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尤氏家训:孝悌为本,和睦为基 —— 吴兴尤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时间:2025-07-09作者:星晨阅读:35分类:家风家训

南宋淳熙年间,常州府的尤氏书斋内,诗人尤袤正与族人共赏新得的古籍。这位与陆游、杨万里、范成大并称 “南宋四大家” 的文人,藏书达三万余卷,却对子弟说:“吾家藏书虽丰,不及‘孝悌’二字珍贵。书可焚,而伦理不可灭;业可败,而和睦不可失。” 作为吴兴尤氏的杰出代表,尤袤以 “诗文传家,孝悌立身” 闻名,其 “与兄尤概同居四十载,未尝有一言之争” 的事迹,为家族奠定了 “孝悌为本,和睦为基” 的家训根基。《尤氏家乘》中 “兄弟相扶,宗族相恤,居家以和,处世以礼” 的训诫,穿越八百年风雨,为当代社会 “家庭和谐” 与 “社区凝聚” 提供了温暖的文化滋养。

尤氏家训:孝悌为本,和睦为基 —— 吴兴尤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尤氏家训:孝悌为本,和睦为基 —— 吴兴尤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一、尤袤事迹与尤氏家训的伦理根基

(一)“孝悌为本” 的家族典范

尤袤的 “孝悌”,并非刻意作秀,而是融入日常的自然流露。《宋史・尤袤传》记载,他年少时 “父病,衣不解带侍疾三年,汤药必亲尝”,考取功名后,“迎母于官署,虽政务繁冗,每日必率妻儿问安”。其兄尤概早逝,尤袤 “抚孤侄如己子,教养成才,分家产时尽予侄辈”,时人赞 “尤公之德,如春风拂物,润物无声”。

这种孝悌之心,更体现在家族危机的担当。南宋末年战乱,尤袤率族人南渡,“遇饥荒,将仅存粮米分与老弱,自己与子弟采野菜充饥”,他对族人说:“吾辈同居一宗,当如手足,断无独存之理。” 尤袤在《家训初稿》中写道:“孝者,天之经也;悌者,地之义也。无孝则家离,无悌则族散。” 他的诗集《梁溪集》中,多首诗篇咏叹亲情,如 “兄锄弟耘田亩近,母缝子读灯火亲”,字里行间皆是家族温情。

(二)“和睦为基” 的家训雏形

尤袤的言行经其子尤棐、孙尤焴整理,形成《尤氏家训》体系。尤棐在《续家训》中强调:“所谓‘和睦’,非一团和气,乃‘有错则谏,有难则助’。” 他任建康通判时,“族人争产,不诉官而请其调解,尤棐召至祠堂,诵尤袤‘兄弟同根’之诗,二人愧悔罢争”。

元代尤存延续 “睦族” 传统,在吴兴设立 “尤氏义庄”,规定 “族中贫者月给米,老者月给布,婚丧嫁娶皆有助金”,并建立 “族学”,“凡尤氏子弟,无论贫富,皆可入学”。明代尤瑛进一步完善家训,制定 “和睦十约”:“每日晨聚于祠堂,互通有无;每月朔望,共议族中事;每年冬至,合族宴饮,叙长幼之礼。” 清代尤侗在《尤氏家乘序》中总结:“吾家八百年来不散,赖此‘孝悌’二字;不散而兴,赖此‘和睦’二字。”

二、孝悌与和睦:尤氏家训的实践智慧

(一)“孝悌为本”:家族凝聚的精神纽带

尤氏家训的 “孝悌”,强调 “上行下效” 的示范力量。《尤氏家训・孝悌篇》规定:“家长需率先孝亲,子弟方能效之;兄长需友爱幼弟,幼弟方知敬长。”

明代尤时熙的 “孝悌教育” 颇具特色。他在家族中设 “讲孝堂”,“每月请老者讲先祖孝悌故事,令子弟轮流向父母兄长行礼拜谢”,有顽劣子弟不敬长辈,尤时熙 “令其抄写《尤袤孝亲诗》百遍,观《二十四孝图》自省”。这种 “浸润式” 教育,让孝悌成为尤氏子弟的本能。

尤氏的 “悌道” 更注重化解矛盾。清代尤兆麟制定 “兄弟争讼调解法”:“先由族中长者劝解,不听则罚抄家训,再不听则禁食一日,思己过。” 他在《睦族论》中写道:“兄弟之争,始于寸利,终于败家。若能念‘同母所生’四字,何争之有?” 这种 “防微杜渐” 的智慧,使吴兴尤氏 “八百年来无重大宗族纠纷”,成为江南望族的典范。

(二)“和睦为基”:从家族到社区的伦理辐射

尤氏家训的 “和睦”,不止于家族内部,更延伸至邻里乡党。《尤氏家训・睦邻篇》规定:“与邻相处,需如与族,有难同当,有喜同庆。族内和睦是‘小家’,乡邻和睦是‘大家’。”

尤袤后裔尤侗的 “乡邻互助” 故事传为佳话。他在康熙年间主持 “乡约”,“组织尤氏与周边百姓共修水利,共享农具”,遇灾年 “开义仓济邻,不辨亲疏”,曰:“吾家‘和睦’之训,岂限于一姓?” 清代尤维雄任湖州知府时,“仿家族‘义庄’设‘乡邻互助会’,春借种子,秋还新粮,使一郡之内‘邻里无争,守望相助’”。

这种 “由家及乡” 的伦理扩展,让尤氏家训超越家族范畴。正如《尤氏家训・外传》所言: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族和睦,则乡邑和睦;乡邑和睦,则天下和睦。”

三、《尤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尤氏家训》(节选自清代尤侗编订本)

孝亲篇: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有过,柔声谏之,不逆其意;父母年高,朝夕侍之,不使孤居。生则养其体,没则守其墓,祭则致其诚。不孝者,族不齿。

悌兄篇:兄长友,弟则恭;兄长有疾,弟侍之;兄长有难,弟助之。财产不争,过失相劝,贫富相济。兄弟同居,当思 “同气连枝”;分居异爨,不忘 “一脉相承”。不悌者,祭不与。

和睦篇:宗族相见,礼容为先;尊卑有序,长幼有伦。有争则让,有怨则解,有喜则贺,有丧则吊。岁时聚会,勿论贵贱;吉凶相助,勿分亲疏。不睦者,会不邀。

治家篇:居家以和为贵,饮食有节,言语有礼。夫妇相敬,如宾如友;妯娌相和,不争不妒。子弟自幼教以孝悌,童仆有过,训之而不辱。家无闲言,则福自生。

睦邻篇:邻里鸡犬相闻,当如亲戚。借物必还,有求必应;墙屋相邻,让地三尺;孩童相戏,勿责彼过。见邻之善则学,见邻之困则济。乡邻和睦,胜于千金。

注解

孝亲篇:核心是 “敬养结合”。尤袤侍父疾、迎母养,启示现代家庭:孝不仅是物质赡养(如定期探望、保障生活),更是精神陪伴(如耐心倾听、尊重意愿),避免 “空巢老人” 的孤独,反对 “厚葬薄养” 的虚伪。

悌兄篇:强调 “兄弟互助,守望相助”。尤袤抚孤侄、分家产,对应现代手足关系:成年后不分贫富(如帮助困境中的兄弟姐妹),尊重差异(如接纳不同生活选择),争吵时念及 “血脉亲情”,这是对抗 “原子化社会” 的情感纽带。

和睦篇:倡导 “宗族团结,贵贱平等”。尤氏 “岁时聚会”“吉凶相助”,在今天的启示是:家族可定期举办 “家庭日”,加强代际沟通;建立 “家族互助基金”,帮助有困难的成员,让 “家” 成为温暖的港湾。

治家篇:聚焦 “夫妻和谐,家风养成”。尤氏 “夫妇相敬”“教以孝悌”,提醒当代家庭:夫妻间 “尊重多于指责”,对子女 “身教重于言教”(如父母孝亲,子女自会效仿),避免 “家庭暴力”“代际隔阂”。

睦邻篇:主张 “由家及邻,守望相助”。尤侗办 “乡邻互助会”、尤维雄设 “借粮制”,启示现代社区:通过 “邻里节” 增进感情,建立 “互助群” 解决急难(如代收快递、照顾老人),重现 “远亲不如近邻” 的温情。

四、结语:穿越千年的伦理之光

站在吴兴尤氏宗祠,那副 “孝悌传家远,和睦继世长” 的楹联,仍在诉说着家族延续的密码。从尤袤的 “侍亲抚侄” 到尤侗的 “乡邻互助”,从 “孝悌为本” 的家庭伦理到 “和睦为基” 的社区实践,尤氏家训构建了 “个人 — 家庭 — 宗族 — 社会” 的和谐链条,揭示出 “伦理是凝聚的基石,和睦是幸福的源泉” 的深刻道理。

在 “家庭小型化”“邻里陌生化” 的今天,这种伦理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空巢老人无人管” 而痛心时,“孝亲篇” 提醒我们:陪伴是最好的孝道;当我们感叹 “兄弟姐妹如陌路” 时,“悌兄篇” 告诉我们:血脉亲情需要主动维系;当我们抱怨 “邻里相见不相识” 时,“睦邻篇” 启示我们:一句问候、一次援手便能温暖人心。

从南宋的尤氏书斋到今天的现代家庭,从《尤氏家训》的竹简到社区的 “邻里公约”,“孝悌为本,和睦为基” 的精神始终在场。当我们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,当我们向兄弟姐妹伸出援手,当我们对邻居报以微笑时,我们都在续写尤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爱亲、敬长、睦邻” 的伦理,永远是人性的底色与社会的粘合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