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8 月 13 日凌晨 3 时,晋北某煤矿井下传来沉闷的爆炸声。监控数据显示,1520 水平工作面突发透水事故,23 名矿工被困在 1200 米深的巷道中。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抵达现场时,井口已涌出浑浊的煤泥水,检测仪显示井下瓦斯浓度正持续攀升。这位 58 岁的 “矿山救援指挥家” 盯着地质剖面图,指尖在透水点位置重重一点:“用声波定位找生存空间,气囊支护开辟救援通道!”

肖文儒:矿山救援的生死线上总指挥
一、初心淬炼:从矿工子弟到救援尖兵
1967 年,肖文儒出生在山西大同的煤矿家属院。父亲是井下掘进工,每次下井前总摸他的头说:“井下黑,但心里得亮堂。”1985 年,18 岁的他目睹了一场矿难救援 ——7 名矿工被困 72 小时后获救,担架上的幸存者对救援队员说的 “谢谢”,让他填报了煤炭工业学校的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。
1989 年参加工作后,肖文儒的第一次救援就遭遇险情。某煤矿瓦斯突出事故中,他背着氧气呼吸器在浓烟中摸索,安全帽被坠落的岩块砸出凹痕。“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:多走一步,就多一分希望。” 最终,他和队友救出了 5 名被困者,而他的靴底已被高温熔穿。
为掌握救援技术,肖文儒把井下巷道图纸贴在宿舍墙上,每天对着图模拟救援路线;自费参加潜水培训,只为应对透水事故;向老矿工请教 “听声辨险” 的绝活 ——“顶板掉渣的声音像炒豆子,瓦斯突出前有丝丝声”。30 年间,他累计写下 23 本救援笔记,记录着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救援方案,其中 “老窑水突水应急处置流程” 被纳入全国矿山救援教材。
2003 年,某国有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,肖文儒连续 48 小时守在井口。当发现第三名幸存者时,他冒着二次爆炸风险,亲自下井指挥转运。升井后,他的防毒面罩滤毒罐已变成黑褐色。“肖工的防护服上总带着煤尘味,那是从生死线上带回来的味道。” 老搭档王勇说。
二、实战磨砺:700 次救援的 “黄金法则”
在肖文儒的救援生涯中,700 余次实战沉淀出 “三快三稳” 法则:判断要快、决策要快、行动要快;评估要稳、支护要稳、通讯要稳。2010 年某铁矿透水事故中,他仅凭井下传来的敲击声频率,就判断出被困矿工位于主巷道左侧 15 米处,最终精准定位。
2019 年的冲击地压事故救援堪称经典。当救援队被垮塌的巷道阻挡时,肖文儒提出 “分段支护法”:先用液压支架固定顶板,再用轻型钢拱架拼接通道。他趴在泥水里手绘支护示意图,指挥队员每推进 1 米就检测一次应力变化。72 小时后,11 名矿工沿着他们开辟的 “生命走廊” 安全升井。
“救援不是蛮干,得靠科技撑腰。” 肖文儒始终强调技术革新。2015 年,他主导研发的 “矿用救灾机器人” 首次投入实战 —— 在浓烟密布的巷道中,机器人搭载的热成像仪发现了 2 名被困者,其机械臂还能传递食物和通讯设备。这项成果后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最让他痛心的是 2005 年的一次失败救援。由于透水速度过快,最终有 3 名矿工没能救出。“那之后我才明白,救援不仅要跟时间赛跑,更要跟技术瓶颈赛跑。” 他带着团队走访 12 家科研院所,推动建立 “矿山救援技术联合实验室”。
三、科技破局:2025 透水事故的生死时速
2025 年的晋北矿难,考验着肖文儒的创新能力。传统的钻探定位需要 6 小时,而井下水位每小时上涨 0.5 米。他果断启用新配备的 “声波生命探测系统”—— 在地面布置 8 个传感器,向井下发射低频声波,通过反射波绘制三维生存空间图。
“这里有异常反射!”3 小时后,技术员大喊。屏幕上,1520 水平南侧出现一个直径约 8 米的不规则区域。肖文儒立即判断:“是废弃的避难硐室,矿工很可能在那!” 但通往硐室的巷道已被水和淤泥阻断,常规支护材料无法快速运输。
他盯上了团队新研发的 “速膨气囊支护系统”—— 这种高分子材料气囊折叠后仅 1 米长,充气后能在 3 分钟内形成直径 2 米的圆柱形支护体,抗压强度达 30 兆帕。“先打直径 150 毫米的先导孔,送气囊下去充气,再逐步扩巷!” 肖文儒在指挥帐篷里画出救援路线图,红笔标出 5 个气囊布设点。
实施中,首个气囊充气到 80% 时突然漏气。肖文儒分析是巷道壁的尖锐岩块划破了表层,当即要求 “外层包裹防刺帆布”。当第 3 个气囊撑起时,监测显示支护体稳定了。此时,距离事故发生已过去 43 小时,井下传来矿工敲击钻杆的回应声。
8 月 15 日清晨 6 时,当第一名矿工被抬出井口时,朝阳正照在肖文儒布满血丝的眼睛上。他的救援服上,既有泥浆溅痕,又有被气囊充气阀蹭出的油污 —— 这场救援,创造了深井水淹巷道 72 小时内全员获救的纪录。
四、薪火相传:打造 “不垮的救援梯队”
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心的训练基地,肖文儒设计的 “模拟救援舱” 能重现透水、火灾、瓦斯爆炸等 28 种险情。每次新队员培训,他都要求 “先体验窒息感”—— 在模拟缺氧环境中,感受矿工被困时的生理反应。
“肖总带徒弟有个规矩:必须跟着参与 10 次实战。”35 岁的救援队员李伟记得,自己第一次独立指挥时,肖文儒就站在身后,在关键节点递过一张纸条:“注意顶板淋水变化”。如今,李伟已成长为华东地区救援骨干,他的急救包外侧总贴着肖文儒写的 “冷静” 二字。
2020 年,肖文儒牵头成立 “矿山救援青年创新工作室”。年轻工程师研发的 “智能救援头盔” 集成了生命体征监测、北斗定位和红外热成像功能,已在全国 20 支救援队推广。“他常说,老经验要守,但新技术更要追。” 工作室成员张萌说,肖文儒逼着他们学习无人机测绘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,“现在我们能用 VR 模拟救援全过程”。
五、结语:巷道深处的生命灯塔
从大同煤矿的狭窄巷道到全国的救援现场,肖文儒的靴底磨穿了 47 双,氧气呼吸器面罩上的划痕记录着每一次生死考验。他说过:“矿山救援没有彩排,每一次都是实战,因为我们托举的是生命。”
2025 年的晋北救援结束后,获救矿工李建国给肖文儒送来一面锦旗,上面绣着 “井下有您,我们不怕”。这位老矿工不知道,救援期间肖文儒的心绞痛犯了,兜里揣着硝酸甘油坚持指挥。
如今,肖文儒仍保持着 “24 小时待命” 的习惯,手机里存着全国 300 座重点煤矿的地质资料。他正在推动建设 “国家矿山救援大数据平台”,让每个矿井的隐患数据、救援资源实现联网调度。“未来的救援,会更智能、更精准,但永远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。”
当矿山的升降机载着矿工下井时,他们或许不知道,地面上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护着巷道深处的光。而肖文儒,就是那束最坚定的光 —— 在黑暗中指引方向,在绝境中托起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