家属放弃。吴孟超看完片子说:“能切多少切多少,让老人少点痛苦。” 手术中,他的手偶尔会颤抖,就停下来深呼吸几秒,再继续。助手想替他,他摇摇头:“我亲手做,心里才踏实。” 术后他说:“不是我离不开手术台,是患者还需要我。”
四、薪火相传:300 弟子的 “吴门心法”
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,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吴孟超的学生必须先过 “缝合关”—— 在显微镜下缝合直径 0.3 毫米的血管,连续 10 次不漏水才算合格。他常对学生说:“手术刀下是人命,半点马虎不得。”
他创立了我国首个肝胆外科专科,编写了《黄家驷外科学》中的肝胆章节,培养出 300 多名肝胆外科专家,其中 15 人担任三甲医院院长,20 人获得 “长江学者” 等国家级人才称号。学生王红阳记得,老师带她做第一台手术时,故意 “放手不放眼”,在她快要出错时轻轻碰一下她的手腕,“那一下的力道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”。
2006 年,吴孟超牵头成立 “国家肝癌科学中心”,把自己的奖金和稿费捐出来设立 “吴孟超医学基金”,资助年轻医生搞研究。他常说:“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培养出更多能拿手术刀的人,才能救治更多患者。”80 岁那年,他还带着学生到西藏义诊,在海拔 4500 米的那曲地区,为藏族同胞做了 30 多台手术,术后他高原反应严重,却笑着说:“能在雪域高原留下肝胆外科的种子,值了。”
五、结语:心中的火永不熄灭
2021 年 5 月,99 岁的吴孟超在上海逝世。遵照他的遗愿,角膜被捐献,遗体供医学研究。送别那天,上千名患者自发前来,有人举着牌子:“吴医生,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。”
他的办公室里,手术钳、缝合针整齐地摆在托盘里,仿佛主人随时会回来。墙上挂着一幅字:“手中一把刀,心中一团火。” 这把刀,切除过 1.6 万个肿瘤,却从未伤过一根不该伤的血管;这团火,温暖过无数患者的心灵,也照亮了中国肝胆外科的道路。
如今,他的弟子们仍在手术台上践行着 “吴门心法”:手术要精,待人要诚。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走廊里,吴孟超的铜像前总有患者献上的鲜花。这鲜花,敬的不仅是一位名医,更是一种精神 —— 对生命的敬畏,对事业的执着,对患者的赤诚。正如吴孟超所说:“我这一生,就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对得起病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