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建武二十五年,伏波将军马援在征讨五溪蛮的前线病重。弥留之际,他望着帐中仅有的粗布被褥和半袋糙米,对身边将士说:“吾家世代以勤俭立身,今虽征战,不可忘本。一粥一饭,当念物力;一枪一矛,当思国恩。” 这位留下 “马革裹尸” 壮志的名将,生前常以 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,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” 明志,更以 “勤则不匮,俭则不贪” 治家。扶风马氏以其为宗,形成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;一丝一缕,恒念物力” 的家训传统,在千百年的传承中,将节俭与报国熔铸为家族基因,为当代社会破解 “物质过剩” 与 “精神空虚” 的困局提供了珍贵镜鉴。

马氏家训: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 —— 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与现代启示
一、马援事迹与马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勤俭立身” 的将门典范
马援的节俭,始终与报国情怀紧密相连。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记载,他任伏波将军时,“身衣羊裘,食无兼味,所将兵卒皆效其俭”。一次出征前,光武帝赐他金银锦绣,他尽数分予麾下将士,曰:“将士在前线浴血,吾安敢独享?” 其家仆曾建议 “增置田宅,为子孙计”,他怒斥:“汝知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良田百顷,不如甲士三千。”
更动人的是,马援将节俭内化为教育子女的核心。他在《诫兄子严敦书》中写道:“汝曹知吾恶奢尚俭,故衣帛不过素色,食粟不过一釜。汝等若学浮华,吾虽死,魂不佑也。” 长子马廖谨遵父训,任卫尉时 “居官清廉,家无余财”,妻子亲自纺布,“衣不曳地,食不重肉”。汉章帝见其家宅简陋,欲为修缮,马廖婉拒:“臣父训‘居不求安,食不求饱’,臣敢违之?” 这种 “以俭养志,以志报国” 的家风,成为马氏家训的精神原点。
(二)“思来处” 的家训雏形
马援的言行经其子侄整理,形成《马氏家训》初稿。马廖在《与子侄书》中提炼父训核心:“所谓‘思来处’,一思物力之艰,二思先祖之德,三思国家之恩。” 东汉末年,马援后裔马腾在凉州传承家风,规定 “家族宴饮不得过五菜,嫁娶不得用彩绸”,并在祠堂立碑:“一粥一饭,当思农夫之苦;一枪一矛,当念士卒之劳。”
唐代马燧延续 “俭而报国” 的传统。他任河东节度使时,“将俸禄之半用于军饷,家中共用一灯,子弟夜读轮流就光”。在《训子录》中,他将 “思来处” 细化为 “三问”:“食时问:此米何人所种?衣时问:此布何人所织?用时问:此物何人所造?” 宋代马知节官至枢密使,仍 “每日晨炊仅够全家果腹,剩余米粒必晒干收藏”,其《居家杂录》记载的 “惜物十则”,使马氏家训从 “将门规范” 发展为兼具生活智慧与家国情怀的教化体系。
二、惜物与报国:马氏家训的双轨实践
(一)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”:节俭家风的生活实践
马氏家训的 “俭”,绝非吝啬,而是对 “来处” 的敬畏。《马氏家训・惜物篇》规定:“粟米落地必拾起,布帛有破必缝补,器物有损必修补,不可轻弃一物。”
马援后裔马隆的 “惜物” 故事传为佳话。他任武威太守时,见属下浪费粮食,便 “于衙署设‘观农台’,令其每日观农夫耕作,亲尝稻粟未熟之味”。有小吏弃掉破靴,马隆拾而补之,曰:“此靴曾伴汝行军百里,何忍弃之?” 小吏愧悔不已,终成 “惜物楷模”。
马氏节俭更重 “适度”。明代马自强任内阁辅臣时,反对 “为俭而俭” 的极端行为,在《家范》中写道:“惜物非不用,乃用之有度。如饮食足以充饥,不追求珍馐;衣物足以蔽体,不追求华服。” 他家中 “旧物传三代”:祖父用过的锄具、父亲穿过的布衣,皆作为 “思来处” 的教具,让子弟直观感受 “物力之艰”。
(二)“马革裹尸”:报国精神的家族传承
马氏家训将 “惜物” 与 “报国” 相贯通:“不爱物者,必不爱人;不爱人者,何谈爱国?” 《马氏家训・报国篇》明确:“凡马氏子孙,成年后需明二事:一为农桑知物力,二为家国知责任。”
马援 “马革裹尸” 的壮志,成为后世子孙的精神坐标。西晋马隆 “闻边事则请行”,出征时 “身背父传旧剑,自带干粮,不扰地方”;唐代马璘 “安史之乱” 中屡立战功,收复长安后 “不取宫中一物,唯收图籍以献朝廷”;清代马如龙参与平定云南叛乱,“将赏赐全部分给伤兵,曰‘功在士卒,吾何敢独得’”。
这种 “报国” 并非仅指征战,更含 “尽责” 之意。宋代马光祖任临安知府时,“见西湖淤塞,亲自率民疏浚,不取官银,以己俸补之”,曰:“食朝廷俸禄,当为朝廷分忧,此亦‘报国’也。” 这让马氏家训的 “报国” 内涵从 “沙场征战” 拓展为 “各尽其责”,更具普适性。
三、《马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马氏家训》(节选自宋代马知节编订本)
惜物篇:粟米不抛,布帛不毁,器物不残。饮食定量,不贪滋味;衣物合身,不尚华美。见弃物需思:此物若在贫者之手,能否有用?见浪费需警:此财若在国家之急,能否救难?
报国篇:男儿当有 “马革裹尸” 之志,女子当有 “助夫励子” 之心。居官者,勤政爱民即报国;为民者,守分尽力即报国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国远而忘之。
治家篇:黎明即起,洒扫庭院,子弟需随家长耕作或纺织,知 “一粥一饭” 之来源。每月朔日,全家共议 “节用之法”:柴米油盐需记账,多余之物需济贫。嫁娶用度,不得过百钱;宴客菜肴,不得过三碟。
训子篇:童蒙时,教以 “拾穗”“纺线”,知物力之艰;稍长,教以 “读史”“论兵”,知家国之重。不许戏耍粮食,不许轻慢工匠,不许议论国事而不践行。
处世篇:与人交,当惜其情;与物处,当惜其用。见人浪费,婉言劝之;见人急难,量力助之。不贪意外之财,不羡他人之富,安贫乐道,方为马氏子孙。
注解
惜物篇:核心是 “知来处,明所用”。马援 “分赐金银”、马隆 “修补旧靴”,皆体现对物力的敬畏。现代启示:践行 “光盘行动”,拒绝 “过度包装”,参与 “旧物改造”,如将旧衣物捐赠、剩菜合理利用,从生活细节中培养 “惜物” 意识,对抗 “消费主义” 的浪费陋习。
报国篇:强调 “尽责即报国”。马援 “马革裹尸”、马光祖 “疏浚西湖”,展现不同形式的担当。当代实践:公务员勤政廉洁、教师教书育人、工人精益求精,皆是 “报国”;普通人遵守法规、参与公益,亦是 “尽分”,正如 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 的现代诠释。
治家篇:主张 “实践育俭”。“耕作纺织”“记账济贫”,将节俭化为日常行动。现代家庭可借鉴:亲子共同参与家务,记录家庭开支,设立 “公益基金”,让孩子在劳动中理解 “来处不易”,在分享中体会 “施比受有福”。
训子篇:突出 “体验式教育”。“拾穗纺线”“读史论兵”,将抽象道理化为具体实践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:带孩子参与农耕体验、参观工厂车间,使其直观感受 “食物来自田野,物品来自劳作”;通过红色教育、历史故事,培养家国情怀,避免 “空谈爱国”。
处世篇:倡导 “惜情惜物” 的生活态度。“婉劝浪费”“量力助人”,体现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。当代意义:在社交中珍惜真诚关系,在消费中坚持理性适度,如 “按需购买”“二手循环”,既减少浪费,也涵养简约生活美学。
四、结语:穿越千年的节俭之光
站在扶风马氏故里的 “惜物堂” 前,那方刻着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” 的石碑,历经风雨仍字字清晰。马援与后世族人用实践证明:节俭不是贫穷的无奈,而是富裕的智慧;报国不是英雄的专属,而是每个人的本分。从 “马革裹尸” 的壮志到 “拾穗纺线” 的日常,马氏家训构建了 “惜物 — 惜人 — 惜国” 的逻辑链条,揭示出 “小节俭藏大文明” 的深刻道理。
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马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外卖剩一半”“衣服穿一次就扔” 而习以为常时,“思来处” 提醒我们:每个馒头凝结着农夫的汗水,每件衣物饱含着工匠的辛劳;当我们抱怨 “国家与我无关” 时,“尽责即报国” 告诉我们:平凡岗位的坚守,就是对时代的担当。正如马援所言:“俭则久,久则安,安则国兴。”
从马援帐中的半袋糙米到现代餐桌的 “光盘”,从马廖妻子的纺车到当代的 “低碳生活”,马氏家训的精神从未褪色。当我们拾起桌上的一粒米,当我们珍惜身边的一件物,当我们在岗位上多尽一份力,我们都在续写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” 的当代故事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 “来处” 的敬畏、对 “责任” 的坚守,永远是文明延续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