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梁代的建康城内,吏部郎中任昉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。案头堆满寒门学子的文稿,他正逐字批注,旁有仆役提醒:“大人已三日未安睡,需保重身体。” 任昉抬头笑道:“此辈有才而无门,吾不举之,谁举之?” 这位被誉为 “文坛领袖” 的学者,一生 “手不释卷,口不臧否人物”,既以《文选》编纂传承文脉,又以 “奖掖后进,门无杂宾” 著称。乐安任氏以其为宗,形成 “任重道远,弘毅宽厚” 的家训传统,《任氏家乘》中 “士当以天下为己任,行当以宽厚为根基” 的训诫,穿越千年,为当代人在职业担当与人格修养上提供了深刻镜鉴。

任氏家训:任重道远,弘毅宽厚 —— 乐安任氏的担当精神与人格塑造
一、任昉事迹与任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弘毅宽厚” 的文坛典范
任昉的 “弘毅”,体现为对文脉传承的担当;“宽厚”,则彰显于待人接物的胸襟。《梁书・任昉传》记载,他 “年十二能属文,十六岁撰《月仪》,文名动天下”,却 “未尝以才傲人”。任吏部郎中时,他突破门阀制度限制,“每见寒门才士,必力荐之”,史载其 “所荐四十余人,后多为卿相”,时人赞 “任公之眼,能识千里驹”。
更动人的是他的宽厚。友人王俭去世后,家道中落,任昉 “月送俸禄济其家,持续十年”,其子王融叹曰:“任公之德,如春风化雨。” 他主持编书时,遇门生抄错典籍,非但不罚,反而 “亲为校正,曰‘治学难免有误,改之即可’”。任昉在《诫子书》中写道:“吾平生所求,一为传承文脉,二为善待他人。弘则能担重任,毅则能守初心,宽则能容万物,厚则能安自身。” 这种精神为任氏家训奠定了 “弘毅宽厚” 的底色。
(二)“任重道远” 的家训雏形
任昉的言行经其子孙整理,形成《任氏家训》初稿。其子任东里在《家范》中提炼父训核心:“所谓‘任重’,是担道义之重、传文脉之重;所谓‘道远’,是守初心之远、行仁恕之远。” 唐代任瓌延续家风,在家族中设立 “博文堂”,规定 “子弟需每日抄录经典一卷,接济贫士一人”,并在堂联写道:“弘志担千钧之责,毅行守一生之诺;宽怀容四海之士,厚德兴万家之福。”
宋代任伯雨将 “任重道远” 化为政治担当。他任左正言时,“弹劾权贵无所避,虽屡遭贬谪而不悔”,在《与子书》中写道:“吾家‘任’姓,本就含‘担当’意,若畏缩不前,愧对此姓,更愧对此心。” 明代任环任苏州同知时,“倭寇来犯,亲率家丁守城,身被数创仍不退”,其《守愚集》中 “弘者,非鲁莽也,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;毅者,非固执也,是守其当守而不改” 的观点,让任氏家训从 “文坛规范” 升华为兼具担当与修养的精神体系。
二、任重道远与弘毅宽厚:任氏家训的实践路径
(一)“任重道远”:士大夫担当的传承
任氏家训的 “任重道远”,强调 “在其位,谋其政” 的责任意识。《任氏家训・担当篇》规定:“为官者,需思百姓疾苦;为学者,需思文脉传承;为农者,需思仓廪丰实。无论身处何职,需知‘任重’二字。”
任昉的 “荐贤” 之举影响深远。南朝任孝恭受其感召,“在秘书监任职时,整理散佚典籍数千卷,临终前仍校订《礼记》注本”,曰:“任公教‘文脉不可断’,吾此生唯此一事耳。” 清代任大椿是考据学大家,“发现《礼记》郑注有讹误,耗时二十年重校,虽贫病交加而不辍”,其《礼记质疑》序言中 “学问之道,非为虚名,是为传先圣之真意” 的话,正是 “任重道远” 的践行。
这种担当不仅体现于公职,更见于日常。明代任道逊是画家,“见乡中童蒙失学,捐宅建学堂,亲授书画与经史”,曰:“吾虽不仕,亦有教化之责。” 这让 “任重道远” 突破了 “士大夫” 的范畴,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准则。
(二)“弘毅宽厚”:人格塑造的核心密码
任氏家训的 “弘毅宽厚”,是 “坚毅品格” 与 “包容胸襟” 的结合。《任氏家训・修身篇》强调:“弘则不狭,毅则不馁,宽则不苛,厚则不薄。四者具备,方为完人。”
任昉的 “宽厚” 体现在对异见的包容。他主编《文选》时,与刘孝绰在文体取舍上意见不合,旁人劝他 “压制之”,他却说:“文无定法,各有其长,并存即可。” 最终《文选》收录不同风格作品,成为传世经典。唐代任华虽以诗名世,却 “见后生诗句佳者,必为之作序推广,不避身份”,时人笑其 “自降身价”,他答:“任公教‘文人相重,不相亲轻’,吾不敢忘。”
“弘毅” 则体现于坚守原则。宋代任谅任河北转运使时,“权贵欲夺民田,他抵死不从,曰‘吾可罢官,不可夺民产’”,虽遭贬官而无悔。正如《任氏家训》所言:“宽非无原则,是容可容之事;毅非固执,是守当守之节。”
三、《任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任氏家训》(节选自明代任环编订本)
担当篇:士农工商,各有其责。为官当清,治事当勤;为学当实,著述当真;为农当力,收获当丰;为商当信,交易当公。见义不为,是为无勇;知责不担,是为无德。
弘毅篇:志当弘大,如鲲鹏展翅,不恋蓬蒿;行当坚毅,如松柏傲雪,不改本色。遇挫而不折,处困而不馁,见利而不惑,方为弘毅。
宽厚篇:待人需宽,容人之过,念人之功;处世需厚,施人以恩,不记人怨。刻薄者无友,寡恩者无亲。宽则众归,厚则福至。
治学篇:读书需明大义,不钻牛角;著述需有益世,不尚虚文。见贤思齐,不嫉贤妒能;闻过则喜,不文过饰非。学问之道,在传承,更在创新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任重道远,弘毅宽厚” 为训,非为虚名,是为立身。子孙无论从事何业,需记:担当者立世,弘毅者成事,宽厚者得人。三者备,则家可兴,国可旺。
注解
担当篇:核心是 “各司其职,勇于负责”。任昉荐贤、任谅护民田,启示当代人:职场中需坚守职业操守(如教师潜心育人、医生救死扶伤),生活中需承担家庭责任(如赡养父母、教育子女),避免 “推诿扯皮”“敷衍塞责”。
弘毅篇:强调 “志存高远,坚守初心”。任大椿校书、任谅拒夺民田,对应现代价值观:树立长期目标(如科研人员潜心攻关),面对诱惑不动摇(如企业家坚守诚信),在 “内卷” 与 “躺平” 之间,保持 “毅行” 的定力。
宽厚篇:倡导 “包容待人,厚道处世”。任昉容异见、任华推后生,在今天的启示是:人际交往中少计较、多体谅(如同事间包容差异),社会生活中存善意、施援手(如志愿服务、邻里互助),刻薄则孤立,宽厚则多助。
治学篇:主张 “求真务实,传承创新”。任昉编《文选》、任孝恭整理典籍,提醒当代学习者:读书需理解本质(而非死记硬背),工作需解决问题(而非应付了事),同时保持开放心态,向他人学习,勇于承认不足。
传承篇:点明家训的核心价值。任氏家族的延续,在于将 “担当、弘毅、宽厚” 融入血脉。现代启示:家庭教育应注重品格培养(如鼓励孩子承担家务、包容同学),社会应倡导 “担当精神”(如评选 “责任市民”),让传统美德成为人格塑造的养分。
四、结语:士大夫精神的当代回响
站在乐安任氏故里的 “弘毅堂” 前,那副 “任重道远怀天下,弘毅宽厚致中和” 的楹联,仍在诉说着传统士大夫的精神追求。从任昉的灯下笔耕到任谅的朝堂抗辩,从 “荐贤举能” 的担当到 “容异存真” 的宽厚,任氏家训构建了 “担当 — 坚毅 — 包容” 的人格链条,揭示出 “立身先立心,立心先立责” 的深刻道理。
在价值多元的今天,这种精神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精致利己” 而纠结时,“任重道远” 提醒我们:人生的意义,在于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;当我们为 “人际关系” 而困扰时,“弘毅宽厚” 告诉我们:人格的魅力,在于既坚守原则又包容差异。正如任昉所言:“弘则能容天下事,毅则能担天下责,宽则能得天下心,厚则能安天下身。”
从南朝的文房到今天的办公室,从任氏家训的竹简到现代的人格教育课程,“任重道远,弘毅宽厚” 的精神正在焕发新生。当我们在岗位上尽职尽责,在困境中坚守初心,在交往中包容友善时,我们都在续写任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有担当、能坚持、懂包容” 的人格,永远是立足社会的基石,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