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原腹地的南阳盆地,武侯祠旁的邓氏宗祠前,两株千年古柏虬枝交错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家族 "义字当头" 的千年传承。作为东汉 "云台二十八将" 之首邓禹的后裔,南阳邓氏自两汉之际便以 "重义轻利、扶危济困" 为核心家训,在历史长河中演绎了 "功成不居显忠勇,富而好义见仁心" 的传奇。从东汉邓禹 "受封不居、散财济民" 到清末邓世昌 "捐躯赴国难",这个以 "义" 为魂的宗族,始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,使家训成为照亮世道人心的精神火炬。当我们翻开《南阳邓氏宗谱》,"义重于生,利轻于义" 的祖训跃然纸上,其背后是一个家族对儒家义利观的深刻诠释,更是中华文明 "先天下之忧而忧" 的生动注脚。

邓氏家训:重义轻利,扶危济困 —— 南阳邓氏的价值观传承与社会责任
一、南阳邓氏的渊源与义德传统的奠基
(一)乱世中的义理觉醒
邓氏起源于商代邓国,春秋时迁居南阳,至西汉形成 "耕读传家" 的传统。新莽末年,天下大乱,邓禹 "年十三能诵诗,受业长安",却在更始政权征召时婉拒:"更始虽立,诸将庸庸,不足与共成大业。" 他策马北渡,追随刘秀征战,以 "延揽英雄,务悦民心" 为策略,助其建立东汉王朝。刘秀称帝后欲封邓禹为万户侯,他坚辞不受:"天下未定,将士在外,禹何敢独膺重赏?" 这种 "功成不居、以义为先" 的选择,奠定了邓氏家训的核心基调。
(二)门阀时代的义行实践
东汉中后期,邓氏跻身 "累世公卿",却始终坚守 "义重于利" 的操守。邓禹之子邓骘任大将军时,恰逢凉州羌乱,他 "散家财百万,募勇士万人",亲自率军平叛;又在洛阳设立 "义浆亭",为灾民提供免费粥食,时人赞曰 "邓公之义,重于泰山"。魏晋时期,邓氏族人邓攸在石勒之乱中,弃亲儿保侄子,他说:"吾弟早亡,不可使无后。" 这种 "舍己存义" 的壮举,被载入《晋书・忠义传》,成为邓氏义德的标志性事件。
(三)家训的系统化凝练
宋代大儒邓肃有感于 "世风日下,利欲熏心",整合历代先祖言行,参照《论语》"君子喻于义"、《孟子》"舍生取义" 等经典,编纂《南阳邓氏家训》。家训分《义德篇》《济世篇》《警诫篇》,既有 "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"" 富而好义,贫而守义 "的原则性论述,也有" 遇灾荒必开仓赈济 ""见孤弱必援手相助" 的具体规范,使抽象的义利观转化为可践行的生活准则。
二、"重义轻利,扶危济困" 的核心价值观
(一)义利之辨:超越功利的价值选择
邓氏家训的 "义" 包含三重境界,构建了独特的价值体系:
忠义于国:强调 "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",规定 "凡邓氏子弟入仕,必立 ' 报国状 ',誓不为贪墨之官"。明代邓氏官员邓廷桢任两广总督时,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,在虎门销烟中捐出半数俸禄购置器械,他说:"义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。"
仁义于人:倡导 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"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",设立" 邓氏义庄 ",规定" 每年将 30% 田租收入用于资助寒门子弟读书、赡养孤寡老人 "。清代邓氏乡绅邓石如虽为布衣,却" 逢荒年必减租,遇病者必施药 ",其" 义田碑记 " 至今仍在南阳乡间流传。
侠义于行:主张 "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"" 拯人于厄,振人于穷 ",家族内设立" 侠义堂 ",专司调解邻里纠纷、救助落难客商。宋代《夷坚志》记载,邓氏族人邓成遇客商被盗,竟变卖自己的耕牛为其凑足路费,留下" 义牛救商 " 的佳话。
(二)济世之道: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
邓氏家训将 "义" 与 "济" 结合,形成 "以义导利,以利济世" 的行动纲领:
灾荒救济:制定《邓氏赈灾二十条》,包括 "开仓放粮先于官府"" 优先赈济鳏寡孤独 ""设粥厂不得克扣粮米" 等细则。明崇祯年间,南阳大旱,邓氏族人邓渼 "毁家纾难",将万担存粮全部赈出,自己则 "日食一粥,直至灾荒结束"。
公益事业:在宗族内修建 "义塾"" 义仓 ""义冢",规定 "义塾免费招收周边儿童,义仓储备需满足全族三月用度,义冢安葬无主尸骸"。清代邓氏在南阳城设立 "广济堂",集医疗、教育、救济于一体,成为古代公益组织的典范。
文化传承:重视 "义理之学",族内设立 "明义书院",主讲《春秋》《孟子》,培养 "义以为质" 的人才。近代思想家邓实参与创办《国粹学报》,以 "保种、保教、保国" 为宗旨,将邓氏的义德传统融入近代民族救亡运动。
(三)义利统一:道德与功利的辩证智慧
邓氏家训反对 "义利对立",主张 "以义取利,利不害义":
经商之道:规定 "经商必守信义,童叟无欺"" 不得囤积居奇,不得乘灾涨价 ",邓氏商队的旗帜上均绣有" 义 "字,成为信誉的象征。明代邓氏商人邓文贵在松江经营布庄,遇暴雨冲毁棉田,他坚持按原收购价付款,说:" 宁亏己利,不失义信。"
治家之道:强调 "义为家之纲,利为家之维",即使家境贫寒,也需 "行义不懈"。清代邓氏才女邓瑜在《教子诗》中写道:"家贫莫坠义,富贵莫忘贫。义字心头记,便是明白人。"
处世之道:警示 "见利忘义者,虽得一时之富,必招后世之祸",家族内设立 "义德榜",表彰 "义行突出者",同时在祠堂刻 "不义者戒" 碑,记载历代见利忘义者的教训。
三、邓氏家训的实践路径与家族影响
(一)制度化的义德保障
义庄制度:东汉时期设立 "邓氏义庄",历经各代扩建,至清代占地千亩,形成 "租佃 - 仓储 - 赈济 - 教育" 的完整体系,其管理模式被范仲淹 "范氏义庄" 借鉴。
教育体系:族内设立 "义学",儿童开蒙首学《邓氏义训》,成年子弟必修《义理实务》,学习赈灾、调解、公益组织等技能;同时选派优秀子弟赴书院深造,费用由义庄承担。
奖惩机制:设立 "义德勋章",对 "捐资助学者"" 赈灾救难者 ""见义勇为者" 赐 "义行可风" 匾额;对 "见利忘义"" 袖手旁观 " 者,初犯祠堂训诫,再犯刻名耻辱柱,三犯逐出宗族。
(二)生活化的义德渗透
日常仪式:晨起必诵 "义德口诀"("义在国则忠,义在家则和,义在人则善,义在行则勇");晚餐前由长辈讲述家族义行故事;除夕夜全族在 "义德碑" 前宣誓,重温家训。
器物警示:家中屏风、印章、商队旗帜皆以 "义" 为核心元素,如印章刻 "义不容辞",商队车辕漆 "义字纹",使 "义" 的理念融入生活细节。
代际传承:推行 "祖孙共行义" 制度,祖父带孙子参与赈灾,讲解 "义之所在";祖母教孙女纺织,所得收入捐给义庄,在实践中完成义德的代际传递。
(三)历史长河中的义行丰碑
邓氏家训的浸润,造就了独特的家族气象:
政治领域:邓禹 "定策安邦而不居功",邓骘 "推行仁政而散家财",邓廷桢 "禁烟抗英而舍私利",展现了 "以义报国" 的政治品格。
军事领域:清末海军将领邓世昌率 "致远舰" 撞向敌舰,践行 "义不独生" 的誓言,其临终前 "吾辈从军卫国,早置生死于度外" 的呐喊,成为邓氏忠义精神的巅峰写照。
社会领域:从东汉 "义浆亭" 到清代 "广济堂",邓氏的公益实践跨越两千年,形成 "聚财以义,散财以仁" 的传统,据《南阳府志》记载,邓氏义庄在明清两代累计赈济灾民达 30 余万人次。
四、现代社会的价值迷失与邓氏家训的启示
(一)破解 "功利主义" 的价值困境
当 "唯利是图"" 精致利己 "成为社会病,邓氏" 重义轻利 " 的智慧直击痛点:
企业管理中,曹德旺的福耀集团践行 "义利观",将年利润的 10% 用于慈善,其 "义在利先" 的经营哲学,使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稳健,印证了 "以义为利,利更长久" 的古训。
个人修养方面,"中国首善" 陈光标以邓氏家训为指导,累计捐款超 200 亿元,他说:"财富如水,义字为舟,唯有载义而行,才能渡己渡人。"
(二)重建 "陌生人社会" 的信任纽带
在人际疏离、人情冷漠的当下,邓氏 "扶危济困" 的实践提供了破局之道:
社区治理中,浙江杭州建立 "现代义庄",借鉴邓氏 "义塾"" 义仓 " 模式,开展助老、助学、助残服务,使社区凝聚力提升 40%;
公益事业领域,"邓氏救灾基金" 在河南暴雨中快速响应,其 "先救人后统计"" 精准帮扶弱势群体 " 的做法,正是邓氏《赈灾二十条》的现代转化。
(三)构建 "责任共同体" 的伦理范式
面对气候危机、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,邓氏家训的 "义利统一" 观启示我们:
国家层面,中国倡导的 "人类命运共同体",正是 "义" 的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升华,体现了 "达则兼济天下" 的责任担当;
个人层面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"义工行列",在支教、环保、社区服务中践行 "义" 的精神,形成 "小义为家,大义为国" 的价值共识。
五、《邓氏家训》全文及注解
第一章 义德篇
义以为质
凡邓氏子弟,必明义理:于国尽忠,于亲尽孝,于友尽信,于邻尽仁。见利必先思义,不义之财,虽一毫而莫取;合义之事,虽万难而必为。
注解:强调 "义" 是做人的根本,要求在国家、家庭、朋友、邻里关系中坚守道义,面对利益先判断是否合义,不合义的利益再小也不取,合义的事情再难也要做。
义利之辨
利者,养身之物;义者,养心之德。以义导利,则利不害义;以利弃义,则身必受殃。故曰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;君子谋利,义字当先。
注解:辨析义与利的关系,指出利是生存所需,义是道德修养,要用义来指导求利,确保利益不损害道义,反对为了利益放弃道义。
第二章 济世篇
扶危济困
遇灾荒,必开仓赈粮,先老弱,后青壮;见孤幼,必助其学业,见病残,必施医舍药。邻里有难,必援手;乡党有需,必响应。
注解:规定遇到灾荒要开仓放粮,优先救助老弱病残,帮助孤儿和贫困儿童读书,为病人提供医药,倡导邻里互助,积极回应乡邻需求。
公益为责
家有余财,必捐十分之三:一分修义塾,一分建义仓,一分助公益。不得囤积居奇,不得为富不仁,当以义行惠及桑梓。
注解:要求富裕家庭拿出部分财产用于修建学校、建立粮仓、资助公益事业,禁止囤积财物、欺凌弱小,强调以义行回报家乡。
第三章 警诫篇
不义之戒
毋见利忘义,毋临危退缩,毋恃强凌弱,毋袖手旁观。凡行不义之事,必受宗族责罚;累行不义之人,不得入祠堂、上族谱。
注解:警示不得见利忘义、胆小退缩、仗势欺人、冷漠旁观,违反者将受到宗族责罚,严重者被剥夺宗族资格。
义行之勉
见义必为,虽死无憾;积善成德,虽微必崇。每日睡前,自省 "今日是否行义?是否避利?是否济人?" 有则加勉,无则自警。
注解:鼓励见到正义之事勇敢去做,重视积累善行,每天反省自己的义行表现,不断提升道德修养。
第四章 传承篇
以义传家
家长必以身作则,行义之事,教义之理,为子孙立榜样。凡宗族聚会,必讲先祖义行;凡新人入族,必读家训义章。
注解:强调家长要带头践行道义,教育子孙理解义的道理,通过宗族活动传承义德,确保家训世代相传。
义泽后世
愿我邓氏子孙,牢记祖训:重义则家兴,轻利则德厚。无论贫富显隐,皆以义为尺,量己之行;以济为责,担世之任。
注解:表达对子孙的期望,希望以义兴家、以义修身,无论何种境遇都坚守道义、担当社会责任。
六、结尾:让义德之光普照人间
邓氏家训穿越两千年风雨,至今仍在诉说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真理:真正的高贵,不在于财富的多寡,而在于面对利益时的选择;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力量的强弱,而在于面对危难时的担当。当邓禹在云台阁上推让侯爵,当邓世昌在黄海海面怒撞敌舰,当无数邓氏族人在灾荒中散尽家财,他们践行的不仅是家族的训诫,更是人类文明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。
在 "个人主义" 与 "集体意识" 激烈碰撞的今天,邓氏家训的启示尤为珍贵:它提醒我们,义利之辨的核心不在于否定利益,而在于规范利益的边界;扶危济困的意义不在于彰显功德,而在于守护人性的温度。当我们在商业谈判中多一份诚信,在社区生活中多一份担当,在国家需要时多一份勇气,便是在续写邓氏义德的现代篇章。
南阳邓氏的故事终会成为历史,但 "重义轻利,扶危济困" 的精神永不过时。它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道德基因,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炬。让我们以邓氏家训为舟,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道义的航向,让义德的光辉照亮每一个心灵,让扶危济困的善举温暖整个世界,在古今交织的文明长路上,走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与担当。因为我们深知:一个重义的家庭,永远充满希望;一个尚义的社会,永远充满力量;一个守义的民族,必将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