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太平兴国四年,幽州战场的军帐中,主帅潘美正灯下研读《孙子兵法》,案头还摊着一卷《论语》。帐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呐喊,帐内他批注 “文武相济,如车两轮” 的墨迹未干。这位辅佐宋太祖、宋太宗统一中原的名将,不仅以 “平南汉、收南唐” 的战功彪炳史册,更在家中设立 “文射堂”,规定子弟 “晨习武、暮读书,缺一不可”。荥阳潘氏以其为宗,形成 “崇文尚武,家国同构” 的家训传统,《潘氏宗谱》中 “文以经邦,武以卫国,文武不分家,家国本一体” 的训诫,穿越千年,为当代社会 “全面发展” 与 “责任担当” 的培育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
潘氏家训:崇文尚武,家国同构 —— 荥阳潘氏的文武之道与时代担当
一、潘美事迹与潘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文武相济” 的名将典范
潘美的 “崇文尚武” 绝非简单的技能叠加,而是 “文以养智,武以养勇” 的人格塑造。《宋史・潘美传》记载,他少年时 “倜傥有大志,既习弓马,亦攻经史”,曾对同乡言:“大丈夫当兼通文武,不为书呆子,亦不为莽夫。” 随太祖征战时,他 “每破城邑,先收图籍,次抚百姓”,取南汉后,将广州府库的典籍悉数运回汴京,曰:“兵器可夺,文脉不可断。”
更难得的是,潘美将 “文武平衡” 融入治军与治家。他在军中设 “讲经班”,令偏将每日诵读《武经总要》与《论语》,曰:“不知礼,无以治军;不知兵,无以保国。” 对家族子弟,他规定 “十岁始学射,十二岁始读《春秋》,十五岁需能论兵事、作策论”。其子潘惟德 “善骑射,能诗赋”,任宫苑使时,“既护皇家禁卫,又参与编修《册府元龟》”,正是 “文武兼修” 的践行者。潘美临终前叮嘱:“吾家子孙,文不可废武,武不可轻文,家国之事,需文武共担。”
(二)“家国同构” 的家训雏形
潘美的实践经后世子孙提炼,形成《潘氏家训》的核心框架。北宋末年,其孙潘良贵在《家诫》中明确 “崇文尚武” 的目标:“文求经世,武求安邦,二者皆为家国。” 他任徽猷阁待制时,“居家教子弟击剑,入朝论时政得失”,将家族训诫与朝堂担当相连。
元代潘迪延续家风,在《潘氏家乘》中增设 “文武课”:“每月朔日考射艺,望日考经义,优者奖,劣者罚。” 明代潘季驯是著名水利专家,却 “自幼随父习刀枪,成年后仍每日晨练”,他在《河防一览》中写道:“治河如治兵,需有勇断之武,亦需有缜密之文。” 清代潘祖荫官至军机大臣,“既校勘古籍,又参与防务,常对子弟言‘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,此吾家本色’”,使潘氏家训从 “家族规范” 升华为 “文武合璧” 的精神体系。
二、崇文尚武与家国同构:潘氏家训的实践路径
(一)“崇文尚武”:人格培育的平衡之道
潘氏家训的 “文武”,旨在培养 “智、勇、仁” 兼备的人才。《潘氏家训・文武篇》规定:“文不废武,防迂腐;武不废文,防粗暴。子弟需习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缺一不可。”
明代潘潢的 “文武教育” 颇具特色。他在乡中设 “六艺学堂”,“上午教《四书》《孙子》,下午练骑射、习剑术,冬夏不辍”。有子弟偏科,他告诫:“只读经书,遇乱则手足无措;只练武艺,临事则鲁莽灭裂。” 清代潘耒是顾炎武弟子,“既能考据古籍,又能挽强弓”,其《遂初堂集》中 “文者智之府,武者勇之具,智勇兼备,方为完人” 的观点,正是潘氏家训的精髓。
这种平衡在家族中形成传统:文官潘思矩任浙江巡抚时,“教海疆士兵读书识字,又教文官熟悉海防”;武将潘绍周任甘肃提督时,“军中设书斋,令士兵读《孝经》以明忠义”。正如《潘氏家训》所言:“文无武则弱,武无文则暴,平衡为上。”
(二)“家国同构”:责任担当的实践逻辑
潘氏家训将 “家” 的培育与 “国” 的需求紧密相连,形成 “修身 — 齐家 — 报国” 的链条。《潘氏家训・家国篇》规定:“家之不兴,何以报国?国之不宁,何以保家?凡我族人,需以家为基,以国为任。”
潘美后裔潘成列的故事传为佳话。明代倭寇侵扰东南,他 “散尽家财募乡勇,既教之以阵法(武),又晓之以忠义(文)”,在《抗倭檄文》中写道:“保家即卫国,卫乡即忠君。” 战斗中,他 “身先士卒,射杀倭首,又晓谕降者以礼义”,终获全胜。清代潘世恩官至大学士,“教子弟‘居家孝亲,入朝忠君’,其子潘曾莹既工诗画,又参与编修《海国图志》,践行‘文为国用’”。
这种 “家国同构” 的实践,使荥阳潘氏在不同时代都能担当重任:北宋抗辽、明代抗倭、清代办洋务,皆有潘氏子弟身影,正如《潘氏宗谱》所言:“文武之学,为家计,更为国谋。”
三、《潘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潘氏家训》(节选自清代潘祖荫编订本)
崇文篇:每日需读经史一卷,习字一篇,论策一段。读书求明理,非为科举;作文求实用,非为浮华。见善则学,见贤则思,文能辨是非,方为有用。不读书者,不得参与族中议事。
尚武篇:每日需习射半时,练拳半时,强身健体。习武求勇毅,非为斗狠;练技求防身,非为欺凌。见弱则护,见恶则除,武能保家国,方为有益。不习武弱者,需服劳役以补之。
家国篇:家是小国,国是大家。为子需孝,为臣需忠;居家需和,居官需廉。族中有才者,当出仕报国;有勇者,当从军卫边。家资有余,需助乡里;国若有难,需舍私为公。
修身篇:文以养性,武以养气。性静则智生,气盛则勇出。每日三省:今日读书有得乎?今日习武有进乎?今日言行无愧家国乎?戒骄戒躁,戒惰戒暴,力求精进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文武” 传家,非为夸耀,乃为担当。文可继往圣之学,武可开万世之平。子孙若偏废其一,虽富贵亦为败家子;若文武兼修,虽贫寒亦为栋梁材。
注解
崇文篇:核心是 “明理致用” 的学习观。潘美 “收图籍、抚百姓”、潘耒 “考据与挽弓兼备”,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 “通识与实用结合”:既要研读经典培养思辨力,又要学习技能解决实际问题,避免 “死读书” 或 “轻人文” 的极端。
尚武篇:强调 “强身护弱” 的武术精神。潘成列 “教乡勇忠义”、潘绍周 “军中设书斋”,对应现代 “体育与德育融合”:锻炼体魄不仅为健康,更需培养勇气、毅力与正义感,如校园体育应兼顾竞技与 “体育道德” 培育。
家国篇:主张 “家责与国责统一”。潘世恩 “居家孝亲,入朝忠君” 的实践,在今天体现为 “家庭责任与社会担当并重”:孝敬父母、和睦邻里是基础,爱岗敬业、服务社会是延伸,如 “最美家庭” 评选中 “小家大爱” 的典范。
修身篇:聚焦 “文武合璧” 的人格塑造。“性静智生,气盛勇出” 的智慧,对现代人的启示是:通过阅读、冥想涵养内心(文),通过运动、挑战激发活力(武),实现 “理性与激情” 的平衡,避免 “内卷” 下的焦虑或 “躺平” 中的消沉。
传承篇:点明 “文武兼修” 的时代价值。“继往圣之学,开万世之平” 的担当,在当代表现为 “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结合”:既守护传统智慧,又以科学精神推动进步,如青年学子既学国学又研科技,既是文化继承者也是时代建设者。
四、结语:文武之道的当代回响
站在荥阳潘氏故里的 “文射堂” 遗址前,那副 “读万卷书知古今兴衰,练一身功保家国安宁” 的楹联,虽历经风雨却风骨犹存。潘美与后世族人用实践证明:崇文不是柔弱的借口,尚武不是粗暴的托词,二者相融,方能培育健全的人格;家与国不是割裂的个体,二者同构,方能凝聚担当的力量。
在强调 “全面发展” 与 “社会责任感” 的今天,潘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重分数轻体质” 的教育失衡而忧虑时,“文武兼修” 提醒我们:完整的人应兼具智慧与勇气;当我们感叹 “精致利己” 的心态蔓延时,“家国同构” 告诉我们:个人的价值终究要在对家庭与社会的贡献中体现。正如潘祖荫所言:“文无武则无以行其志,武无文则无以明其道,家无国则无以安其居,国无家则无以成其治。”
从潘美帐中的《孙子》与《论语》,到现代学子的课本与运动服;从 “文射堂” 的晨练暮读,到今天的 “德智体美劳” 全面培养,潘氏家训的精神正在焕发新生。当我们在书房里博览群书,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,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时,我们都在续写 “崇文尚武,家国同构” 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智慧与勇气兼具,小家与大国同心” 的追求,永远是人性的光辉与文明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