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时间:2025-07-04作者:星晨阅读:33分类:家风家训

在钟灵毓秀的兰陵大地(今山东枣庄),古老的运河畔矗立着萧氏宗祠,门楣上 "博学笃行" 的匾额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。作为中国古代顶级门阀 "兰陵萧氏" 的精神象征,这块匾额承载着一个家族 "以学立世,以志报国" 的千年传承。从 "竟陵八友" 的文学雅集到梁武帝萧衍 "制礼作乐" 的文化盛景,从昭明太子萧统编纂《文选》的学术丰碑到史学家萧子显撰写《南齐书》的史家绝唱,兰陵萧氏始终以 "博学而不穷,笃行而不倦" 为家训核心,在政治、文学、史学、哲学等领域创造了 "两朝帝王、九代宰相、百家著述" 的传奇。当我们翻开《兰陵萧氏宗谱》,"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;学不博,世间难有通达之明" 的祖训跃然纸上,其背后是一个家族对知识的极致追求与对理想的永恒坚守。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一、兰陵萧氏的崛起与进取精神的奠基

(一)两汉之际的文化觉醒

萧氏起源于周代宋国,至汉代迁居兰陵,在 "孔孟之乡" 的文化浸润中形成 "崇儒重教" 的传统。西汉经学家萧望之官至御史大夫,却 "专精《齐诗》,善治《论语》",在长安设立学馆,弟子多达数百人。他常告诫子孙:"学者,所以修己治人,非徒以博闻强记为能。" 这种将 "博学" 与 "治世" 结合的理念,为家训奠定了 "学以致用" 的基调。东汉末年,萧氏族人萧道成在战乱中仍 "手不释卷,夜读经史",其 "马背上打天下,书斋里治天下" 的实践,成为兰陵萧氏 "文武兼修" 的早期注脚。

(二)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崛起

魏晋南北朝是萧氏家族的黄金时代,从南齐高帝萧道成建立政权到梁武帝萧衍 "天监之治",萧氏以 "文化门阀" 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。萧道成之子萧赜(齐武帝)下诏编纂《永明律》时强调:"律者,国之权衡;学者,律之根本。非博通经义,无以制法;非志存高远,无以守成。" 梁武帝萧衍更是 "少时习周孔,弱冠穷六经",在皇宫设立 "五馆",广招天下学子,亲自讲授《春秋》《周易》,使兰陵萧氏的家学传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。

(三)家训的系统化凝练

唐代萧氏族人萧颖士有感于 "五代之乱,学统中绝",整合历代先祖言行,参照《礼记・学记》"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" 的教诲,编纂《兰陵萧氏家训》。家训分《博学篇》《笃行篇》《远志篇》《修身篇》,既有 "每日读书不得少于五时辰,经史子集必各有所涉" 的学习规范,也有 "苟利国家,虽死不辞"" 位卑未敢忘忧国 " 的志向告诫,使抽象的进取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人生准则。

二、"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" 的核心精神内涵

(一)博学:超越功利的知识追求

萧氏家训的 "博学" 包含三重境界,构建了立体的知识体系:

通经明史:规定 "十岁通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十五习《史记》《汉书》,二十精研《春秋》三传"。昭明太子萧统主编《文选》时,收录自周代至梁代的诗文辞赋,按 "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" 的原则分类,体现了对经典的系统梳理与创新诠释。

兼通百家:倡导 "儒释道兼修,文史哲并蓄",梁武帝萧衍精通儒学、深谙佛理、善谈玄义,著有《周易讲疏》《春秋答问》《老子注》等书,其宫廷成为儒释道交流的中心。

学以致用:强调 "博学非为猎奇,乃为致用",萧氏子弟无论仕宦、从商、为学,必精研一门实用之学,如萧瑀精于律法,萧铣擅长兵法,萧颖士通晓历法,形成 "学有专攻,用有所长" 的传统。

(二)笃行: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

萧氏家训反对 "空谈误国",主张 "博学而不穷,笃行而不倦",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量:

政治实践:南齐萧鸾推行 "永明新政",亲自到田间考察农桑,依据《齐民要术》改良耕作技术;南梁萧统任太子时,遇灾荒则 "衣不重彩,食不兼味",并率官员开仓赈济,其 "行胜于言" 的作风影响了整个南朝政坛。

文化创作:萧子显撰写《南齐书》时,坚持 "据事直书,无假文饰",为收集史料遍访江南故老;萧统编纂《文选》耗时二十年,每篇文章必反复推敲,甚至在病中仍校改不倦,体现了 "板凳要坐十年冷" 的笃行精神。

道德践行:规定 "见义必为,见危必救"" 贫者助其学,弱者扶其行 ",唐代萧氏官员萧复任淮南节度使时,拒绝接受下属馈赠的珍宝,说:" 吾学圣人之道,当以清廉自守,非徒博虚名也。"

(三)志存高远:超越个体的理想追求

萧氏家训将个人志向与家族使命、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形成 "三立" 追求:

立言以传世:要求 "学有所成者,必著书立说,以传后世",从萧统《文选》到萧衍《梁武帝集》,从萧子显《南齐书》到萧颖士《萧茂挺集》,萧氏族人累计著述达四百余种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。

立功以报国:倡导 "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",南齐萧道成 "拨乱反正,建立新朝",南梁萧衍 "制礼作乐,振兴文教",唐代萧瑀 "直言敢谏,辅佐贞观",皆以 "立功报国" 为人生最高追求。

立德以垂范:强调 "博学而德不厚,终为小人;志高而行不笃,终为虚言",萧氏族人无论贵贱,必以 "忠孝节义" 为德行准则,宋代《太平广记》记载萧氏子弟 "路拾遗金,坐等失主三日" 的故事,正是 "立德" 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
三、萧氏家训的实践路径与家族影响

(一)制度化的教育体系

家塾制度:自南齐起设立 "兰陵家塾",分蒙学、经史、辞章、经世四科,聘请名儒担任塾师,如萧统的老师沈约、刘勰皆为一代文宗。规定 "凡萧氏子弟,无论嫡庶,必入塾学习至弱冠之年"。

藏书传统:修建 "文选楼"" 金楼子 "等藏书楼,至唐代藏书达十万卷,萧统在《文选序》中写道:" 盖踵其事而增华,变其本而加厉,物既有之,文亦宜然。" 这种对知识的积累与创新,成为萧氏博学传统的物质基础。

考核机制:每年冬至举行 "博学试",分笔试(经史策论)、口试(辩难论道)、实践(政务模拟)三科,优胜者刻名于 "博学碑",劣者需在藏书楼整理典籍三月,形成 "比学赶超" 的氛围。

(二)生活化的进取渗透

日常修持:晨起必诵《劝学诗》(萧衍所作 "不患人不知,惟患学不至"),夜读必记《日知录》,记录当日所学所悟;每月朔望日,全族在 "远志堂" 集会,由年长者讲述先祖事迹,晚辈汇报学习 Progress。

环境濡染:居所必设 "博学斋"" 远志阁 ",墙壁悬挂先贤语录,如" 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 "(《中庸》)、" 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 "(范仲淹,虽为后世名言,但其精神与萧氏相合);书桌上必置青铜笔架,刻" 博学笃行 " 四字,使生活空间成为进取精神的载体。

代际传承:推行 "师徒制",由族中贤者担任年轻子弟的导师,如萧统指导侄子萧欢学习时,不仅传授经史,更带其参与朝政,培养 "知行合一" 的能力;萧氏女性亦受家训影响,如萧皇后精通经史,常与丈夫隋炀帝论政,展现 "巾帼不让须眉" 的志向。

(三)历史长河中的进取丰碑

萧氏家训的浸润,造就了独特的家族气象:

政治领域:萧氏建立南齐、南梁两个王朝,历 21 帝 169 年,期间推行 "天监之治"" 永明之治 ",开创了南朝文化最盛的时代;唐代萧氏出宰相 11 人,如萧瑀" 六次拜相,三朝元老 ",以" 忠直敢言 " 名垂青史。

文化领域:萧统《文选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,影响后世千年文学发展;萧衍主持编订《梁律》《梁令》,整合汉魏以来的法律体系;萧子显《南齐书》与沈约《宋书》、姚思廉《梁书》并称 "南朝三史",奠定了萧氏在史学界的地位。

思想领域:梁武帝萧衍提出 "三教同源" 论,主张儒释道殊途同归,其《断酒肉文》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;唐代萧颖士倡导 "古文运动" 先声,反对骈文绮靡之风,影响了韩愈、柳宗元的文学改革。

四、现代社会的成长困境与萧氏家训的启示

(一)破解 "碎片化学习" 的认知危机

在信息爆炸、知识碎片化的时代,萧氏 "博学笃行" 的智慧提供了破局之道:

教育领域,苏州某中学借鉴萧氏家塾的 "经史研读" 模式,开设 "《文选》精读课",培养学生系统阅读经典的能力,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提升 28%;

个人成长方面,"终身学习" 理念与萧氏 "博学不穷" 不谋而合,经济学家吴晓波坚持 "每年阅读 100 本书,撰写 30 万字",正是 "博学笃行" 的现代实践。

(二)疗愈 "躺平主义" 的志向迷失

当 "躺平"" 佛系 "成为年轻人的标签,萧氏" 志存高远 " 的精神犹如清醒剂:

职业规划中,华为 "天才少年" 计划践行 "志高行笃",选拔人才时不仅看专业成绩,更注重 "是否有改变世界的理想";

社会公益领域,"支教奶奶" 周秀芳以萧氏家训为激励,退休后远赴湘西支教,带动社会捐款 3000 余万元,建成 29 所希望小学,诠释了 "老而弥坚,志在千里" 的精神。

(三)重建 "知行割裂" 的实践哲学

面对 "眼高手低"" 空谈理想 "的现象,萧氏" 知行合一 " 的传统启示我们:

企业管理中,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推崇 "知行合一",其 "阿米巴经营法" 正是 "博学理论" 与 "笃行实践" 的结合;

创新创业领域,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秉持 "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",从深圳小作坊到全球无人机巨头,用十年时间将理想变为现实,印证了 "笃行不倦" 的力量。

五、《萧氏家训》全文及注解

第一章 博学篇

蒙学启智

童子五岁,授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,辅以《仓颉篇》识字;七岁习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必解其义,不得徒诵其文。每日临帖百字,楷书必宗钟繇,行书必法 "二王"。

注解:强调启蒙教育的系统性,不仅要求识字背书,更要理解经典义理,同时通过书法练习培养专注力。

经史贯通

十五岁以上,必通《五经》大义,熟稔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;经史之外,兼习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淮南子》,以明百家之学。每月需写策论一篇,论古今兴衰之道。

注解:要求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与史书,兼修诸子百家,通过策论写作提升分析能力,体现 "通经致用" 的教育目标。

博采众长

医卜星象、兵法算术,皆当涉猎;琴棋书画、骑射剑槊,亦须通晓。然不可贪多务得,必专一事以为基,旁及诸艺以广才。

注解:倡导博通各类知识与技能,但强调在广博基础上有专精,避免浅尝辄止,体现 "博而能专" 的学习策略。

第二章 笃行篇

知行合一

读圣贤书,必见诸行事:为士者,当以天下为己任;为农者,当勤耕以足食;为商者,当守信以利民。毋为空谈之辈,毋为虚浮之人。

注解:强调将所学转化为实践,根据不同职业身份承担社会责任,反对空谈理论、不务实事。

持之以恒

事无大小,贵乎有恒:学书者,每日临池不辍;治学者,每夜读书不怠。遇困难必坚韧,逢挫折必勇进,勿畏难,勿半途。

注解:倡导无论做何事都要持之以恒,面对困难挫折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,体现 "笃行不倦" 的实践精神。

第三章 远志篇

志存高远

男儿立志,当效张骞通西域、班超定西域,以天下为怀;女子立志,当学班昭续汉书、冼夫人保家国,以巾帼为范。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,无衔之马。

注解:鼓励男女皆要树立远大志向,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榜样,强调志向对人生的引领作用。

先忧后乐

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见民生疾苦,必思拯救之策;见国家危难,必效犬马之劳。毋顾个人得失,唯求无愧于心。

注解:倡导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要关心民生国家,面对疾苦危难勇于担当,不计较个人得失,体现家国情怀。

第四章 传承篇

以学传家

家长必以身作则,博学于文,笃行于己,为子孙立榜样;设家塾,延名师,聚典籍,使子弟浸润于学。宗族聚会,必讲论经史;新人入族,必拜谒 "博学碑"。

注解: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,通过建立教育机制、营造学习氛围传承家学,确保进取精神世代相传。

以志继世

愿我萧氏子孙,牢记祖训:博学以明世理,笃行以成事业,远志以担道义。无论贫富显隐,皆以天下为念,以进取为魂,使家风永振,族运永昌。

注解:表达对子孙的期望,希望以博学、笃行、远志为指引,肩负道义,永葆进取精神,实现家族永续发展。

六、结尾:让进取精神照亮时代征途

兰陵萧氏千年兴盛的密码,藏在 "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" 的家训里,更藏在一代又一代族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理想的坚守中。当萧统在 "文选楼" 里挑灯编纂时,当萧衍在 "同泰寺" 中辩论佛理时,当萧氏子弟在科举考场上挥毫泼墨时,他们践行的不仅是家族的训诫,更是人类对智慧与真理的永恒追求。

在 "内卷" 与 "躺平" 并存的当代社会,萧氏家训的启示尤为珍贵: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博学,是对知识的敬畏与系统的追求;真正的笃行,是将理想转化为行动的勇气;真正的高远志向,是超越个人得失、心系天下的担当。当每个个体都成为 "博学笃行" 的践行者,每个家庭都成为 "志存高远" 的传承场,我们失去的将是浮躁与迷茫,收获的将是充实的人生与清晰的方向。

兰陵萧氏的故事终会成为历史,但 "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" 的精神永不过时。它是悬挂在知识殿堂的明灯,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号角。让我们以萧氏家训为舟,在时代的浪潮中,以博学为帆,以笃行为桨,以高远的志向为罗盘,驶向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。因为我们深知:一个重视博学的家庭,永远充满智慧;一个践行笃行的民族,永远充满力量;一个志存高远的国家,必将前途无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