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义熙元年的深秋,彭泽县衙内,县令陶渊明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,手中握着印绶,神色凝重。督邮将至的消息传来,属吏提醒他 “当束带迎之”,这位 “质性自然,非矫厉所得” 的文人,忽然长叹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 当日便解印去职,留下一段 “归隐田园” 的千古佳话。作为浔阳陶氏的标志性人物,陶渊明以 “宁固穷以济意,不委曲而累己” 的抉择,为家族奠定了 “清廉自守,守志不阿” 的家训根基。《陶氏宗谱》中 “心不可辱,节不可夺,禄不可苟” 的训诫,穿越一千六百余年,为当代职场中 “坚守原则与适应环境” 的永恒命题,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坐标。

陶氏家训:不为五斗米折腰 —— 浔阳陶氏的气节传承与现代职场伦理
一、陶渊明与陶氏家训的气节根基
(一)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 的精神原型
陶渊明的 “气节”,绝非消极避世,而是对人格尊严的绝对坚守。《晋书・陶潜传》记载,他任彭泽令时,“岁终,会郡遣督邮至县,吏请曰:‘应束带见之。’潜叹曰: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’” 这里的 “五斗米”,不仅是俸禄的象征,更是对人格依附的隐喻。他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明言:“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”,将精神自由置于物质利益之上。
这种气节贯穿其一生。早年家境贫寒,“夏日长抱饥,寒夜无被眠”,却拒绝荆州刺史桓玄的征召,曰:“潜也何敢望贤,志不及也。” 晚年江州刺史檀道济赠以粱肉,他 “麾而去之”,曰:“潜性刚,不堪屈折。” 陶渊明在《有会而作》中写道:“斯滥岂攸志,固穷夙所归”,明确 “固守穷节” 是毕生追求。这种 “宁守本心,不逐浮名” 的精神,成为陶氏家训的核心基因。
(二)“清廉自守” 的家训雏形
陶渊明的言行经后裔整理,逐渐形成系统的家训。其曾孙陶绰在《家范》中提炼先祖精神:“所谓‘折腰’,非谓不事上官,乃谓不辱本心;所谓‘归隐’,非谓不涉世事,乃谓不违素志。” 唐代陶大举任饶州参军时,面对上司索贿,掷还赠金曰:“吾家有训:‘禄可薄,不可浊;位可卑,不可邪。’” 其事载于《浔阳陶氏家乘》,成为 “清廉自守” 的早期实践。
宋代陶翼将家训与职场伦理结合,在《仕学规范》中写道:“居官者,当学陶公:对上不媚,对下不欺,对财不贪,对事不苟。” 他任岳州通判时,“拒受盐商贿赂,曰‘吾祖种豆南山,不饮盗泉,吾敢愧之?’” 明代陶宗仪编撰《南村辍耕录》,在家族中设 “守志堂”,堂中悬挂陶渊明画像,两侧题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;宁守穷途,不随流俗”,使陶氏家训从 “个人操守” 升华为兼具实践智慧的 “职场生存哲学”。
二、守志与处世:陶氏家训的现代职场转化
(一)“清廉自守”:职业伦理的底线思维
陶氏家训的 “清廉”,并非拒绝正当利益,而是划定 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。《陶氏家训・守节篇》规定:“受禄当思所任,取财必问所由。非分之物,一文不取;非理之事,一事不为。” 这种底线思维,在当代职场中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。
陶渊明后裔陶澍的职场实践颇具启示。清代陶澍任两江总督时,“拒收盐商‘岁献’,却将合理俸禄的三成用于赈灾”,他在《与僚属书》中写道:“吾家‘不折腰’,非不食人间烟火,乃食之有道耳。俸禄之内,取之无愧;俸禄之外,虽金如山,亦如粪土。” 这种 “明辨取舍” 的智慧,恰是现代职场 “廉洁自律” 的精髓 —— 不贪非分之利,不做违心之事。
现代职场中的 “五斗米”,可能是不正当的业绩回扣,可能是违背良知的商业操作,可能是牺牲原则的职位晋升。陶氏家训提醒我们:妥协一次,便失却本心;坚守底线,方能行稳致远。正如陶渊明所言:“贫富常交战,道胜无戚颜”,职业尊严远比短期利益珍贵。
(二)“守志不阿”:柔性坚守的处世艺术
陶氏家训的 “气节”,绝非僵化固执,而是 “和而不同” 的柔性坚守。《陶氏家训・处世篇》强调:“可和而不可随,可柔而不可屈。和者,与人为善也;随者,丧失本心也;柔者,相机而动也;屈者,卑躬屈膝也。”
陶渊明的 “归隐” 实则是一种 “战略性坚守”。他并非完全脱离社会,而是 “躬耕自资,著文自娱”,在《桃花源记》中构建理想社会,以笔墨坚守精神阵地。这种 “不合作的合作”,对现代职场极具启发:当环境暂时无法改变时,可保持 “内心不妥协”,而非盲目对抗。
明代陶望龄的做法堪称典范。他任翰林院编修时,面对官场党争,“不参与任何派系,却潜心修史,著《陶氏家语》以明志”,曰:“吾祖归隐,非弃世也,乃择世而处。职场之中,不争闲气,只做实事,亦是守志。” 这种 “在适应中坚守” 的智慧,打破了 “要么同流合污,要么彻底离开” 的二元对立,为当代人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职场生存策略。
三、《陶氏家训》及注解
《陶氏家训》(节选自明代陶宗仪编订本)
守节篇:心为形役,斯为辱;志为利牵,斯为耻。禄虽薄,足以养身即可;位虽卑,足以行道便佳。见利思义,非义勿取;临事守心,非道勿从。宁弃官守节,不抱残苟禄;宁忍穷守志,不曲意逢迎。
处世篇:与上相处,敬而不媚;与下相交,礼而不傲。可随俗而不可同流,可应变而不可失据。人云亦云,非吾族类;固执不通,亦非吾宗。柔以待人,刚以守己,此谓 “和而不流”。
职场篇:入职先问其职所当为,处事先问其心所安否。上司有过,婉辞谏之,不可盲从;下属有难,尽力助之,不可推诿。分内之事,虽劳不怨;分外之求,虽利不趋。牢记 “五斗米” 之训:不为虚誉折腰,不为微利屈膝。
修身篇:每日三省:今日所言违心否?今日所行愧怍否?今日所取当得否?读陶公诗,思其志;观陶公像,正其身。心有主,则外物不能移;志有定,则浮名不能惑。
传承篇:吾族以 “不折腰” 为魂,非教子孙顽抗,乃教子孙守心。世易时移,“五斗米” 之名虽变,其理则一:可求富贵,不可失尊严;可求晋升,不可丧底线。守此训者,虽终身平凡,亦为君子;违此训者,虽一时显赫,终为小人。
注解
守节篇:核心是 “以心为上,以节为要”。陶渊明拒迎督邮、陶澍拒受贿赂,启示当代职场人:职业选择需问 “是否违背本心”,利益诱惑需想 “是否合乎道义”。如拒绝数据造假、抵制商业欺诈,皆是 “不折腰” 的现代实践。
处世篇:强调 “柔性坚守,和而不同”。陶望龄 “不参与党争却潜心修史”,对应现代职场智慧:与同事意见分歧时,可保持礼貌而坚持原则;面对不合理要求时,可委婉拒绝而非激烈对抗,在 “适应” 与 “坚守” 间找到平衡。
职场篇:主张 “明职分,守边界”。陶渊明 “在官八十余日” 仍尽责,提醒当代人:坚守原则不等于消极怠工,而是 “分内事尽力做好,分外要求坚决拒绝”。如程序员拒绝编写恶意软件(守底线),同时高效完成本职开发(尽职责)。
修身篇:聚焦 “日常自省,以史正心”。“三省吾身” 的习惯,可转化为现代职场的 “道德复盘”:每日反思工作是否合规、言行是否得体,通过阅读先贤故事(如陶渊明传记)强化职业操守,避免 “随波逐流” 的无意识堕落。
传承篇:点明 “气节的本质是守心”。陶氏家训的生命力,在于将 “不折腰” 转化为可传承的思维方式:无论职场环境如何变化,始终保持对 “尊严” 与 “底线” 的敬畏。如创业者不搞不正当竞争,学者不抄袭他人成果,皆是对 “守心” 的践行。
四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职场灯塔
站在浔阳陶氏故里的 “归去来馆”,那方刻着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 的石碑,在风雨中愈发清晰。陶渊明的抉择告诉我们:“气节” 不是悲壮的牺牲,而是清醒的选择 —— 选择守护比俸禄更珍贵的人格,选择坚守比职位更根本的原则。从东晋县衙的印绶,到当代职场的工牌,变的只是 “五斗米” 的形式,不变的是 “守志不阿” 的精神内核。
在 “内卷” 与 “躺平” 交织的当下,陶氏家训的启示尤为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要不要迎合潜规则” 而纠结时,“不折腰” 提醒我们:短期妥协或许能换来晋升,却可能永远失去内心的安宁;当我们感叹 “职场身不由己” 时,“守志不阿” 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,源于对原则的坚守。正如陶渊明在《饮酒》中所写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”
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到现代职场人的坚守底线,从《陶氏家训》的竹简到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 的精神始终在场。当我们拒绝一份不正当的合同,当我们坚持一次正确的立场,当我们在诱惑面前选择 “心远” 时,我们都在续写陶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守住本心,不失尊严” 的职业伦理,永远是照亮职场之路的不灭灯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