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柳氏家训:立身以学,清廉自守 —— 河东柳氏的教育传承与廉政实践

时间:2025-07-09作者:星晨阅读:29分类:家风家训

唐元和年间,河东节度使柳公绰的府邸内,深夜仍灯火通明。年少的柳公权因临摹书法时字迹潦草,被兄长柳公绰唤至堂前。柳公绰手持其字幅,厉声曰:“吾家以学立身,以廉传世,汝字不敬,实乃心不诚也!” 言罢,令其重写百遍,直至破晓。这则 “家法严肃” 的典故,正是河东柳氏 “立身以学,清廉自守” 家训的生动注脚。作为魏晋至隋唐的名门望族,河东柳氏以柳公绰、柳宗元、柳公权等贤才辈出著称,其《柳氏家训》中 “博学慎思”“廉不言贫” 的训诫,穿越千年,为当代家庭教育的 “育才” 与社会治理的 “养廉” 提供了深刻镜鉴。

柳氏家训:立身以学,清廉自守 —— 河东柳氏的教育传承与廉政实践

柳氏家训:立身以学,清廉自守 —— 河东柳氏的教育传承与廉政实践

一、柳公绰事迹与柳氏家训的精神基因

(一)“家法严肃” 的治家典范

柳公绰的 “严”,绝非苛责,而是以规矩育品格。《旧唐书・柳公绰传》记载,其家中 “童仆有过,不叱骂,令读《孝经》一遍,再犯则罚洒扫三日”。他认为 “罚其形不如正其心”,这种 “以学正心” 的治家理念,成为柳氏家训的核心。

任京兆尹时,柳公绰将 “家法” 带入官场。下属有官吏因收受贿赂被查,他不急于定罪,而是令其 “归家读《柳氏家训・清廉篇》三日,再自陈过失”。该官吏读后泣曰:“公家训‘一文赃银,十年清名尽毁’,某今日方知罪孽!” 柳公绰借此告诫属吏:“为官如治家,心不正则行不端,学不深则识不明。”

更难得的是,柳公绰 “严人先严己”。他任河东节度使时,俸禄之外 “不取一毫”,家人衣食 “与百姓同标准”。一次,其子柳仲郢想买蜀地锦缎为母做衣,柳公绰斥曰:“汝母衣布帛三十年,未尝言苦,汝欲以华服陷亲于不德乎?” 最终以粗布代之。这种 “以身作则” 的坚守,让 “清廉” 二字不是口号,而是日常实践。

(二)“博学慎思” 的家训雏形

柳公绰的治家实践,经其弟柳宗元、子柳仲郢整理,形成《柳氏家训》初稿。柳宗元在《与侄柳恪书》中写道:“吾家自先祖以来,以‘学’与‘廉’为二柱。学则不惑,廉则不辱。” 他虽贬谪永州,仍寄书家中 “训子弟以《六经》为基,以史为鉴,每日需记‘三思录’:思所学是否有得,思所言是否合礼,思所行是否无愧。”

唐代柳公权不仅以书法名世,更以 “博学” 传承家训。他 “每日临摹《兰亭序》后,必读《史记・循吏列传》一篇”,在《临池记》中强调:“学书如学为人,笔正则心正,墨匀则德匀。” 宋代柳开延续家风,在家族中设 “读书堂”,规定 “子弟十三岁前需通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十五岁前需论史一篇,不通者不得参与家宴”,使柳氏家训从 “治家规范” 升级为 “育才体系”。

二、立身以学与清廉自守:柳氏家训的双轨传承

(一)“立身以学”:教育传承的核心密码

柳氏家训视 “学” 为立身之本,且 “学” 不止于读书,更重 “慎思” 与 “践行”。《柳氏家训・治学篇》规定:“读书需三问:为何读?读何用?如何行?”

柳仲郢践行 “学用结合” 的典范。他研读《汉书・食货志》后,在地方推行 “均田法”,使辖地 “贫者有田,富者不贪”;读《齐民要术》后,教百姓改进农具,粮食增产三成。他在《训子书》中写道:“书是前人经验,不用则如敝履,用之则如良医。”

柳氏教育特别反对 “死读书”。柳宗元贬谪期间,寄给子侄的书信中多 “论史而及今”,如评《左传》“郑子产不毁乡校” 时,告诫 “治民如治学,需听不同声,慎思而后断”。这种 “经世致用” 的学风,让柳氏子弟 “学而不迂,思而不惑”,从魏晋至明清,河东柳氏出仕者三百余人,多以 “有学有识” 著称。

(二)“清廉自守”:廉政实践的家族底色

柳氏家训将 “清廉” 与 “学” 深度绑定:“学深则见义明,见义明则不贪。”《柳氏家训・清廉篇》明确:“居官者,月俸外得一文,需书于‘过录簿’,年终祭祖时自陈其过。”

柳公权任太子少师时,有地方官献砚台曰 “此砚石发墨,值千金”,他笑曰:“吾有笔如刀,墨如漆,何需千金砚?” 拒不接受。他解释:“学书者知‘心正笔正’,为官者当知‘心清则政清’,外物何足惜?”

明代柳遇春任御史,巡按江南时,拒绝所有 “接风宴”,自带干粮办公。下属劝其 “不近人情”,他答:“吾家《家训》言‘公堂之上,一杯酒即是一枷锁’,某不敢违祖训。” 他弹劾贪官时,必引经据典,“以史为鉴,以理服人”,时人赞 “柳御史之言,如利刃剖脓,又如良药医疾”,这正是 “博学” 支撑 “清廉” 的生动体现。

三、《柳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柳氏家训》(节选自唐代柳公绰、柳宗元合编本)

治学篇:每日寅时起,读经一卷,史书一篇,不得间断。读书需圈点批注,每句问 “为何如此”,每段思 “如何应用”。不学浮华之文,不读怪诞之书。十五岁前不通《六经》大意者,罚抄家训百遍。

清廉篇:俸禄之外,一文不取,一物不受。家有储粮,仅够三月,多余者济贫。居官者,门庭若市则需自省,馈赠盈室则需自警。子孙若贪腐,死后不得入祖祠。

治家篇:家长需率先垂范,黎明即起,督子弟读书;入夜则查 “日课簿”,问其所学所行。饮食不尚奢华,衣物只求蔽体,嫁娶不逾百金之费。兄弟析产,需让老者、贫者,不可争毫厘。

处世篇:与人交,需观其行,而非听其言;与友论,需据其理,而非徇其情。见人善则思齐,见人恶则内省。言不妄发,行不妄动,事不妄为。

为官篇:上任先查地方疾苦,离任需留 “清白册”:一录兴修水利多少,二记减免赋税几何,三书***冤案几件。若三者皆无,虽无过亦为失职。

注解

治学篇:核心是 “学思用结合”。柳公绰 “令子弟读经后自陈所得”,启示现代教育:学习不应止于 “记住”,而要 “理解” 与 “应用”。如学生读书后写 “实践日记”,职场人学技能后做 “应用计划”,皆是 “博学慎思” 的当代转化。

清廉篇:强调 “防微杜渐”。“一文不取” 看似严苛,实则是守住 “初心” 的防线。对现代人而言,职场中拒绝 “小恩小惠”,生活中拒绝 “不义之财”,如不收受客户超标礼品、不侵占集体利益,正是对 “清廉自守” 的践行。

治家篇:主张 “家长示范 + 制度约束”。柳公绰 “黎明督学” 体现 “率先垂范”,“查日课簿” 体现 “过程管理”。现代家庭可借鉴:父母放下手机陪孩子读书,全家制定 “家庭公约”(如消费不攀比、作息有规律),让家风在共同遵守中养成。

处世篇:倡导 “理***往”。“观其行而非听其言”,在今天仍具价值:交友看人品而非背景,合作看诚信而非利益。职场中 “据理力争而非意气用事”,生活中 “见贤思齐而非嫉妒诋毁”,皆是 “处世” 智慧的延续。

为官篇:定义 “政绩” 的核心是 “为民”。“清白册” 三事(水利、赋税、冤案),直指民生根本。现代公职人员可借鉴:以 “群众满意度” 代替 “数据好看”,以 “解决问题” 代替 “表面文章”,如基层干部多跑田间地头,少坐办公室,正是 “为官” 初心的体现。

四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家风回响

站在河东柳氏故里的 “清风堂” 前,“立身以学,莫忘三日三思;清廉自守,当惜一寸寸心” 的楹联,仍在提醒世人:好的家风,是教育的 “根”,是廉政的 “源”。柳公绰与后世族人用一生证明:“学” 不是为了功名,而是为了明辨是非、守住底线;“廉” 不是为了标榜,而是为了内心安宁、家族长久。

在 “教育内卷” 与 “反腐深化” 的今天,柳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焦虑于孩子的成绩却忽视 “品格教育” 时,“博学慎思” 提醒我们:让孩子学会 “思考” 比 “记住知识” 更重要;当我们感叹 “诱惑太多” 时,“清廉自守” 告诉我们:守住 “第一次” 的底线,才能守住一生的安宁。正如柳公绰所言: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;廉如平地走路,一滑则倾。”

从柳公绰的 “家法严肃” 到现代家庭的 “亲子共读”,从柳公权的 “心正笔正” 到当代职场的 “廉洁承诺”,柳氏家训的精神从未远去。当我们在灯下陪孩子读一本好书,在岗位上拒绝一次不当利益,在生活中坚守一份原则,我们都在续写着 “立身以学,清廉自守” 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以学养德,以廉立身” 的智慧,永远是支撑人生与社会的坚实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