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麟德年间,郓州寿张县(今属山东)的张氏大宅内,一场特殊的 “家庭会议” 正在举行。族长张公艺端坐堂中,面对百余名族人,缓缓展开一幅写满 “忍” 字的帛书。这一年,张氏已 “九世同堂”,合家九百余人,却 “上下和睦,无一言之争”,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慕名来访,问其治家之道。张公艺不语,仅献上《百忍歌》,歌曰:“忍是大人之气量,忍是君子之根本…… 能忍贫亦乐,能忍寿亦永。” 作为清河张氏的精神领袖,张公艺以 “百忍” 治家,开创了 “家和万事兴” 的家族传统。《张氏宗谱》中 “忍为贵,和为宝” 的训言,穿越千年,为当代家庭破解 “矛盾频发”“亲情疏离” 的困局,提供了温暖而实用的智慧。

张氏家训:百忍成金,家和万事兴 —— 清河张氏的处世智慧与现代家庭建设
一、张公艺事迹与张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百忍成金” 的治家典范
张公艺的 “忍”,绝非无原则的退让,而是 “以忍化怨,以理服人” 的处世智慧。《旧唐书・孝友传》记载,他主持家政时,“设‘和堂’,凡有纠纷,族人皆聚于此,各述其理,公艺以‘忍’字劝之,无不释然”。一次,婆媳因琐事争执,张公艺不罚不责,仅令二人共抄《百忍歌》,曰:“忍非窝囊,是换位思考;争非勇敢,是自毁家宅。” 婆媳读罢,各自反省,终成 “相敬如宾” 的典范。
这种 “忍” 更体现在对家族成员的包容。张氏族人中有嗜酒者,张公艺不斥其过,反而 “为其设‘戒酒期’,每日以《酒戒歌》相劝”;有懒惰者,他不罚其劳,而是 “令其看管粮仓,观农夫劳作之苦”。他在《治家要略》中写道:“忍不是忍气吞声,是看透‘争执无益’;和不是一团和气,是明白‘家和力聚’。” 李世民观其家后叹曰: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若家家如张氏,天下何愁不治?”
(二)“家和万事兴” 的家训雏形
张公艺的 “百忍” 之道,经其子张希达、孙张守素整理,形成《张氏家训》的核心框架。张希达在《续百忍歌》中强调:“忍字不难,难在明理;和字不易,易在同心。” 他将 “忍” 细化为 “六忍”:“父子忍则慈孝,兄弟忍则友恭,夫妇忍则和谐,婆媳忍则敬爱,宗族忍则凝聚,邻里忍则安宁。”
北宋时期,张公艺后裔张知白将 “忍” 与 “和” 融入官场实践。他任宰相时,“与同僚议事,虽意见相左,必耐心倾听,曰‘忍一时之言,成百世之利’”,其 “不争而和” 的作风,被写入《张氏家范》。清代张廷玉在《澄怀园语》中记载家族往事:“先父(张英)在桐城,与邻居争地,先父退三尺,邻人感之,亦退三尺,成‘六尺巷’,此即‘忍成和’之验也。” 这则 “六尺巷” 的典故,让张氏家训从 “治家之术” 升华为 “处世之道”,印证了 “百忍成金,家和万事兴” 的永恒价值。
二、百忍与家和:张氏家训的实践智慧
(一)“百忍成金”:化解矛盾的处世哲学
张氏家训的 “忍”,是 “有智慧的包容”,而非 “无底线的妥协”。《张氏家训・忍戒篇》规定:“忍有三境:一曰‘容言’,闻逆耳之言不怒;二曰‘容过’,见他人之错不责;三曰‘容短’,知亲友之缺不讥。然忍非纵容,有错则谏,谏则委婉,使人心服。”
张公艺的 “忍术” 颇具操作性。他在家中设 “语过簿”,“族人有失言者,自记其上,每月初一当众宣读,以儆效尤,却不追其责”。这种 “自我反省” 式的忍让,比指责更有力量。明代张四维借鉴此法,在家族中设 “和解日”:“每月十五,合家围坐,各述对他人的不满,对方需耐心听完,再作解释,不许中途辩驳。” 他在《家训补》中写道:“矛盾如绳结,硬扯则断,轻解则开,忍便是解结的手。”
清代张英 “六尺巷” 的故事更是 “忍成和谐” 的典范。当家人与邻居争地时,他回信曰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 这种 “让利不争” 的智慧,让矛盾化为佳话,也印证了张氏家训 “忍一寸,得一尺” 的深刻哲理。
(二)“家和万事兴”:家庭建设的核心密码
张氏家训的 “和”,是 “忍” 的自然结果,更是 “兴家” 的根基。《张氏家训・家和篇》强调:“家之和,始于互忍,归于互爱。父子和则家道昌,夫妇和则家业旺,兄弟和则家运久。”
张公艺的 “家和” 实践细致入微。他规定 “全家共灶,饮食不分贵贱”,“子弟轮流执勤,上至老人衣食,下至幼童教育,皆有专人负责”。每逢节庆,“合家同饮‘和酒’,长幼互敬,各述感恩之言”。这种 “制度化的温情”,让 “和” 不再是口号,而是可操作的日常。
后世张氏族人将 “家和” 扩展至家族发展。明代张瀚任吏部尚书时,“将俸禄的一半用于家族公益,建‘义仓’‘义学’,曰‘家不和,虽富必败;族不和,虽盛必衰’”。他在《松窗梦语》中记录:“吾家子弟,无论务农、经商、为官,必以‘和’字为先,与妻和、与子和、与族和,事未有不成者。” 这种 “以和兴业” 的理念,使清河张氏从唐代至明清,始终保持 “望族” 地位,印证了 “家和万事兴” 的真理。
三、《张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张氏家训》(节选自清代张廷玉编订本)
忍戒篇:忍之一字,众妙之门。言不可轻发,发则伤人;怒不可妄动,动则害己。父子不忍则失慈孝,夫妇不忍则失恩爱,兄弟不忍则失友恭。忍非懦弱,是容人之量;忍非退缩,是化祸之智。每日三省:今日有不忍之事乎?有不忍之言乎?
家和篇:家以和为贵,不和则家散。晨省问安,晚归集谈,有事共商,有难共担。饮食同味,不搞特殊;财物共用,不分彼此。婆媳相敬,如母女;姑嫂相爱,如姐妹。怨言不积,怒气不藏,家和则福自生。
处世篇:与邻相处,亦需忍和。小事不争,大事共商,借物必还,有求必应。见人有过,婉言劝之;见人有怨,耐心解之。宁退三尺地,不失一份和;宁吃三分亏,不伤一份情。
教子篇:童蒙始教,先明 “忍” 字。令其观《百忍图》,诵《百忍歌》,知 “忍能避祸,和能聚福”。与同伴争,教其退让;对尊长傲,教其恭敬。非原则事,宁忍勿争;原则之事,理直气和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忍”“和” 传家,非教子孙窝囊,乃教子孙智慧。百忍非一日之功,家和非一人之力。世易时移,“忍” 可化为理解,“和” 可化为包容,然 “家和万事兴” 之理不变。守此训者,家必昌;违此训者,家必败。
注解
忍戒篇:核心是 “有智慧的忍让”。张公艺 “语过簿”、张英 “六尺巷”,启示现代家庭:“忍” 不是忍气吞声,而是情绪管理(如争吵时先冷静)、换位思考(如理解对方立场),避免 “话赶话” 激化矛盾。夫妻争执、婆媳摩擦时,“忍一时” 往往能避免 “悔一世”。
家和篇:强调 “制度化的和睦”。张公艺 “共灶”“和酒”,对应现代家庭:可建立 “家庭会议” 制度(每周沟通一次)、“感恩仪式”(如睡前分享一件温暖事),让 “和” 成为习惯。尤其在 “二孩家庭” 中,公平对待、共同参与家务,能减少手足之争。
处世篇:主张 “由家及邻的和谐”。张氏与邻和睦的传统,在今天的实践是:尊重邻居生活习惯(如不大声喧哗)、主动互助(如代收快递),借鉴 “六尺巷” 精神,邻里纠纷时 “让一步海阔天空”,构建温暖社区。
教子篇:聚焦 “忍和教育从小抓起”。张公艺教子弟观《百忍图》,启示现代家长:通过绘本、故事教孩子 “延迟满足”(如排队等待)、“体谅他人”(如分享玩具),避免溺爱导致的 “唯我独尊”,培养同理心。
传承篇:点明 “忍和精神的现代转化”。从张公艺的 “百忍” 到当代的 “包容”,本质都是 “以柔克刚” 的智慧。现代家庭中,“忍” 可化为 “非暴力沟通”,“和” 可化为 “家庭共同价值观”,如 “有事好商量”“互相尊重”,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。
四、结语:穿越千年的家和之光
站在清河张氏故里的 “百忍堂” 前,那方刻着 “百忍成金,家和万事兴” 的石碑,历经风雨仍温润如玉。从张公艺的 “九世同堂” 到张英的 “六尺巷”,从 “忍戒” 的处世哲学到 “家和” 的兴家密码,张氏家训构建了 “个人忍让 — 家庭和睦 — 家族兴旺” 的逻辑链条,揭示出 “家庭和谐是幸福的源头,包容忍让是和谐的基石” 的朴素真理。
在 “快节奏、高压力” 的现代社会,这种智慧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鸡毛蒜皮” 的小事与家人争执时,“忍戒篇” 提醒我们:言语如刀,伤人难补;当我们感叹 “年味变淡、亲情变远” 时,“家和篇” 告诉我们:和睦需要经营,如定期团聚、耐心倾听;当我们抱怨 “邻里冷漠” 时,“处世篇” 启示我们:一句问候、一次退让,便能重建信任。
从唐代的张氏大宅到今天的现代公寓,从《百忍歌》的帛书到家庭的 “和解公约”,“百忍成金,家和万事兴” 的精神始终在场。当我们在争吵时先闭嘴,在分歧时肯让步,在忙碌时记得陪伴,我们都在续写张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以忍化怨,以和聚心” 的智慧,永远是家庭幸福的保鲜剂,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