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戴氏家训:孝悌和睦,礼义传家 —— 谯国戴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时间:2025-07-08作者:星晨阅读:33分类:家风家训

西汉末年的谯国(今安徽亳州),一间油灯摇曳的书斋里,戴圣正伏案校勘竹简。案上堆叠的《礼记》残篇,是其叔父戴德穷尽毕生整理的成果。他轻抚简上 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 的字样,忽然想起幼时族中祭祀,叔父执礼时那句 “礼不是枷锁,是让家人心贴得更近的绳”。这句朴素的话,恰似谯国戴氏家族的精神密钥 —— 从戴德、戴圣叔侄编纂《大戴礼记》《小戴礼记》奠定儒家礼仪根基,到明清《戴氏宗谱》中 “敦亲睦族” 的严苛条款,这个家族以礼为骨、以和为魂,在两千年岁月中维系着惊人的凝聚力。当现代社会面临 “家庭原子化” 的困境时,戴氏家训中 “孝悌和睦” 的古老智慧,恰如穿越时空的暖流,为我们指明家族存续的伦理航向。

戴氏家训:孝悌和睦,礼义传家 —— 谯国戴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戴氏家训:孝悌和睦,礼义传家 —— 谯国戴氏的伦理准则与家族凝聚力

一、礼学双璧与谯国戴氏的礼仪基因

(一)编订《礼记》:从典籍到家族实践

汉武帝 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 后,散落的礼经残篇亟待整理。戴德(世称 “大戴”)搜罗秦汉旧典,辑成 85 篇《大戴礼记》;其侄戴圣(世称 “小戴”)在此基础上精编为 49 篇《小戴礼记》,即后世通行的《礼记》。叔侄二人不仅是学术传承者,更是礼仪实践的示范者 —— 据《后汉书・儒林传》记载,戴德任信都王太傅时,“每归乡省亲,必率族人行晨省昏定之礼”;戴圣任九江太守,“治家如治郡,门内肃如公庭”。

这种 “以礼治家” 的传统深深镌刻在谯国戴氏的基因中。《戴氏宗谱・源流篇》记载,东汉末年战乱中,戴氏族人避居山中,“虽衣食匮乏,朔望拜祖、长幼揖让之礼未尝废”。北魏时期,戴氏族人戴谧为避战乱,率百余人迁徙,“以《礼记》所载‘九族和睦’为约,途中山寨相攻,戴氏独以礼让相安”。正是这种将典籍礼仪转化为日常实践的能力,使戴氏家族在动荡中始终保持向心力。

(二)“敦亲睦族” 的礼仪密码

戴氏家规中 “敦亲睦族” 的核心,并非简单的和睦相处,而是通过具体的礼仪规范构建差序和谐。《戴氏宗谱・礼仪篇》详细规定:“每日清晨,子弟须向父母问安;每月初一,族人聚于祠堂,长者讲礼,少者习仪;岁末祭祖,按辈分排列,不得越次。” 这些仪式看似繁琐,实则是在重复中强化家族认同。

北宋时期,戴氏族人戴述制定《家礼》,将礼仪细化到婚丧嫁娶的每个环节。如婚礼 “六礼” 中,特别加入 “族中长老为新人讲《礼记・昏义》” 的环节,使婚姻不仅是个人结合,更是家族伦理的延续。这种 “礼仪即教育” 的智慧,让家族成员在践行中理解 “孝悌” 的真谛 —— 正如戴述在《家礼序》中所言:“揖让之间,尊卑自明;跪拜之际,孝心自生。”

二、礼仪实践与家族凝聚力的生成逻辑

(一)孝悌为本:个体与家族的情感联结

戴氏家训将 “孝悌” 作为礼仪的起点。《戴氏宗谱・训诫篇》强调:“不孝于亲,虽知礼,犹无本之木;不友于弟,虽习仪,若无源之水。” 东汉戴良是著名的孝子,其母喜听驴鸣,他便常学驴叫以娱亲,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,在戴氏家族中被视为 “礼之真情”。戴良任侍御史时,因母丧弃官,“三年庐墓,族中子弟皆仿其行”,形成 “丧礼重情不重文” 的家风。

悌道在戴氏家族中表现为 “兄弟共财” 的传统。明代戴氏族人戴钦与其弟戴铖 “同居三十年,田宅不分,钱币共掌”,在《家乘》中留下 “弟有过,兄以礼责之;兄有失,弟以义谏之” 的记载。这种基于礼仪的兄弟情谊,使家族避免了财产纷争,如清代《亳州志》所载,谯国戴氏 “千余口同居,历百年无讼”,其秘诀正在于 “以悌道济礼法,以情感补规矩”。

(二)和睦为要:家族共同体的秩序维系

戴氏家训中的 “和睦” 绝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,而是通过礼仪建立 “和而不同” 的秩序。《戴氏宗谱・族约》规定:“族人有争,先诉族长,以礼调解;不服,则会族老于祠堂,引《礼记》为据,辨明是非。” 明代戴氏族人因分家产生纠纷,族长戴珊援引《礼记・内则》“异居而同财,有余则归之宗,不足则资之宗”,最终裁定 “田产归公,按需分配”,既维护了家族整体利益,又照顾了个体需求。

这种礼仪调解机制,使戴氏家族在漫长岁月中保持稳定。据《戴氏家谱》统计,从宋代至清末,谯国戴氏共出现 17 次大规模迁徙,每次迁徙都通过 “祠堂盟誓”“分祠祭祀” 等仪式,将分散的族人重新联结起来。乾隆年间,迁徙至江苏的戴氏族人返回谯国祭祖,虽已隔六代,仍能按礼仪排定辈分,这种 “礼不可废” 的信念,正是家族凝聚力的深层密码。

三、《戴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戴氏家训》

孝亲篇: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晨省昏定,冬温夏凊,不可使亲有寒馁忧。亲有过,柔声以谏;亲有疾,衣不解带。丧三年,言不乐,食不甘,此为人子之本。

友悌篇:兄弟者,手足也。年长必敬,年幼必护。财利可共,不可争;过失可规,不可怨。同居则相扶持,异居则常问候,勿以贫富改其情。

礼仪篇:冠婚丧祭,必依古礼。冠则教以成人之道,婚则明以夫妇之伦,丧则致其哀戚之情,祭则存其追远之心。礼不在华,在诚;仪不在繁,在敬。

睦族篇:族人相见,长幼有序。岁时宴会,论齿不论爵。贫者济之,病者问之,老者敬之,少者慈之。勿因小怨构大隙,勿以富势凌孤弱。

治学篇:家有塾,族有学,子弟七岁必入学,诵《礼》《论语》。虽耕读传家,亦需明礼义。学问之道,先德行而后文艺,不学者,不得入祠堂。

处世篇:与人交,以礼相待;与邻处,以德相感。见善则学,见恶则戒。言忠信,行笃敬,不欺弱小,不媚权贵,此戴氏处世之方。

治家篇:勤俭持家,量入为出。男子耕读,女子纺织,各尽其职。家无闲丁,门无杂客。内外有序,长幼有仪,虽箪瓢屡空,亦不失家风。

传承篇:吾族以礼义传家,非以富贵论优劣。《礼记》所载,当奉为圭臬;先祖所行,当视为楷模。子孙虽远,礼不可忘;世易时移,义不可变。

注解

孝亲篇:本条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与敬重,融合《礼记・内则》“冬温夏凊” 的传统与戴氏 “重情” 的家风。戴良 “学驴鸣娱亲” 体现 “亲有好,竭力从之”;戴德 “庐墓三年” 践行 “丧三年,言不乐”。现代视角下,这启示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保持对父母的情感联结,如定期问候、耐心陪伴,将 “孝” 从形式转化为日常关怀。

友悌篇:以 “手足” 喻兄弟关系,主张互助而非相争。戴钦兄弟 “同居共财” 体现 “财利可共”;戴珊调解族内纠纷时强调 “过失可规”。这对现代家庭的启示是,兄弟姐妹间应超越利益算计,如家族企业中 “互补协作” 而非 “内斗夺权”,以情感纽带维系血缘联结。

礼仪篇:规定冠婚丧祭四礼的核心精神,反对***。戴氏婚礼 “讲《昏义》” 环节,将仪式转化为伦理教育;丧礼 “重情不重文” 避免铺张浪费。现代社会可借鉴其 “礼在诚敬” 的理念,如简化婚礼流程但保留誓言环节,使仪式回归情感表达本质。

睦族篇:构建家族内部的互助秩序,“论齿不论爵” 打破等级隔阂。戴氏 “济贫问病” 的传统,在当代可转化为家族互助基金、亲情联络机制等,如定期家族聚会增强归属感,避免现代社会 “亲戚疏远” 的困境。

治学篇:将礼义教育纳入家族必修课程,“先德行而后文艺” 体现教育宗旨。戴德、戴圣 “以经学传家”,使家族形成 “耕读并重” 的传统。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,不应只重分数,更要培养孩子的道德礼仪,如通过家训学习理解责任与担当。

处世篇:主张以礼待人、以德处世,融合《论语》“言忠信,行笃敬” 的思想。戴氏族人 “不媚权贵” 的气节,在当代表现为职场中的诚信正直,如坚守商业道德、尊重他人人格,以品德赢得信任。

治家篇:强调勤俭有序的治家之道,“内外有序” 指家庭分工与伦理秩序。戴氏 “男子耕读,女子纺织” 的传统,在现代可转化为家庭成员各尽其责、相互配合,如夫妻共同分担家务,保持家庭和谐运转。

传承篇:强调礼义是家族的核心遗产,超越财富地位。戴氏家族历经迁徙而不散,正因 “礼不可忘” 的信念。这启示现代家族,应注重精神传承而非物质积累,如通过家族故事、伦理教育,让后代铭记核心价值观。

四、结语:礼仪之邦的家族范本

当我们翻开泛黄的《戴氏宗谱》,那些 “朔望拜祖”“晨省昏定” 的记载,并非过时的繁文缛节,而是一个家族用两千年实践证明的生存智慧。戴德、戴圣整理《礼记》,不仅是为了保存典籍,更是为家族立 “心”—— 让礼仪成为情感的载体,让规矩成为和睦的保障。从东汉戴良的 “驴鸣孝亲” 到明代戴钦的 “兄弟共财”,从战乱中的 “祠堂盟誓” 到迁徙后的 “分祠祭祀”,戴氏家族用一个个具体的礼仪实践,回答了 “如何让家族凝聚不散” 的永恒命题。

在 “原子化” 的现代社会,戴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它告诉我们:孝悌不是道德绑架,而是通过 “晨省昏定” 的仪式,培养对亲人的牵挂;和睦不是强行妥协,而是借助 “族老调解” 的机制,找到利益与情感的平衡点;礼仪不是刻板形式,而是在 “冠婚丧祭” 的庄重中,传递对生命与传承的敬畏。正如戴圣在《礼记・礼运》中所言:“礼者,义之实也。协诸义而协,则礼虽先王未之有,可以义起也。” 真正的礼仪,永远根植于人心深处的善意与联结渴望。

从谯国戴氏到万千现代家庭,从《礼记》竹简到家族微信群,变化的只是礼仪的形式,不变的是对 “孝悌和睦” 的追求。当我们为孩子举办成人礼,当家族群里互相问候,当春节团聚时行鞠躬礼,我们都在续写着戴氏家训的当代篇章 ——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那个让家人心贴得更近的 “绳”,永远是文明存续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