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马氏家训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 —— 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与现代启示

时间:2025-07-04作者:星晨阅读:40分类:家风家训
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,家训犹如闪耀的北斗,指引着家族传承的方向。扶风马氏,这个自汉代起便闻名遐迩的世家大族,其世代恪守的 "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" 的节俭家训,不仅塑造了马氏族人清廉质朴的品格,更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。在物质丰裕的当代社会,重新审视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,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亦能为现代生活提供深刻的精神启示。

马氏家训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 —— 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与现代启示

马氏家训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 —— 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与现代启示

一、扶风马氏的渊源与节俭家风的形成

(一)名门望族的历史底色

扶风马氏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,秦末战乱中迁居扶风茂陵,至汉代成为累世公卿的望族。东汉开国功臣马援 "马革裹尸" 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,而他 "穿布衣,食粗粮,家无余财" 的生活态度,正是马氏节俭家风的最早注脚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马援征战归来,皇帝赏赐的珍宝悉数分与将士,自己的家眷 "衣不重彩,食不兼味"。其侄马严、马敦虽出身显贵,却谨遵 "吾欲汝曹闻人过失,如闻父母之名" 的教诲,以清廉自守为准则。

(二)家训形成的时代背景

汉代推行 "休养生息" 政策,社会经济从战乱中复苏,但贵族阶层奢靡之风渐起。马援目睹外戚梁冀 "连房洞户,柱壁雕镂" 的铺张,深忧 "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",遂将 "节俭" 定为家规核心。至宋代,马氏后裔马永卿在《懒真子》中明确记载:"吾家自伏波公以来,食不过一肉,衣不过布帛,非宾客不设酒肉,非祭祀不宰牲禽",使节俭家训从口耳相传转为文字记载,成为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。

(三)精神内核的世代传承

从东汉马援的 "克己奉公",到唐代马周的 "布衣宰相",再到明代马文升的 "居官以廉为本",扶风马氏始终将节俭与廉洁、勤勉相联结。清代学者马鉴在《扶风马氏宗谱》中总结:"节俭者,非吝啬之谓也,乃惜福之道、保家之基。" 这种对 "节俭" 的深刻理解,使马氏家训超越了单纯的生活准则,升华为修身齐家的精神信仰。

二、节俭家风的核心内涵与文化价值

(一)"惜物":对劳动成果的敬畏

马氏家训开篇即言:"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" 这与《朱子家训》的名句异曲同工,却更早根植于马氏家族。在农耕社会,粮食生产依赖 "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" 的辛勤劳作,马氏族人深知 "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" 的艰辛,故而提倡 "食必光盘,衣必完洁"。据族谱记载,马氏子弟即使贵为官员,归家必着粗布衣裳,宴客不过五道菜,杜绝 "暴殄天物" 的行为。

(二)"修身":以俭养德的人生智慧

马援在《诫子书》中强调:"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" 节俭成为修身的重要途径。马氏子弟从小接受 "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" 的劳动教育,成年后无论贫富,均需参与农事耕作。清代举人马腾蛟致仕归乡,仍亲自耕种菜园,他在《示儿书》中写道:"手沾泥土,方知五谷之贵;身经劳作,乃懂物力之艰。" 这种将节俭与劳动结合的教育方式,培养了族人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的品格。

(三)"齐家":以俭保家的治家理念

《马氏家训》特别警示:"奢靡之始,危亡之渐。历观前代世家,未有因俭而败者,却多见因奢而覆者。" 马氏家族通过制定具体家规,如 "非节庆不得穿绸缎"" 器物破损必修旧利废 ""账目需逐日登记" 等,将节俭落实到家庭生活的细节。明代马氏族人共建 "义仓",将节余的粮食赈济灾民,使家庭节俭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,形成 "家齐而后国治" 的良性循环。

三、节俭家风的现代启示

(一)个人修养:对抗物质主义的精神盾牌

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,"买买买" 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,"断舍离" 反而成为稀缺品质。扶风马氏 "惜物惜福" 的智慧,启示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。当我们为衣橱里 80% 不穿的衣服付费,为餐桌上 40% 被浪费的食物买单时,不妨想想马氏族人 "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" 的坚持。节俭不是拒绝现代生活,而是学会理性消费,让物质服务于精神成长,而非成为欲望的枷锁。

(二)家庭治理:构建和谐家风的重要基石

现代家庭中,"富二代"" 精致穷 "等现象折射出节俭教育的缺失。马氏家训中的" 治家以俭 "理念,对当代家庭具有特殊意义。家长以身作则践行节俭,如随手关灯、按需点餐、旧物改造等,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。浙江一位马氏后裔家庭,至今保留着" 餐前念诵家训 ""使用传统农具体验农耕" 的习俗,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 "珍惜资源" 的意识。这种将节俭融入日常生活的家风,能有效抵御浮躁风气,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。

(三)社会发展: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

全球气候危机当下,"节俭" 不再是个人美德,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必要选择。扶风马氏 "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" 的生态智慧,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 2 亿人食用一年,而马氏家训中 "粒米皆辛苦" 的告诫,正是破解 "舌尖上的浪费" 的文化钥匙。从节约一度电、一滴水、一张纸做起,将个人节俭行为汇聚成社会文明风尚,正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珍贵馈赠。

四、《马氏家训》全文及注解

《马氏家训・节俭篇》

敦本务本

凡我族人,须晓农时。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皆天地所赐、人力所成。食必以时,毋贪珍馐;衣必以暖,毋尚华服。

注解:强调农业是生存根本,要求族人知晓农耕辛苦,饮食穿衣以实用为准则,不追求奢华享受。

惜物护源

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。器物破损,修之补之;旧衣旧物,赠之改之。毋轻弃一针一线,毋暴殄一谷一蔬。

注解:具体阐释 "珍惜物力" 的做法,倡导修旧利废、物尽其用,反对浪费任何资源。

以俭养德

俭者,德之共也;侈者,恶之大也。居家不可宴客无度,为官不可奢靡逾制。常思饥寒之苦,常怀惕厉之心。

注解:将节俭提升到道德高度,要求居家、为官均需克制欲望,以节俭培养廉洁品格。

垂范后世

父母者,子女之范也。日常行止,必遵俭约: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;黄昏而息,检点器物。教子女以耕读,示子孙以勤俭。

注解:强调家长的榜样作用,要求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教育子女,使节俭家风代代相传。

惠及乡邻

家有余财,当赈济贫乏;岁有丰年,须储备荒粮。建义仓以储粮,设义塾以育才,勿使囤积居奇,勿效为富不仁。

注解:拓展节俭的社会意义,倡导在节俭持家的同时,关心乡邻,承担社会责任。

五、结尾:让节俭成为时代的精神底色

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,扶风马氏的节俭家风犹如一面明镜,既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折射出现代社会的价值迷思。当我们惊叹于马氏家族 "十代以上不坠" 的传承奇迹时,更应领悟到:节俭不是过时的道德教条,而是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;不是吝啬的生活方式,而是对天地万物的感恩敬畏。

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新认识 "一粥一饭" 的分量。让我们从关闭一盏无人的灯、吃完一盘剩下的菜、珍惜一本旧书开始,将扶风马氏的节俭家训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。当节俭成为个人修养的自觉、家庭家风的内核、社会文明的标识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"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" 的千年警示,让古老的家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
扶风马氏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富有,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,而在于懂得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 —— 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馈赠,尊重每一份劳动的价值,守护每一份传承的温度。这,或许就是节俭家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现代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