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人物传记>正文

何泽慧:被低估的中国居里夫人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32分类:人物传记

1947 年,英国《自然》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《铀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》的论文,署名栏里 “何泽慧” 三个字格外醒目。这位 29 岁的中国女性物理学家,与丈夫钱三强共同发现的这一现象,颠覆了科学界对铀核裂变的认知。当时谁也不会想到,这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实验室里用云室捕捉粒子轨迹的科学家,将在七年后带着整套实验设备回到祖国,在中关村的土坯房里建起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。从海德堡的精密仪器到北京的简易棚屋,何泽慧用一生证明:她不仅是 “钱三强的妻子”,更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,一位被历史低估的 “中国居里夫人”。

何泽慧:被低估的中国居里夫人

何泽慧:被低估的 “中国居里夫人”

一、学术起点:不做温室花的 “物理世家女”

1914 年,何泽慧出生在苏州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。祖父何芷舠是晚清重臣,父亲何澄是留学日本的实业家,家中姐妹六人皆受过高等教育。在这个重视西学的家庭里,何泽慧自幼接触显微镜与理化仪器,12 岁时就用父亲的旧相机改装成简易光谱仪。1932 年,她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是班上唯一的女生。同学回忆:“何泽慧总坐在第一排,提问时连周培源先生都要认真思索。”

1936 年,何泽慧赴德国留学,成为海德堡大学物理研究所首位女研究员。导师波特是诺贝尔奖得主,起初对这位东方女性颇为冷淡,直到她独立完成 “用云雾室研究正负电子碰撞” 实验,精准测得碰撞截面数据,才对她刮目相看:“你比很多男学生更有物理直觉。”1943 年,她发表的《一种新的测量电子射程的方法》论文,被纳入德国核物理研究标准手册。

在德国期间,何泽慧拒绝了柏林工业大学的留校邀请,理由是 “我的实验室应该在中国”。1946 年,她在巴黎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重逢,两位物理学家因对核裂变的共同兴趣走到一起。婚礼上,她笑着对钱三强说:“我们的合作,从实验室开始,到终身为止,但各有各的课题。” 这种 “协作而独立” 的关系,成为他们科研生涯的注脚。

二、科研突破:铀核裂变中的 “她力量”

1946 年的巴黎实验室,何泽慧与钱三强的合作堪称科学史上的佳话,但她的贡献绝非 “助手” 所能概括。在发现铀核三分裂的过程中,是她首先注意到云室图像中第三条异常径迹:“这不像杂质干扰,更像一次完整的裂变。” 为验证猜想,她连续 48 小时值守实验室,调整磁场强度,记录下 200 多组对比数据,最终证明这是铀核裂变的新方式。

当时的科学界普遍认为铀核裂变只有二分裂模式,何泽慧的发现遭遇质疑。她带着实验数据参加国际核物理会议,面对剑桥大学教授的诘问,从容展示不同能量下的裂变图像:“先生,数据不会说谎。” 她提出的 “三分裂概率与激发能的关系模型”,后来被写入大学教材,成为核物理研究的基础理论。

1947 年,何泽慧独立发表《铀核四分裂现象》论文,首次观测到铀核裂变时形成四个碎片的罕见现象。这一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裂变理论,也让她成为国际核物理界公认的 “中国女性科学家代表”。美国芝加哥大学曾以年薪 5000 美元邀请她加入曼哈顿计划后续研究,她回信婉拒:“我是中国人,我的研究应该为祖国服务。”

三、归国建基:从土坯房里建起核物理实验室

1950 年,何泽慧与钱三强带着装满仪器图纸的 30 个木箱回到祖国。当她看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条件时,这位见过海德堡精密设备的科学家没有退缩。在中关村的几间土坯房里,她牵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小组,成员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

她的 “建室三策” 至今仍被传为佳话:

变废为宝:将美军遗留的炮弹壳改造成真空容器,用医院废弃的 X 光管制作探测器,甚至指导木工打造实验台架。

亲手示范:在临时搭建的暗房里,她手把手教学生冲洗云室照片,用红铅笔标注粒子轨迹,笔记本上的批注比学生的实验记录还详细。

开放共享:提出 “实验室不分你我”,允许其他研究组使用设备,条件是共同完善实验方法。这种开放理念,让简陋的实验室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成果。

1955 年,何泽慧主导建成中国第一个核乳胶实验室。她创新 “双曝光技术”,让核乳胶片同时记录粒子轨迹与时间标记,这项技术使我国的核裂变研究效率提升 3 倍。当苏联专家看到用国产材料制作的核乳胶片时,惊叹:“这比我们的产品精度还高!”

在她的推动下,1958 年中国第一台高压倍加器建成。调试期间,她带着怀孕的身体守在机器旁,连续 72 小时记录数据,直到设备稳定运行才肯离开。同事劝她休息,她却说:“机器就像孩子,刚出生时更要多照看。”

四、打破偏见:女性科学家的 “破壁者”

在男性主导的核物理领域,何泽慧始终以实力打破偏见。1950 年代的研究所里,有人私下议论:“女人搞核物理,不过是凑数。” 她听到后不卑不亢:“物理规律不认性别,只认数据。” 一次实验中,男同事计算的裂变截面数据反复出错,她指出是忽略了 γ 射线的能量修正,重新计算后果然吻合,从此没人再敢轻视这位 “何先生”。

她格外关注女性科研人才的培养。1962 年,她在研究所设立 “女性科研基金”,用自己的奖金资助女学生深造。首批受助者中,王承书后来成为铀浓缩技术先驱,李敏华成为我国首位力学领域女院士。何泽慧常对她们说:“不要总想着‘作为女性如何如何’,要想‘作为科学家该做什么’。”

生活中的何泽慧保持着朴素本色。她穿打补丁的布鞋,用搪瓷缸子喝水,却把国家奖励的奖金全部捐给实验室。1970 年代,她出差时坚持坐硬座,理由是 “省下的钱能多买几盒核乳胶片”。这种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科研的执着,让她成为学生眼中 “纯粹的科学家”。

五、历史回响:被重新发现的科学光芒

晚年的何泽慧仍保持着对科研的敏锐。1990 年,86 岁的她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对铀核三分裂的解释存在偏差,当即写下《再论三分裂的机制》,用新的实验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。2000 年,96 岁的她还出席国际核物理会议,用流利的德语与外国学者讨论最新进展。

2011 年,何泽慧逝世后,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,发现了一个尘封的木箱,里面是 1946 年巴黎实验室的云室照片,每张背面都有她的手写标注,其中一张写着:“此轨迹证明三分裂存在,1946 年 7 月 24 日,泽慧记。” 这些照片如今陈列在中国科技馆,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女性科学家的独立贡献。

长期以来,何泽慧的名字常被附着在钱三强之后,甚至有媒体称她 “钱三强的助手”。但历史终将还原真相:她是首位在《自然》发表核物理论文的中国女性,是中国核物理实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,更是打破 “女性只能依附男性” 叙事的先驱。正如她的学生所说:“何先生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如何做实验,更是如何作为独立的人站在科学的舞台上。”

从苏州的世家少女到海德堡的物理新星,从巴黎实验室的合作者到中关村的建室者,何泽慧的一生,是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的缩影。她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打破性别偏见,用坚定的选择诠释家国情怀,更用独立的学术人格证明:在科学的殿堂里,女性从来不是配角,而是与男性并肩的开拓者。当今天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走进实验室时,她们脚下的路,正是何泽慧那代人用智慧与坚韧铺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