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餐行业洋品牌长期主导的格局下,一家源自江西的餐饮企业正以"中国汉堡"为支点,撬动着市场的变革。截至2024年12月,塔斯汀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开设8000多家门店,服务超1.7亿消费者。这个从县城走出的品牌,通过"国潮+公益"的双轮驱动,不仅重塑了汉堡品类的价值内涵,更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。

塔斯汀团队:新中式汉堡的文化突围
一、文化破局:从手擀堡胚到中国味道的重构
2018年,塔斯汀做出了改变行业的关键决策——用手擀现烤的中式面饼替代西式面包。这种源自北方传统面食工艺的创新,让汉堡从"舶来品"变身"中国味"。在湖南长沙的一家门店里,厨师将发酵好的面团擀成薄饼,撒上芝麻后送入烤箱,高温烘烤下麦香四溢,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制作过程,成为消费者眼中"有温度的中国汉堡"的象征。
这种创新并非偶然。塔斯汀团队敏锐捕捉到Z世代对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,将北京烤鸭、麻婆豆腐等经典菜系融入汉堡馅料,推出32款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汉堡。2024年与《国家宝藏》的联名活动中,敦煌飞天主题汉堡将壁画元素与食材创意结合,上市首周销量突破百万份,印证了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市场潜力。
《2024中式汉堡品类发展报告》显示,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75%,49%的用户将文化内涵作为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。塔斯汀通过门店设计的中国红、醒狮IP"塔狮"以及龙凤纹包装等视觉符号,构建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,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,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。
二、公益赋能:从商业价值到社会价值的升维
2024年春节期间,塔斯汀与新华网合作的"小围裙"计划第五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在江西庐山的一个乡村小学里,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汤圆酥,体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。这种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模式,让3亿人次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见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这并非塔斯汀首次涉足公益领域。自2022年起,"乡见"系列公益活动已在湖北、福建等地捐建爱心图书室、修缮篮球场,并为乡村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。在广西百色的非遗工坊里,塔斯汀联合当地绣娘开发出融合品牌元素的文创产品,既保护了传统技艺,又为村民创造了收入来源。
这种"公益反哺商业"的逻辑在数据中得到验证:参与"小围裙"计划的门店周边3公里内,年轻家庭客群占比提升23%,品牌好感度提高18个百分点。更重要的是,公益行动强化了品牌的文化基因,使塔斯汀从单纯的餐饮品牌升华为文化传播者。
三、模式创新:从产品竞争到生态构建的跨越
面对西式快餐品牌的价格围剿,塔斯汀开创了"农村包围城市"的差异化路径。在湖南邵阳的乡镇门店,一份香辣鸡腿堡套餐仅需19.8元,比同品类洋品牌低40%,这种性价比策略使其在下沉市场快速铺开。更关键的是,塔斯汀通过集中采购和标准化生产,将供应链成本压缩至行业领先水平,即使在县城也能保证产品品质。
在公益领域,塔斯汀探索出"商业资源+文化IP+教育场景"的创新模式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的"堡贝成长计划"中,学生们通过制作汉堡学习食品安全知识,这种"做中学"的方式被教育部纳入劳动教育典型案例。而"骑士能量站"为外卖骑手提供免费休息区和充电服务,既提升了品牌社会形象,又通过场景化营销增强了用户粘性。
这种生态化运营使塔斯汀在竞争中建立起多维壁垒。2024年,其复购率达74%,用户推荐度44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塔斯汀正在构建"餐饮+文旅"的新场景,与黄鹤楼、潍坊风筝节等IP的合作,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。
四、挑战与未来:在扩张中坚守文化初心
随着门店突破8000家,塔斯汀面临着快速扩张与品质管控的平衡难题。2024年曝光的生肉问题和食材超期事件,暴露出部分加盟商管理的漏洞。为此,塔斯汀推出"超级加盟商"制度,要求新加盟商必须具备连锁品牌运营经验,并加强对供应链的数字化监管,确保从原料采购到门店出品的全流程可追溯。
在未来战略中,塔斯汀将继续深化"国潮+公益"模式。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100个"非遗创新工坊",并将"小围裙"计划扩展至500个乡村学校,让更多孩子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同时,针对一线城市消费者对品质的更高需求,塔斯汀正在研发高端产品线,探索"文化体验+精致餐饮"的新模式。
从江西县城的一家小店到全国连锁品牌,塔斯汀的崛起不仅是商业的成功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。其"国潮+公益"模式证明,当企业将文化传承融入商业基因,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,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。在消费升级与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中,塔斯汀的实践为民族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——真正的文化突围,永远始于对本土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