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(2)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时间:2025-07-09作者:星晨阅读:31分类:家风家训

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府内,烛光彻夜不息。二十岁的萧统正伏案校订文稿,案头堆叠着从各地征集的诗赋文章,他时而圈点批注,时而与学士们辩论篇目取舍。这部耗时数年编纂的《文选》,收录了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,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。作为兰陵萧氏的杰出代表,萧统以 “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” 的治学态度,为家族奠定了 “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” 的家训根基。《萧氏家范》中 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 的训诫,穿越一千五百余年,为当代社会 “学术研究” 与 “理想培育” 提供了深刻的文化镜鉴。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(2)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萧氏家训: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 —— 兰陵萧氏的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

一、萧统事迹与萧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
(一)“博学笃行” 的学术典范

萧统的 “博学”,不仅是广泛涉猎,更是对经典的深度研磨。《梁书・昭明太子传》记载,他 “三岁受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五岁遍读五经,悉能讽诵”,却 “未尝以才骄人”。主持编纂《文选》时,他提出 “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” 的选文标准,要求 “每篇必考其源流,每句必辨其义理”。为考证《楚辞》中 “沅湘” 地名,他亲派学士赴楚地踏勘,曰:“纸上之学,不如足下之行。”

这种 “笃行” 精神贯穿其治学始终。他发现《汉书》中 “天文志” 有讹误,便 “寻查历代天文记录,结合实测数据,订正其谬”,并在《答湘东王书》中写道:“学问之道,知而不行,如食而不化。” 萧统不仅编纂典籍,更注重实践传播,在东宫设 “文德殿”,“聚书三万卷,邀天下学士讲学论道”,使梁代学术 “彬彬之盛,魏晋以来未有也”。他在《诫子书》中提炼治学要诀:“博学者,广见闻也;笃行者,践真知也。二者缺一,终成空谈。” 这种精神为萧氏家训注入了 “学行合一” 的核心基因。

(二)“志存高远” 的家训雏形

萧统的治学实践经其弟萧纲、子萧欢整理,形成《萧氏家训》初稿。萧纲在《与子侄书》中强调:“吾兄编纂《文选》,非为虚名,乃为‘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’,此即‘志存高远’也。” 他任晋安王时,仿萧统设 “读书堂”,规定 “子弟需每日诵读一篇,每月撰一文论,每年参与一次田野调查”,将 “博学” 与 “实践” 结合。

唐代萧颖士延续 “志在学术” 的家风。他拒绝朝廷高官征召,“隐居嵩山,续编《文选》后集”,在《赠族人书》中写道:“吾家之学,不在仕途通达,而在文脉永续。” 宋代萧楚专攻经学,“虽贫居陋巷,仍注解《春秋》,三十年不辍”,其《春秋辨疑》被朱熹推崇为 “治经典范”。明代萧大亨将家训与教育结合,在家族中设立 “昭明书院”,以 “博学笃行” 为院训,规定 “不读满千卷书者,不得参与编书;不实地考察者,不得撰写论著”,使萧氏家训从 “个人操守” 升华为系统的学术培育体系。

二、博学笃行与志存高远:萧氏家训的实践路径

(一)“博学慎思”:学术传承的核心密码

萧氏家训的 “博学”,强调 “博观与慎思” 的统一。《萧氏家训・治学篇》规定:“读书需经三关:广读以开视野,精读以探本源,深思以辨真伪。不广读则见识浅,不精读则根基浮,不深思则是非混。”

萧统后裔萧子显的 “史学长思” 堪称典范。他编撰《南齐书》时,“搜集南齐史料百余种,考订异同,辨析讹误”,对存疑处 “宁阙勿误”,曰:“吾祖编《文选》重‘沉思’,吾编史书重‘考信’,其理一也。” 清代萧穆为校订《文选》,“足迹遍布江南藏书楼,比对版本数十种,写下《文选考异》二十卷”,其《敬孚类稿》中 “一事不知,儒者之耻;知而不辨,学者之过” 的话,正是 “博学慎思” 的生动诠释。

这种学术传统培育出大量 “通才”。唐代萧佑 “既通经史,又晓音律,还善画山水”,却 “每论学必曰‘吾不及昭明太子远矣’”;近代萧一山治清史,“既攻文献考证,又重实地调研,亲赴东北考察满族发源地”,其《清代通史》被誉为 “融博与精于一体”。正如《萧氏家训》所言:“博而不杂,是为通才;思而不惑,是为真知。”

(二)“志存高远”:理想追求的精神动力

萧氏家训的 “志”,并非空洞的抱负,而是 “以学术济天下” 的担当。《萧氏家训・立志篇》明确:“学者之志,不在稻粱,而在传承文化;不在个人声名,而在裨益后世。”

萧统编纂《文选》时,曾言其志:“使千载之下,读者知文章流变,识圣贤之道。” 这种 “文化传承” 之志,成为萧氏族人的精神坐标。唐代萧廪任国子博士时,“见经典散乱,奏请朝廷校订五经,亲自参与刊刻”,曰:“吾辈当如昭明太子,为斯文续命。” 明代萧良有编撰《龙文鞭影》,“辑录典故,寓教于乐,使童蒙能诵,曰‘学术之传,始于启蒙’”。

更难得的是,萧氏将 “学术志” 与 “天下志” 结合。宋代萧燧任参知政事时,“在朝堂论政,必引经据典,曰‘吾言非私见,乃古之治道’”;近代萧公权研究政治思想史,“既梳理西方学说,又挖掘中国传统治道,旨在‘为现代政治寻根’”。正如萧统所言:“学术者,天下之公器也;立志者,以公器济天下也。”

三、《萧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萧氏家训》(节选自明代萧大亨编订本)

博学篇:凡吾子弟,七岁入塾,十五岁需通五经,二十岁需阅诸子百家。读书需如蜜蜂采花,广收博采;需如农夫除草,去粗取精。不读无用之书,不记无益之闻。每月需记 “读书录”,载所读、所感、所疑。

笃行篇:学必实践,言必验证。读史需考其地,读经需验其理,读诗需体其情。有疑则问,不能决则访,访不能明则实验。不做空谈之学,不做臆断之论。田间地头、市井巷陌,皆为学之所。

慎思篇:每读一书,需三问:作者为何作此说?此说有何依据?与吾所见有何异同?不盲从古人,不固执己见。同学辩论,需据理力争,不得恃势压人;己见有误,需坦然修正,不得强词夺理。

立志篇:少年需立志,志在何方?在传承文脉,在裨益民生。为学不立志,如航海无舵;立志不弘毅,如筑室无基。见贤思齐,以萧统编《文选》为楷模;见不贤自省,勿为名利而丧志。

传承篇:吾族以 “博学笃行” 为体,以 “志存高远” 为用。体不立则用不彰,用不彰则体无继。世易时移,学术之形式可变,然 “求真求善” 之旨不变;理想之内容可变,然 “向上向远” 之心不变。守此训者,家有文脉;违此训者,学无根基。

注解

博学篇:核心是 “广收与精取结合”。萧统编《文选》、萧穆校《文选》,启示当代学术:既要广泛涉猎(如跨学科学习),又要聚焦领域(如专业深耕),避免 “浅尝辄止” 或 “故步自封”。对普通人而言,可通过 “主题阅读” 拓宽视野,通过 “深度思考” 夯实认知。

笃行篇:强调 “理论与实践贯通”。萧统考证地名、萧一山实地考察,对应现代学术规范:社会科学需田野调查,自然科学需实验验证,避免 “闭门造车”。对学生而言,“学以致用” 可体现为将课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(如物理实验、社会调研)。

慎思篇:主张 “质疑与思辨并行”。萧子显辨史讹、萧氏族人辩论学问,启示当代教育:培养批判性思维(如不盲从权威),学会多角度分析(如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),在 “质疑 — 求证 — 结论” 中逼近真理。

立志篇:聚焦 “学术志与天下志统一”。萧统传文脉、萧燧引经论政,提醒现代人:理想不应止于个人成功,更可与社会价值结合(如学者研究民生课题、教师培育栋梁之材),让 “志存高远” 有具体落点。

传承篇:点明 “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化”。从《文选》编纂到当代学术创新,萧氏家训的生命力在于:学术需与时俱进(如利用数字技术整理古籍),理想需扎根现实(如青年投身科技攻关),让 “博学笃行” 成为终身成长的动力。

四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学术之光

站在兰陵萧氏故里的 “文选楼” 前,那副 “博观约取成大典,笃行深思传文脉” 的楹联,仍在诉说着传统学术的精神追求。从萧统烛下校订《文选》到萧穆遍访藏书楼,从 “博学慎思” 的治学态度到 “志存高远” 的理想坚守,萧氏家训构建了 “学 — 思 — 行 — 志” 的完整链条,揭示出 “学术的价值,在于传承中创新;理想的意义,在于坚守中落地” 的深刻道理。

在信息爆炸与功利浮躁的今天,这种精神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知识碎片化” 而焦虑时,“博学笃行” 提醒我们:真正的学问需要 “沉潜深耕”;当我们为 “理想虚无化” 而迷茫时,“志存高远” 告诉我们:持久的动力源于 “价值坚守”。正如萧统在《文选序》中所言:“踵其事而增华,变其本而加厉。”

从南朝的昭明太子府到今天的科研实验室,从《文选》的竹简到现代的学术论文,“博学笃行,志存高远” 的精神始终在场。当我们在图书馆潜心研读,在实验室反复实验,在社会中践行所学时,我们都在续写萧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追求真知、胸怀天下” 的学术精神,永远是文明进步的阶梯与人性升华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