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东临海的括苍山脉间,世代居住的戈氏家族保存着一件特殊的传家宝 —— 一柄战国时期的青铜戈。这件刻有 “止戈为武” 铭文的古兵器,不仅是戈姓 “以器为氏” 的实物见证,更凝结着家族 “戈者,兵也,然兵者所以止兵也” 的深刻哲思。明代编纂的《戈氏宗谱》收录 “止戈兴仁”“习武修德” 等训条,将兵器文化升华为 “以武止戈,以德服人” 的精神内核。当现代社会面临暴力冲突与和平构建的永恒命题,这些熔铸在家族基因中的尚武伦理,正以 “体育竞技”“自卫教育”“国际交流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滋养和平理念的文化养分。

戈氏家训:止戈为武,以德服人 —— 临海戈氏的尚武精神与现代和平理念
一、兵器与伦理:戈氏精神的双重变奏
戈氏家族的姓氏起源,本身就蕴含着 “武” 与 “仁” 的辩证。据《通志・氏族略》记载,戈姓源自夏代 “以戈为图腾” 的部落,商代甲骨文中 “戈” 字作兵器形,象征 “执戈卫社稷” 的责任。临海戈氏先祖可追溯至东汉末年,当时戈君章任会稽都尉,在平定地方叛乱时,“不妄杀一人,既破城,即释降卒,给其衣食”,其 “以武止乱,以仁安众” 的做法,成为《戈氏家训》的精神起点。
唐代戈氏发展出独特的 “武备伦理”。武学家戈守己在《戈氏武论》中提出 “三不击” 原则:“老弱不击,妇幼不击,降者不击”,将兵器的使用严格限定在 “自卫” 与 “平乱” 的范畴。他训练子弟时,必先教 “武德三论”:“武力如烈火,善用则暖身,滥用则焚家;武技如利剑,护己则为盾,伤人则为孽;武心如明镜,守仁则光明,存恶则晦暗。” 这种将武力约束在道德框架内的理念,使临海戈氏跳出 “好勇斗狠” 的狭隘,形成 “尚武而不黩武” 的家族特质。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浙东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兼具山海之气的土地,既孕育了 “侠义尚气” 的民风,又受 “浙东学派”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,形成 “务实戒虚,重德轻力” 的传统。戈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兵家的 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、儒家的 “仁者爱人” 与道家的 “兵者不祥之器” 熔铸为独特的武道观。《戈氏宗谱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以戈为氏,非耀武也,乃明‘止戈’之理。” 这种对兵器本质的哲学反思,使其超越单纯的武力崇拜,抵达 “武为仁用” 的精神高度。
二、家训精要:止戈兴仁的武德锻造
《戈氏家训》十八条训言中,“止戈为武” 是贯穿始终的灵魂。其 “习武四阶”——“强身、自卫、护亲、安众”,清晰展现武力层次的递进。明代戈氏武师戈秉忠曾为戚继光训练戚家军,他在《练兵纪要》中强调:“习戈者,先习‘止戈’二字。能止己之暴,方能止人之暴。” 这种将自我约束置于武力训练之前的理念,与现代武术伦理 “自律、尊重、节制” 高度契合。
“以德服人” 的训诫包含三重境界:一是 “德在武先”,家训规定 “学武先学礼,出手先问理”,清代戈氏子弟戈文焕在江南武术会盟时,面对挑衅者 “先论是非,再较技击”,最终以理服人而非以力压人;二是 “化干戈为玉帛”,主张 “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”,民国时期戈氏乡绅戈望舒调解宗族械斗时,以 “同族相残,亲者痛仇者快” 的道理劝和,避免了流血冲突;三是 “以武辅仁”,强调 “武力为仁道之辅,非仁道为武力之役”,这与联合国 “以体育促进和平” 的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“止戈兴仁” 的实践呈现立体维度。对家族子弟要求 “每月习礼三日,练拳六日”,将礼仪教育与武术训练结合;对地方事务主张 “武备与文治并举”,清代临海戈氏修建的 “止戈书院”,既教射箭、击剑,也授经史、礼仪;对国家层面强调 “安不忘危,和不忘战”,明代戈氏族人戈承祖曾上疏 “练兵以卫和,而非以启战”,主张将武备作为和平的保障而非工具。
三、现代转化:尚武精神的和平重构
在当代社会,戈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临海当地将 “止戈为武” 的理念融入中小学武术教育,某学校开发的 “武德课程” 包含 “礼仪训练”“冲突调解”“自卫术” 三模块,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同比下降 42%。武术教练戈建军说:“我们教孩子出拳,更教他们收拳 —— 知道何时不该出手,比知道如何出手更重要。”
“以武会友” 的传统转化为国际和平交流。戈氏后裔戈玲作为武术外交官,多次带队参与 “国际武术文化节”,在表演太极、南拳等技艺的同时,宣讲 “止戈兴仁” 的理念。2023 年,她在中法武术交流中展示的 “戈氏十三式”,其 “守中致和” 的招式特点被法国媒体称为 “东方和平哲学的身体语言”。这种将武术作为文化桥梁的实践,正是 “以德服人” 的当代诠释。
“止戈” 理念拓展为现代冲突解决机制。某社区借鉴 “戈氏调解法”,组建 “武师调解队”,由退役武术运动员担任调解员,利用 “以理服人 + 共情疏导” 的方式化解邻里纠纷,成功率达 89%。调解员戈伟说:“老祖宗讲‘止戈’不是怕事,而是用智慧平息事端,这和现代调解的‘非暴力沟通’异曲同工。”
四、《戈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《戈氏家训》(据明嘉靖年间《临海戈氏宗谱》整理)
戈者,兵也,然兵者所以止兵,非所以兴兵也。故吾族习武者,当知 “止戈为武” 之真谛。
(注解:戈是兵器,然而兵器是用来制止战争的,不是用来发动战争的。所以我们家族习武的人,应当明白 “止戈为武” 的真正含义。)
习武先修德,德不修则艺为凶器;练拳先明礼,礼不明则力为祸根。
(注解:学习武术先要修养品德,品德不修养,技艺就会成为行凶的工具;练习拳术先要明白礼仪,礼仪不明白,力量就会成为惹祸的根源。)
遇强勿惧,当以智胜;遇弱勿欺,当以仁待。恃强凌弱者,逐出家门。
(注解:遇到强者不要害怕,应当用智慧取胜;遇到弱者不要欺负,应当用仁爱对待。依靠强力欺凌弱小的人,要被驱逐出家族。)
武备不可废,所以卫社稷、护亲邻也;兵戈不可轻,所以安众生、息干戈也。
(注解:武力准备不能废弃,是用来保卫国家、保护亲邻的;兵器不能轻易动用,是用来安定众人、平息冲突的。)
吾族子弟,当以 “兴仁” 为志,以 “止戈” 为任。能止一人之暴,即救一人之命;能止一方之斗,即安一方之民。
(注解:我们家族的子弟,应当以 “兴起仁爱” 为志向,以 “制止战争” 为责任。能够制止一个人的暴力,就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;能够平息一个地方的争斗,就是安定一个地方的百姓。)
止戈之术有三:一曰以德化之,二曰以理喻之,三曰以武慑之。三者之中,德为上,理为中,武为下。
(注解:制止冲突的方法有三种:一是用道德感化,二是用道理劝导,三是用武力威慑。这三种方法中,道德是上策,道理是中策,武力是下策。)
五、结语:从青铜戈到和平鸽
凝视临海戈氏宗祠陈列的青铜戈,其冰冷的金属光泽下,跃动着 “止戈为武” 的温暖哲思。从东汉戈君章的 “不妄杀一人” 到唐代戈守己的 “三不击” 原则,从明代戈秉忠的 “武德三论” 到当代戈玲的武术外交,戈氏家训如同一条隐形的和平纽带,将不同时代的尚武精神串联成 “以武辅仁” 的文明长河。
这种传承揭示:尚武精神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,而是守护;不是对抗,而是和解。当青铜戈的锋芒转化为体育竞技的奖牌,当 “止戈兴仁” 的训言升级为国际和平宣言,古老的家训便超越了家族的边界,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。
正如那柄战国青铜戈上的铭文所昭示:“戈非所以战,乃所以止战。” 在这个依然存在冲突与纷争的世界,戈氏家训的智慧提醒我们:真正的力量,是懂得克制的力量;真正的勇敢,是选择和平的勇敢。当 “止戈为武” 的理念深植人心,青铜戈也能放飞和平鸽 —— 这或许就是临海戈氏留给世界的最珍贵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