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建昭三年(公元前 36 年)冬,康居国郅支城(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)的夜空被火箭划破。41 岁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手持环首刀,立于土城之下,望着城楼上仓皇奔走的匈奴士兵,高声下令:“今日破城,敢有畏缩者斩!” 当黎明的曙光照亮战场,郅支单于的首级已悬挂在汉军的长矛上 —— 这场跨越三千里的奔袭战,不仅终结了匈奴在西域的霸权,更留下了那句震古烁今的誓言: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

陈汤: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的西域守护者
一、寒微崛起:从落魄书生到西域锐士
陈汤的早年充满困顿。他生于山阳郡瑕丘(今山东兖州),家徒四壁却嗜书如命,常借月光研读《孙子兵法》。成年后赴长安求官,因无钱打点而流落街头,靠为人书写文书糊口。直到富平侯张勃发现其才华,举荐为郎官,却因父丧未归奔丧被弹劾下狱。这段跌宕经历,让他深刻理解:“弱国无外交,弱士无尊严。”
出狱后,陈汤主动请缨前往西域。彼时的西域,汉匈争夺已持续百年:张骞通西域后,汉朝设西域都护府,但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、侵乌孙,在康居建立王庭,俨然西域霸主。抵达西域都护府的第一年,陈汤走遍三十六国,绘制出详细的舆图,在笔记中写道:“西域之患,在匈奴之悍,更在诸国之疑。” 他建议 “以夷制夷”,联合乌孙、大宛等国制衡匈奴,却因资历尚浅未被采纳。
在西域都护府的五年,陈汤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。他能辨识匈奴战马的蹄印密度判断兵力,通过炊烟颜色推测敌军动向。一次护送商队途中,遭遇匈奴游骑袭击,他令随从将骆驼围成圆阵,利用弩箭交替射击,以伤亡 3 人的代价击退百余名骑兵。都护甘延寿赞其:“陈汤之智,不亚于淮阴侯(韩信)。”
二、矫诏伐罪:三千里奔袭的战略豪赌
汉建昭三年,郅支单于杀死汉朝使者谷吉,气焰嚣张到 “遣使谓汉:‘我婿汉氏,奈何绝我?’” 时任西域都护甘延寿主张先奏请朝廷再定夺,陈汤却深夜叩响主帅帐门:“匈奴人恃远无备,若迁延待诏,必错失良机!” 见甘延寿犹豫,陈汤竟假传圣旨,调集西域诸国兵及屯田吏士共四万余人,兵分六路向郅支城进发。
这场豪赌的风险显而易见:矫诏是灭族之罪,孤军深入可能全军覆没。陈汤的军事部署却暗藏深意:
闪电奔袭:他令大军放弃辎重,每人携带三十日干粮,沿天山北麓疾行,每日推进百里,让郅支单于来不及集结兵力。
外交孤立:派使者游说康居贵族:“汉兵只为郅支,与康居无涉。” 瓦解匈奴与当地势力的联盟。
心理震慑:在郅支城外耀兵三日,令士兵高唱汉地歌谣,瓦解守军斗志。
当汉军抵达郅支城下时,郅支单于仍在饮酒作乐。陈汤却注意到城楼上的异常:“单于亲兵披甲而立,却频频回望,必是心虚。” 他抓住敌军犹豫之际,下令攻城:先用土囊填平护城河,再以冲车撞击城门,弓箭手压制城头。激战中,郅支单于的阙氏(夫人)被箭射死,单于本人亦被汉军士兵杜勋斩杀。
三、战术解析:斩首行动与外交威慑的双重奏
陈汤的军事思想,融合了雷霆手段与柔性智慧。攻破郅支城后,他没有屠戮全城,而是将匈奴贵族的家眷交由康居王处置,向诸国展示:“汉兵诛首恶,不伤无辜。” 这种 “斩首行动 + 安抚余众” 的策略,迅速稳定了西域局势。
在给汉元帝的奏疏中,陈汤系统阐述其战略逻辑:“匈奴,猛兽也,不击其首则必噬人。” 他分析汉匈百年战争的教训:卫青、霍去病虽重创匈奴,却未能根除其威胁,因 “逐其众而未诛其王”。此次远征,正是要 “以战止战,以杀止杀”。奏疏末尾,那句 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并非单纯的铁血宣言,而是建立在对匈奴心理的精准把握 —— 打垮其精神支柱,比击溃其军队更有效。
战后处置更显政治智慧。陈汤将郅支单于的首级传至长安,悬挂于藁街(外国使节驻地)十日,同时遣使告谕西域诸国:“单于之首在此,敢有二心者视此!” 这种威慑与恩抚并行的策略,使西域诸国 “遣子入质者三十余国”,汉朝的西域霸权由此巩固。
四、历史回响:汉匈战争中的转折之役
陈汤的远征,是汉匈百年战争的收官之战。自汉高祖白登之围(公元前 200 年)始,汉朝对匈奴经历了 “和亲避战 — 军事反击 — 战略相持 — 远程奔袭” 四个阶段。陈汤的创新在于:
作战空间的突破:首次将战场延伸至中亚腹地,打破 “匈奴不可远击” 的固有认知。
联盟体系的成熟:联合西域诸国形成 “反匈统一战线”,变汉朝独战为众国共战。
情报体系的升级:通过商队、使者建立情报网,提前掌握郅支单于的部署。
这场战役的影响延续千年。此后西域纳入汉朝版图,丝绸之路迎来黄金时代;而 “虽远必诛” 的精神,成为中国国防思想的重要内核。唐代李靖破突厥、明代郑和下西洋,都能看到陈汤战略思想的影子 ——“以威服远,以信安邦”。
五、古今镜鉴:铁血誓言中的国防智慧
站在现代国防的视角回望,陈汤的西域经略仍具启示意义:
主动防御的必要性:面对郅支单于的挑衅,陈汤放弃被动防御,以远程奔袭消除隐患,印证了 “最好的防御是进攻” 的军事原则。现代国防中的 “非接触作战”“前置部署”,与之精神相通。
联盟战略的价值:争取西域诸国支持,减少了汉军伤亡,加速了战争进程。如今的国际安全合作,本质上仍是 “以联盟破孤势” 的延续。
法理与实力的平衡:陈汤虽矫诏,但战后以 “诛逆保境” 的事实获得朝廷认可,说明国防行动需兼顾合法性与实效性。现代国际法框架下的 “自卫权” 行使,亦需此平衡。
东汉史学家班固在《汉书》中评价陈汤:“沉勇有大虑,多策谋,喜奇功。” 这位充满争议的将领,用一场冒险的远征,为汉朝赢得了百年和平。当郅支城的硝烟散尽,留在历史长河中的,不仅是那句铿锵誓言,更是一个民族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。
如今,在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,郅支城遗址的土层中仍能找到汉军的箭镞。这些锈迹斑斑的遗物,无声诉说着:中华民族从不主动惹事,但绝不怕事 —— 这,正是陈汤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