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闭氏家训:耕读传家,勤俭为本 —— 广西闭氏的稻作智慧与现代乡村振兴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32分类:家风家训

在桂北龙脊山脉的梯田云海间,世代居住的壮族闭氏家族,保存着一部手写于清代道光年间的《闭氏家训》。首页泛黄的宣纸上,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 的墨迹虽已斑驳,却仍在每年春耕仪式上被族老郑重诵读。这部融合了壮族稻作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家训,以 “耕读传家、勤俭为本” 为核心,记载着闭氏族人在喀斯特山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。当乡村振兴战略在八桂大地铺展,这些镌刻在梯田石埂上的古老训言,正以 “生态农耕”“互助合作社” 等现代形态,重新成为激活乡土活力的文化密码。

闭氏家训:耕读传家,勤俭为本 —— 广西闭氏的稻作智慧与现代乡村振兴

闭氏家训:耕读传家,勤俭为本 —— 广西闭氏的稻作智慧与现代乡村振兴

一、稻作文明的基因密码:家训中的生存哲学

闭氏家族的迁徙史,本身就是一部壮族农耕文明的适应史。明洪武年间,闭氏先祖从邕江流域辗转迁至龙脊山区,面对 “地无三尺平,水无三寸深” 的喀斯特地貌,创造性地开垦出 “层层叠叠直上天” 的梯田系统。《闭氏家训》开篇即强调 “田者,立家之根;水者,养命之源”,将土地与水资源的珍视上升到家族存续的高度。

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” 的训言,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一套精密的稻作伦理。家训规定 “插秧不违农时,收割不留遗穗”,这与壮族 “布谷催耕” 的农谚形成呼应;“圳水共享,勿私截堵” 的条款,则维系着梯田灌溉系统的公平使用 —— 龙脊山区的每块梯田都设有 “分水石”,闭氏族人依据家训 “上田让下田,远田让近田” 的原则,在雨季分洪、旱季节水时从未发生过械斗,这种水资源管理智慧被当代水利专家称为 “活态的生态契约”。

“薄己厚人” 的宗族理念,在农耕协作中体现为独特的 “换工制度”。家训记载 “一家有婚丧,全族共相助;一丘遇天灾,邻里同补救”,每年春耕时节,闭氏村落会以 “击鼓为号” 的方式组织集体插秧,青壮年帮孤寡老人耕种,秋收后受益者以米酒、糯米回馈,这种 “劳力互助、资源循环” 的模式,既避免了小农经济的孤立性,又维系了社区纽带。民国《龙胜县志》曾记载:“闭氏族人虽贫,然邻里守望相助,终岁无饿殍。”

二、从石缝生金到绿水青山: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

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,闭氏家训的当代价值愈发凸显。2018 年,闭氏族人闭启泉带头成立 “梯田合作社”,将家训 “耕读传家” 解读为 “生态种植 + 文化传承” 的发展路径,带领村民放弃化肥农药,恢复 “稻鱼鸭共生” 的传统耕作方式 —— 水稻为鱼鸭提供食物,鱼鸭粪便为稻田施肥,这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 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,使稻谷单价从每斤 3 元提升至 20 元,带动全村年增收超百万元。

“勤俭为本” 的训言在垃圾分类实践中焕发新生。闭氏古村曾因游客激增导致垃圾围城,族老们依据家训 “物尽其用,勿弃五谷” 的精神,创新出 “农废三用” 模式:稻壳制成枕头,秸秆编织手工艺品,厨余转化为有机肥。村民闭美娟说:“老祖宗教导‘柴灰也是宝’,现在我们把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做成梯田模型摆件,一年能卖几万元呢。” 这种将环保理念与经济收益结合的做法,使闭氏古村获评 “广西生态示范村”。

“薄己厚人” 的伦理观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范式。闭氏村委会将家训 “族有争讼,先由族老调解” 的传统,转化为 “乡贤理事会 + 法律顾问” 的矛盾化解机制。2022 年,在修建旅游步道征地过程中,理事会依据 “让利于民,兼顾公利” 的家训原则,既保障了村民土地收益,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。这种 “德法兼治” 的模式,使闭氏所在的平安村连续五年实现 “零信访”。

三、《闭氏家训》全文及注解

《闭氏家训》(清道光年间抄本)

田者立家之根,水者养命之源。春播勿迟,秋收勿懒,此为立命之本。

(注解:土地是家庭生存的根基,水源是生命延续的保障。春天播种不能拖延,秋天收割不可偷懒,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)

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。厨中无弃米,筐里无余布。

(注解:每顿饭都要想到粮食来之不易,每件衣物都要记得物资生产艰难。厨房不丢弃一粒米,布筐不浪费一寸布。)

圳水为公有,分时定序,上田让下田,远田让近田,违者族规处置。

(注解:灌溉的渠水是全村共有财产,按时间顺序分配,高处的田地要让低处的先灌,远处的田地要让近处的先用,违反者按宗族规矩处理。)

薄己厚人,邻里相帮。春耕共力,秋收共庆,患难相恤,喜庆相贺。

(注解:对自己节俭,对他人宽厚,邻里之间互相帮助。春天一起耕种,秋天共同庆祝,遇到困难互相救济,有了喜事共同庆贺。)

耕读不可偏废。晨耕暮读,男儿知稼穑之苦,方能明诗书之理;女儿习纺绩之巧,亦当晓持家之道。

(注解:耕种和读书不能偏废。早晨耕种傍晚读书,男孩知道种田的辛苦,才能明白诗书的道理;女孩学习纺织的技巧,也应当懂得持家的方法。)

山林不可滥伐,溪河不可滥渔。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,方能传之子孙。

(注解:山林不能过度砍伐,河流不能过度捕鱼。获取物资有节制,使用资源有分寸,才能传给子孙后代。)

四、结语:梯田上的文明对话

站在龙脊梯田的观景台远眺,青灰色的稻浪在云雾中起伏,闭氏族人正在水田里插下新秧,他们的动作与百年前家训插图中的姿态几乎无二。这种 “变与不变” 的辩证,恰是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—— 变的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,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社区的责任。

闭氏家训的当代启示在于: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 “复古” 或 “革新”,而是像梯田的层级一样,让传统智慧成为现代实践的 “阶梯”。当 “一粥一饭” 的珍惜转化为绿色农业的标准,当 “薄己厚人” 的伦理升级为社区治理的规则,当 “耕读传家” 的理念拓展为乡村文旅的 IP,古老的家训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字,而成为流淌在乡土血管中的文化基因。

在这个意义上,闭氏家族的稻作智慧告诉我们:真正的乡村振兴,是让每个村庄都能在自己的文化根脉上生长出现代化的枝芽。正如那部泛黄的家训,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中,正焕发出比宣纸更坚韧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