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岑氏家训:忠孝两全,诗书继世 —— 南阳岑氏的边塞精神与文化传承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30分类:家风家训

在唐代边塞诗的雄浑交响中,南阳岑氏子弟岑参以 “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” 的豪情,在西域大漠刻下家族的精神印记。这位两度出塞的诗人,其 “万里奉王事,一身无所求” 的忠勇与 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 的才情,恰是岑氏家族 “忠孝两全,诗书继世” 家训的生动注脚。收录于《南阳岑氏宗谱》的《岑氏家范》,以 “崇文尚武” 为核心训诫,记载着从东汉岑彭将军到唐代岑文本宰相的家族传承密码。当现代社会呼唤精神根基与担当意识,这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家训箴言,正以 “家国情怀”“文武兼修” 的当代形态,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清泉。

岑氏家训:忠孝两全,诗书继世 —— 南阳岑氏的边塞精神与文化传承

岑氏家训:忠孝两全,诗书继世 —— 南阳岑氏的边塞精神与文化传承

一、边塞基因:从金戈铁马到翰墨书香

南阳岑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融合军功与文治的双重叙事。东汉初年,岑彭追随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,官至征南大将军,其 “持军整齐,秋毫无犯” 的军纪,成为《岑氏家范》“忠事君国,仁待百姓” 的最早渊源。至唐代,岑氏家族达到鼎盛,岑文本以 “性沉敏,有姿仪,博考经史” 入仕,官至中书令,其 “躬行节俭,门无杂宾” 的品行被写入《旧唐书》,与堂弟岑长倩、侄子岑羲并称 “三相”,形成 “一门三宰相” 的政治传奇。

岑参的边塞诗,正是这种家族精神的诗意表达。开元年间,他放弃科举坦途,远赴安西都护府,在《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》中写下 “万里奉王事,一身无所求。也知塞垣苦,岂为妻子谋”,将家训 “忠君报国” 的理念融入大漠孤烟。其诗中既有 “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” 的军旅艰辛,也有 “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” 的文化交融,展现出 “武能安边、文可化俗” 的家族特质。《岑氏家范》记载:“吾族子弟,当习骑射以强筋骨,诵诗书以明事理,二者不可偏废。” 这种文武兼修的要求,使岑氏在唐代既有镇守边疆的武将,又有执掌文衡的学士。
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南阳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作为汉文化发源地之一,南阳自古兼具 “楚风汉韵” 的灵动与 “中原厚土” 的沉雄。岑氏先祖在此汲取养分,将楚人的浪漫才情与中原的务实精神熔铸家训:“居则习礼义,出则卫社稷”,这种双重基因使他们既能在朝堂上 “论经邦之策”,又可在边疆 “展安边之略”。

二、家范训诫:忠孝两全的品格塑造

《岑氏家范》二十条训诫中,“忠孝两全” 是核心要义。其开篇即言:“忠者,勿欺君父;孝者,必敬祖先。二者相成,方为完人。” 这种理念在唐代岑文本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:他侍奉老母 “朝夕不离侧”,即便官至宰相仍 “亲为母调药膳”;面对唐太宗的赏赐,却以 “臣本孤生,仰蒙殊遇,已为过甚,不敢再多” 推辞,践行了 “忠不侍二主,孝不忘本源” 的家训。

“崇文尚武” 的训诫在实践中呈现动态平衡。家训规定 “男子七岁诵《论语》,十岁学骑射”,要求子弟 “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”。唐代宗时期,岑参之子岑佐公既中进士,又在安史之乱中 “率乡勇保南阳,坚守三月不下”,被时人称为 “小岑参”。《家范》特别强调 “文不尚虚浮,武不恃暴虐”,批评 “空谈误国、好勇斗狠” 两种倾向,这种辩证思维使其避免了单纯尚武的粗鄙或仅务文的孱弱。

家训对 “诗书继世” 的重视,体现在教育实践中。《家范》规定 “族中设义塾,贫寒子弟皆可入学”,要求 “每月朔望,子弟须聚祠堂,诵读祖训,讲解经义”。据《南阳府志》记载,唐代岑氏义塾培养出三十余名进士,形成 “岑氏文章” 的文学流派。这种教育传统延续至近代,南阳岑氏后裔中既有投身革命的军事家,也有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,印证了 “诗书传家久,忠孝继世长” 的生命力。

三、当代回响: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化

在当代社会,岑氏家训正以新的形式焕发活力。南阳岑氏宗亲会将 “崇文尚武” 转化为 “国防教育 + 传统文化” 的实践模式,每年组织青少年参加 “重走岑参边塞路” 研学活动,在新疆库车(古龟兹)等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2021 年,岑氏后裔岑建勋将军在边防部队提出 “戍边不忘读书,练兵亦修文德” 的理念,将家训精神融入强军实践,其所在部队被评为 “学习型军营”。

“忠孝两全” 的理念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内涵。岑氏族人岑毓英是南阳某中学的历史教师,她将家族故事改编成校本课程,既讲授岑参诗歌中的家国情怀,也引导学生理解 “忠” 在当代是 “爱岗敬业”,“孝” 不仅是赡养父母,更要 “传承家风,光耀门楣”。这种转化使传统伦理摆脱封建色彩,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。

文化传承方面,岑氏族人成立 “岑参诗社”,组织 “边塞诗歌节”,将古典诗词与现代艺术结合。2023 年,他们创作的音乐剧《岑参出塞》在多地巡演,剧中 “既要马背上的功名,也要笔尖下的乾坤” 的唱词,生动诠释了 “崇文尚武” 的当代意义。这种创新传播使沉寂的家训走出族谱,成为可感知、可践行的文化符号。

四、《岑氏家范》(节选)及注解

《岑氏家范》(据明万历年间《南阳岑氏宗谱》整理)

忠事君国,孝事亲长。临难勿苟免,见利勿苟得。

(注解:忠诚地侍奉国家君主,孝顺地对待父母长辈。面对危难不应苟且逃避,遇到利益不应随便获取。)

吾族子弟,须文武兼修。晨习弓马,暮诵诗书,不可偏废。

(注解:我们家族的子弟,必须文武两方面都修习。早晨练习射箭骑马,傍晚诵读诗书经典,不能有所偏废。)

交友须择贤,处世贵真诚。毋谈人短,毋矜己长。

(注解:交朋友要选择贤德之人,为人处世贵在真诚。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,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。)

族中子弟,无论贫富,皆入义塾。诗书继世,莫坠家声。

(注解:家族中的子弟,无论家境贫富,都要进入义塾学习。以诗书传承世代,不要败坏家族名声。)

居官者廉以自守,为民者勤以治生。各安其分,天下太平。

(注解:做官的人要以清廉自我约束,当百姓的人要靠勤劳谋生。各自安守本分,天下就能太平。)

凡我岑氏,当记边塞祖风:志在四方,心忧天下。

(注解:凡是我们岑氏族人,应当铭记边塞先祖的风范:志向远大遍及四方,心怀天下忧虑民生。)

五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

站在南阳岑氏祠堂的匾额下,“忠孝两全” 四个大字历经风雨仍苍劲有力。从岑彭的金戈铁马到岑参的翰墨边塞,从唐代三相的朝堂风采到当代族人的默默奉献,岑氏家训如同一条隐形的精神纽带,将不同时代的族人连接在一起。

这种传承告诉我们: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当 “马上取功名” 转化为强军报国的担当,当 “诗书继世” 拓展为文化自信的坚守,当 “忠孝两全” 升华为家国同构的情怀,古老的家训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
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,岑氏家族的 “崇文尚武” 精神提醒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是让先贤的智慧成为当代的养分。正如岑参在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中所咏 “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”,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精神足迹,终将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 “边塞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