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十国的乱世中,吴越国君主钱镠正伏案批阅奏章。案头一份《劝农书》墨迹未干,其中 “民为邦本,食为民天” 的字句力透纸背。这位出身盐贩的君主,以 “保境安民” 治国,兴修海塘、疏浚西湖,使吴越 “境内无弃田,仓廪丰实”。临终前,他留给子孙的《武肃王遗训》中,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 的训言,成为钱氏家族的精神图腾。从吴越钱镠到 “两弹一星” 元勋钱学森、核物理学家钱三强,千年间钱氏族人以 “利在天下” 为己任,其家训中 “实业报国、科技兴邦” 的智慧,为当代企业家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提供了深刻镜鉴。

钱氏家训: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—— 吴越钱镠的家国情怀与当代企业家责任
一、钱镠事迹与钱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利在天下” 的治国典范
钱镠的 “利在天下”,始于对百姓疾苦的体察。《新五代史・吴越世家》记载,他年轻时见浙东饥荒,“遂贩盐济民,虽犯法而不悔”。称帝后,他拒绝穷兵黩武,转而 “筑捍海石塘,置龙山、浙江二闸,以遏潮水”,使杭州从 “斥卤之地” 变为 “鱼米之乡”。有大臣劝他 “厚敛以固国”,他怒斥:“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利在一己,何异盗寇?”
钱镠将 “天下之利” 细化为具体治理:“兴修水利者,赏;劝课农桑者,奖;贪墨害民者,斩。” 他亲自参与农具改良,“命工造曲辕犁,教民深耕”,还设立 “常平仓”,“谷贱时增价而籴,谷贵时减价而粜”,避免商人囤积居奇。这种 “以民为本” 的治理,让吴越国 “四十余年无水旱之荒,百姓殷富”,也为钱氏家训奠定了 “谋天下利” 的核心。
他对家族的要求同样严苛。《武肃王遗训》规定:“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生则削爵,死则不得入祠堂。” 其子钱元瓘任吴越国王时,“将宫廷用度缩减三成,用于修建学校”,曰:“先父教‘利在天下’,学校乃天下大利之基。”
(二)“谋天下利” 的家训传承
钱镠的治国理念经后世子孙提炼,形成系统的《钱氏家训》。宋代钱即编撰《钱氏家乘》,将 “利在天下” 分为 “三利”:“一利民生,二利社稷,三利后世。” 明代钱福在《训子篇》中强调:“士农工商,虽业有别,然皆可谋天下利。士则致君泽民,农则足食,工则利器,商则通有无,缺一不可。”
清代钱陈群将家训与实业结合。他任刑部尚书时,“支持族弟钱泳开办纺织作坊,教民改良织机”,在《与族弟书》中写道:“商非逐利之徒,乃通天下之货、利天下之民者也。” 这种 “实业利民” 的思想,影响了近代钱氏族人:钱穆致力于教育救国,钱玄同推动新文化运动,而钱学森、钱三强则以科技报国,使钱氏家训从 “治国之道” 升华为 “经世致用” 的实践哲学。
二、利在天下与科技报国:钱氏家训的现代转化
(一)“利在天下”:从治国到企业家责任的延伸
钱氏家训中的 “利”,绝非狭隘的商业利益,而是 “天下共利”。《钱氏家训・商道篇》规定:“营商需记三不:不欺老弱,不哄孩童,不乘危难。利可共分,不可独吞;名可共扬,不可独享。”
近代钱业巨子钱新之的实践堪称典范。他创办上海银行时,“首创小额储蓄,让平民也能存钱”,还设立 “实业贷款部”,“低息扶持民族工商业”。面对外国银行的挤压,他说:“吾辈经商,非为个人暴富,乃为中国实业争一口气,为天下百姓谋生计。” 这种 “实业救国” 的担当,正是 “利在天下” 的当代诠释。
当代企业家钱锺书的堂弟钱复,在台湾创办 “中小企业辅导基金”,“为创业者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”,他常说:“《钱氏家训》教我们‘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’,现代企业的‘天下’,就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,让大家都能获利,企业才能长久。”
(二)“科技报国”:钱学森、钱三强的家训实践
钱氏家训视 “科技” 为 “谋天下利” 的利器。《钱氏家训・治学篇》强调:“学贵致用,术贵利民。钻研科技,当为强国,不为炫技。” 钱学森、钱三强等科学家,将这种精神推向极致。
1955 年,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挠回国,临行前说:“我将竭尽努力,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,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。” 他主导 “两弹一星” 研发时,“拒绝特殊待遇,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”,说:“科学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,我的一切智慧,都属于中国人民。” 钱三强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学成后,“放弃优渥条件回国,组建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”,他常对学生说:“搞科研不是为了个人名利,是为了国家不再受欺负,这是我们钱家人的本分。”
他们的实践印证了《钱氏家训》的生命力:“利在天下” 不仅是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,更是现代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的责任担当。正如钱学森所言:“一个人的价值,应该看他贡献什么,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。”
三、《钱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钱氏家训》(节选自清代钱陈群编订本)
家国篇: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;利在一时固谋也,利在万世者更谋之。为国者,当保民安境,兴利除弊;为家者,当孝亲睦邻,济贫扶弱。
商道篇:营商需守诚信,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。见利思义,不因利薄而不为,不因利厚而妄为。赚十文钱,需留三文给他人;做一桩事,需念十家受其益。苛利所在,危亡之渐也。
治学篇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学贵有恒,术贵专精。钻研科技,当思如何强国;探讨学问,当思如何利民。不读死书,不做书奴,学以致用,方为真学。
处世篇: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省。与人共事,需让利于人;与人纷争,需换位思考。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不炫富,不骄贫,心有天下,则无处不是天下。
传承篇:吾族子孙,无论从事何业,需记 “利在天下” 四字。为官者清廉,为商者仁厚,为学者务实,为兵者忠勇。若仅谋一己之利,虽富甲天下,亦为败家子;若能利及众人,虽布衣蔬食,亦为贤子孙。
注解
家国篇:核心是 “天下大利” 的价值取向。钱镠 “保境安民”、钱学森 “回国效力”,启示当代企业家:企业是社会的细胞,需超越 “利润至上”,关注环境保护、员工福祉、社区发展,如 “共同富裕” 政策下,企业参与乡村振兴、公益慈善,皆是 “谋天下利”。
商道篇:强调 “义利兼顾” 的经营哲学。钱新之 “小额储蓄”、钱复 “扶持中小企业”,对应现代商业伦理:诚信经营是底线(如不制假售假),利益共享是智慧(如给员工分红、让供应链共赢),避免 “涸泽而渔” 的短视行为。
治学篇:主张 “科技利民” 的学术观。钱学森 “两弹一星”、钱三强 “核物理研究”,启示现代科研与企业研发:技术创新应聚焦 “卡脖子” 难题(如芯片、新能源),而非单纯追求利润(如过度研发游戏沉迷技术),让科技成为 “天下利” 的工具。
处世篇:倡导 “胸怀天下” 的格局。钱镠 “筑海塘”、钱穆 “办教育”,提醒当代人:无论身处何种岗位,都可践行 “利在天下”—— 公务员勤政爱民,教师教书育人,企业家回馈社会,正如 “人人皆可成为贡献者”。
传承篇:点明 “利在天下” 的永恒价值。钱氏家族千年不衰的秘密,在于将 “个人利益” 融入 “天下利益”。现代启示:家族传承不应只传财富,更要传精神(如设立家族慈善基金);企业传承不仅传股权,更要传 “社会责任” 理念,让 “利在天下” 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。
四、结语:天下之利的当代回响
站在杭州钱王祠,那方刻着 “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 的石碑,历经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。从钱镠的海塘到钱学森的实验室,从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到现代企业家的商业实践,钱氏家训中的 “天下利”,始终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。
在商业繁荣与社会转型的今天,这则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企业社会责任” 争论不休时,“利在天下” 告诉我们:企业的终极价值,在于能否为更多人创造福祉;当我们感叹 “精致利己” 盛行时,钱学森、钱三强的事迹提醒我们:个人的最大幸福,莫过于将智慧奉献给祖国与人民。正如钱镠所言:“一时之利如朝露,天下之利如江河。”
从吴越国的粮仓到今天的科创园区,从《武肃王遗训》到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,“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 的精神正在焕发新生。当企业家将利润转化为公益基金,当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当每个人都在岗位上为他人创造价值时,我们都在续写钱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为天下谋利” 的追求,永远是人性的光辉与文明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