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南缘,矗立着一座被称为 “白城子” 的古城遗址 —— 统万城。这座由十六国时期夏国君主赫连勃勃下令建造的都城,以 “其坚可以砺刀斧” 的夯土城墙与 “飞阁相连,皆雕镂图画” 的宫殿群,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物化象征。作为匈奴铁弗部后裔,赫连氏家族在《赫连氏家乘》中留下 “刚柔相济,攻守有度” 的训言,将 “赫连铁弗”(意为 “勇猛如铁,柔韧如草”)的族性特质升华为 “以武立基,以文安邦” 的治国智慧。当现代社会面临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的时代命题,这些沉淀在统万城砖石中的融合密码,正以 “多元共生”“求同存异” 的现代形态,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着历史镜鉴。

赫连氏家训:赫连铁弗,刚柔并济 —— 朔方赫连氏的游牧智慧与中原化启示
一、铁弗血脉:从草原部落到城郭王朝
赫连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游牧民族 “逐水草而居” 到 “筑城郭而治” 的转型史诗。其先祖为匈奴南单于后裔,与鲜卑族通婚形成 “铁弗部”(“铁弗” 意为匈奴父、鲜卑母所生),兼具草原民族的勇武与森林民族的坚韧。西晋末年,赫连氏先祖刘虎(赫连勃勃祖父)在朔方(今内蒙古河套地区)建立部落联盟,“冬逐猎,夏游牧,不事城郭”,保持着典型的游牧生活方式。
赫连勃勃的崛起标志着家族战略的重大转变。这位 “身长八尺五寸,腰带十围,性辩慧,美风仪” 的枭雄,在击败后秦、占据关中后,于公元 413 年下令修建统万城,取名 “统一天下,君临万邦” 之意。他打破游牧民族 “不筑城邑” 的传统,却又在建筑中注入草原基因:城墙采用 “蒸土筑城” 法(将白石灰、沙子、黏土混合蒸熟夯筑),坚硬如铁;四角设有 “鹳雀楼”,既可瞭望草原敌情,又保留游牧民族 “登高观牧” 的习俗。这种 “以游牧之勇筑农耕之城” 的实践,成为 “刚柔并济” 家训的物质载体。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朔方地域特性密不可分。这片连接草原与中原的过渡地带,自古便是 “胡风汉韵” 交汇之地。赫连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匈奴的骑兵战术、鲜卑的部族制度与中原的礼乐文明熔铸为独特的治理理念。《赫连氏家乘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铁弗,非独恃力,亦善融智。铁者,草原之骨;弗者,中原之脉。” 这种对自身族源的辩证认知,使其跳出 “非胡即汉” 的二元对立,开创出 “胡汉杂糅” 的治国模式。
二、家训精要:刚柔相济的文明融合
《赫连氏家乘》记载的 “十二训言” 中,“刚柔并济” 是贯穿始终的核心。其 “立国三策”——“以铁骑固边疆(刚),以礼乐安民心(柔),以互市通有无(济)”,在统万城的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:外城为军事防御区,高耸的马面、深阔的护城河尽显 “刚” 性;内城为宫殿区,“端门朝会”“明堂布政” 完全仿照中原礼制,彰显 “柔” 性;城郊设 “互市坊”,允许胡汉民众自由贸易,实现 “刚柔相济”。
“刚” 的内涵体现为对游牧根本的坚守。家训规定 “子弟年十五即习骑射,虽居城郭不忘鞍马”,赫连勃勃本人 “常率轻骑袭扰北魏,来去如风”,保留着草原民族的军事优势。但家训同时反对 “恃刚而骄”,强调 “刚不可久,久则折”,批评单纯依赖武力的短视行为 —— 这源于匈奴汗国因 “唯力是视” 而分裂的历史教训。
“柔” 的智慧表现为对中原文化的主动吸纳。赫连氏虽以匈奴自居,却 “仿汉制设百官,立太学教子弟”,赫连勃勃甚至为诸子取名 “赫连璝、赫连昌”,采用汉字寓意。家训 “学汉而不奴汉” 的原则尤为可贵:在历法上兼用匈奴 “十二生肖纪年” 与中原 “年号纪年”,在服饰上 “朝服用汉制,常服存胡风”,这种 “双轨制” 避免了文化认同的断裂。
“济” 的实践呈现动态平衡艺术。当北魏攻夏时,赫连氏 “退保草原以存实力(刚),遣使求和以缓兵锋(柔)”;在治理关中时,“轻徭薄赋以安汉民(柔),保留部落制以顺胡俗(刚)”。这种灵活策略使其在十六国乱世中延续了半个世纪,较同期纯游牧或纯农耕政权更具生命力。
三、现代启示:文明互鉴的历史镜鉴
赫连氏的融合智慧在当代多民族社会中仍具启示意义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以统万城遗址为依托,打造 “赫连文化园”,通过 “草原骑兵营”“汉式宫殿体验” 等项目,直观展示 “刚柔并济” 的文化融合过程,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。当地文旅局负责人说:“统万城的夯土既有沙子的流动性,又有黏土的黏合性,恰如多民族文化的关系 —— 既保持特性,又相互凝聚。”
“刚柔相济” 的理念为现代民族政策提供参考。宁夏某回族聚居区借鉴 “学汉而不奴汉” 的智慧,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,保留民族语言教学;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,传承游牧民族的生态知识(如 “逐水而耕” 的节水经验),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。这种 “和而不同” 的实践,正是对赫连氏家训的创造性转化。
文化融合的路径对国际交往有借鉴价值。赫连氏 “互市通有无” 的做法,与当代 “一带一路” 的贸易互通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某国际文化组织在研究统万城时发现,其 “外防内融” 的布局与现代国际社区的 “安全与开放平衡” 原则高度契合 —— 外围的防御体系保障安全(刚),内部的多元设施促进交流(柔)。
四、《赫连氏家乘》(节选)及注解
《赫连氏家乘》(据清代《朔方赫连氏宗谱》整理)
赫连氏,铁弗之裔也。铁者,勇锐无前;弗者,柔韧不折。刚柔相济,是为族本。
(注解:赫连氏,是铁弗部的后代。铁代表勇猛锐利一往无前,弗代表柔韧坚韧不易折断。刚柔相互补充,是家族的根本。)
居草原则善牧猎,处城郭则习礼乐。不泥于俗,不悖于道。
(注解:在草原生活就擅长放牧狩猎,在城郭居住就学习礼仪乐制。不被习俗束缚,不违背事物规律。)
用兵如疾风,治国若流水。疾风可破敌,流水能润民。
(注解:用兵要像疾风一样迅猛,治国要像流水一样温润。疾风可以击破敌人,流水能够滋养百姓。)
胡汉非仇敌,乃手足也。取胡之精骑,采汉之良制,合而为一,方为长久。
(注解:胡人与汉人不是仇敌,而是兄弟。吸收胡人的精锐骑兵优势,采纳汉人的优良制度,融合为一体,才能长久存续。)
筑城先固其基,立族先融其心。基不固则城倾,心不融则族散。
(注解:建造城池先要巩固它的根基,建立家族先要融合众人之心。根基不稳固城墙就会倒塌,人心不融合家族就会离散。)
刚不可久,柔不可守。刚柔相济,如日月交替,方为正道。
(注解:只靠刚猛不能长久,只靠柔弱无法坚守。刚柔相互配合,如同日月交替运行,才是正确的道理。)
五、结语:从统万城到多元共生
抚摸统万城残存的夯土墙,指尖能感受到两种文明的温度:草原的凛冽与中原的温润在此交织。从赫连勃勃 “蒸土筑城” 的技术创新,到《赫连氏家乘》“刚柔并济” 的训言传承,这个匈奴后裔家族用实践证明: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隔绝,而在于对话;不在于纯粹,而在于融合。
赫连氏的启示在于:坚守自身根基的 “刚” 与拥抱外来文明的 “柔”,并非对立选项。统万城的每一块夯土,都是沙子(游牧)与黏土(农耕)的完美结合 —— 缺少沙子则僵硬易裂,缺少黏土则松散不固。这种 “和而不同” 的智慧,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、文化交流具有深刻借鉴意义。
当全球化时代面临 “文明冲突” 的论调,统万城的残垣断壁仍在诉说:真正的强大,是既能保持自身特质的 “刚”,又具备包容异质的 “柔”。赫连氏留给世界的,不仅是一座古城遗址,更是一种永恒的文明对话密码 —— 唯有刚柔并济,才能在变迁中守正,在融合中开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