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明初的白驹场(今江苏大丰),一间茅屋内,施耐庵正奋笔疾书。案头堆着民间传说与江湖故事,他时而停笔叹息,时而击节长叹。这部后来定名《水浒传》的著作,字里行间满是 “济困扶危” 的呐喊 —— 林冲的隐忍、武松的侠义、宋江的 “聚义厅”,皆指向一个核心:对弱者的体恤,对正义的坚守。作为吴兴施氏后裔,施耐庵将家族 “忠孝节义,乐善好施” 的家训融入笔端,使其在文学世界里永生。吴兴施氏自唐代起便以 “义庄济贫”“急难相扶” 闻名,《施氏家乘》中 “见人饥寒如己饥寒,见人危难如己危难” 的训诫,穿越数百年,为当代慈善事业如何平衡 “初心” 与 “实效” 提供了深刻镜鉴。

施氏家训:忠孝节义,乐善好施 —— 吴兴施氏的慈善传统与社会责任感
一、施耐庵与施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(一)“乐善好施” 的文学投射
施耐庵的慈善情怀,不仅见于《水浒传》的 “替天行道”,更体现在其生平实践。《施氏家乘》记载,他隐居期间 “设馆授徒,学费仅取米三升,贫者分文不取”,见邻村遭灾,“将书稿润笔费尽数购粮,分与灾民”。有弟子问他:“先生著书谈侠义,何不效宋江聚义?” 他答:“聚义需武力,施善凭初心。忠孝在身,节义在心,何必啸聚山林?”
这种 “润物无声” 的慈善,与《水浒传》的侠义精神一脉相承。书中 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” 救金氏父女,“吴用智取生辰纲” 济贫弱,实则是施氏家训 “济困扶危” 的文学演绎。施耐庵在《水浒传》序中写道:“吾书所述,非仅江湖事,乃吾家‘见义必为’之训也。” 他晚年为家族修订家训时,特别增订 “慈善篇”:“施恩不必图报,济困不必声张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痕。”
(二)“忠孝节义” 的家训雏形
吴兴施氏的慈善传统,早于施耐庵数百年。唐代施肩吾任洪州刺史时,“见百姓遭蝗灾,捐俸设粥棚,自食粗粮三月”,其《劝善文》中 “官者,民之父母,见子饥寒而不救,何以为父母?” 的话,成为施氏家训的雏形。宋代施元之在吴兴设立 “施氏义庄”,规定 “族中贫者每月领米二石,寒者领布一匹,葬者领钱十贯”,并在庄规中写入 “忠孝为立世之本,慈善为处世之基”。
元代施惠延续家风,在《幽闺记》中借人物之口唱 “济人急难,胜似烧香”,其家族 “施氏义仓” 不仅济同族,更 “遇外乡灾民,一视同仁”。到施耐庵时,他将家族分散的慈善实践系统化,在《施氏家训》中明确 “忠孝节义” 为 “善” 之根基:“不忠则无国,不孝则无家,无国无家,何谈济人?无节无义,则善为伪善。” 这种 “以道义为内核” 的慈善观,使施氏家训超越单纯的物质救济,升华为兼具精神坚守与实践智慧的体系。
二、慈善与道义:施氏家训的实践路径
(一)“乐善好施”:从物质救济到精神赋能
施氏家训的 “善”,绝非简单的施舍,而是 “授人以鱼,更授人以渔”。《施氏家训・慈善篇》规定:“济贫者,先问其困由:缺食则予粮,缺技则教艺,缺志则劝学。不可仅施钱米,使其安于贫。”
明代施显卿的 “授艺济贫” 堪称典范。他在湖州开设 “施氏工坊”,“招贫家子弟学织绸、制笔,学成后助其开店”,曰:“一时之施,不如终身之业。” 清代施闰章任江西布政使时,“在灾区设‘借牛局’‘种子库’,春借秋还,不取利息”,其《矩斋杂记》记载:“灾民领牛时,需立‘勤耕约’,吾则派人教其耕作新法,此谓‘救贫与教贫并举’。”
这种 “赋能式慈善” 在家族中代代相传。近代施蛰存的祖父 “在乡中设义学,不仅免学费,更给贫童发笔墨,曰‘吾施家之善,不在养懒,而在育贤’”。正如《施氏家训》所言:“善若春雨,不仅解旱,更润生根。”
(二)“忠孝节义”:慈善行为的精神锚点
施氏家训强调,“善” 需以 “道义” 为前提,否则易成 “伪善”。《施氏家训・道义篇》明确:“为恶而施,如抱薪救火;无节而善,如筑沙为塔。忠孝立其骨,节义充其肌,而后善乃真善。”
施耐庵后裔施琅的故事颇具启示。他收复台湾后,“将朝廷赏赐的一半用于安抚流民,却拒绝为贪官‘捐钱赎罪’”,曰:“吾家之善,为忠君爱民,非为助纣为虐。” 清代施补华任山东知县时,“开仓放粮救济灾民,因未先请示被弹劾”,他坦然曰:“节义所在,虽黜不憾,此吾家‘忠孝’之训也。”
这种 “有原则的善”,使施氏慈善避免了盲目性。明代施邦曜任御史时,“拒收赃官所赠‘慈善款’,曰‘不洁之财,施之亦污’”,转而 “动员乡绅捐清白之资,建‘育婴堂’”。正如施耐庵在《家训》中所写:“善如利剑,需持之有道,否则反伤自身。”
三、《施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施氏家训》(节选自明代施耐庵修订本)
忠孝篇:忠君爱国,非为功名,乃为护百姓;孝亲敬长,非为虚名,乃为尽本心。居官者,当思 “食民之禄,忠民之事”;为民者,当念 “养我之亲,顺亲之意”。不忠不孝,虽富甲天下,亦为败类。
节义篇:处富贵而不骄,是为节;遇危难而不改,是为义。见利思义,非己之财不取;见危授命,当为之事不避。节义立,则人格立;人格立,则善举真。
慈善篇:济困扶危,当分缓急:饥寒为急,疾病为次,学业为久。施米不如施种,施钱不如施技,施怜不如施敬。勿炫己之善,勿责人之贫,勿强人之受。
处世篇: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。见人善则学之,见人恶则警之。邻里有争,居间调解;乡党有难,合力扶持。不议人非,不扬己长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忠孝节义” 为根,以 “乐善好施” 为叶。根不深则叶不茂,叶不茂则根难存。子孙若忘忠孝,虽善亦伪;若舍慈善,虽节亦隘。守此训者,家必兴;违此训者,家必败。
注解
忠孝篇:核心是 “以忠护民,以孝立家”。施肩吾济蝗灾、施琅抚流民,启示当代人:爱国可体现为爱岗敬业(如消防员赴汤蹈火),尽孝可化为日常陪伴(如常回家看看),忠孝并非空洞口号,而是具体担当。
节义篇:强调 “坚守原则,行有所止”。施邦曜拒赃款、施补华抗命放粮,对应现代价值观:商人需坚守诚信(不制假售假),公民需恪守底线(不随波逐流),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,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。
慈善篇:倡导 “赋能式慈善,尊重式助人”。施显卿授艺、施闰章借牛,在今天的实践是:公益组织不仅捐钱物,更开展技能培训(如帮助残疾人就业);志愿者不仅送温暖,更尊重受助者尊严(如 “平等对话” 而非 “居高临下”)。
处世篇:主张 “友善邻里,见贤思齐”。施氏调解邻里纠纷、合力抗灾,启示当代社区建设:通过 “邻里节” 增进感情,以 “互助群” 解决急难,形成 “远亲不如近邻” 的温暖氛围,社会和谐始于身边小事。
传承篇:点明 “忠孝与慈善相辅相成”。施氏家族的延续证明:没有道义支撑的慈善易成作秀,缺乏慈善实践的道义则显冷漠。现代启示:家庭教育应兼顾 “品德培养”(如教孩子孝亲、正直)与 “公益意识”(如带孩子参与志愿服务),让 “善” 扎根于 “义”。
四、结语:传统慈善的当代回响
站在吴兴施氏故里的 “义庄” 旧址前,那方刻着 “乐善好施” 的石碑,虽历经风雨,却仍能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温暖。从施肩吾的粥棚到施显卿的工坊,从施耐庵笔下的 “聚义厅” 到当代的公益基金会,施氏家训中的慈善精神,始终围绕一个核心:以忠孝为骨,以节义为血,以善行为肉,构建有温度、有原则的社会关怀。
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这种精神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慈善作秀”“功利捐赠” 而忧虑时,“忠孝节义” 提醒我们:善的底色应是真诚与道义;当我们感叹 “授人以鱼易,授人以渔难” 时,施氏 “赋能式慈善” 告诉我们:真正的帮助,是让受助者拥有自食其力的尊严。正如施耐庵在《水浒传》中写的: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是为侠;经年累月,润物无声,是为善。”
从元末的茅舍笔耕到今天的慈善晚宴,从施氏义庄的账本到现代公益组织的年报,“忠孝节义,乐善好施” 的精神正在焕发新生。当我们为灾区捐款时坚守透明,为弱势群体服务时保持尊重,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时,我们都在续写施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以道义为根、以行动为叶” 的慈善,永远是社会最温暖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