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人物传记>正文

王承书:三次隐身的铀浓缩技术先驱

时间:2025-07-10作者:星晨阅读:29分类:人物传记

1964 年 10 月 16 日,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起时,河北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,54 岁的王承书正对着铀 - 235 浓度检测仪出神。当指针稳定在 90% 以上的刻度,她缓缓摘下眼镜,用手帕擦去镜片上的雾气 —— 这组数据,意味着中国终于拥有了自主提纯的原子弹核心燃料。而此刻,全世界都不知道,这位曾在国际期刊发表 20 多篇论文的女科学家,正是这项技术的幕后主导者。从 1956 年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回国,到 1961 年隐姓埋名投身铀浓缩研究,再到晚年拒绝公开身份,王承书用三次 “隐身”,在新中国核工业的蓝图上,写下了一个女性科学家的赤诚。

王承书:三次隐身的铀浓缩技术先驱

王承书:三次 “隐身” 的铀浓缩技术先驱

一、第一次隐身:从密歇根到北京的归心

1912 年,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是留洋博士,常对她说:“学问不分男女,报国不分先后。”1934 年,她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,后赴美深造,成为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首位女博士。1954 年,她与丈夫张文裕共同提出 “王 - 张模型”,在国际核物理界崭露头角,美国大学以年薪 1.2 万美元、终身教授职位挽留她,实验室里最先进的质谱仪永远为她预留着位置。

1955 年,一封来自祖国的书信改变了一切。信中提到,新中国正在筹建原子能研究所,急需核物理人才。王承书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,在日记里写道:“美国的仪器再先进,也是为别国服务;祖国的实验室再简陋,却是我们自己的。” 她的决定遭到同事反对:“你正处于事业巅峰,回去等于前功尽弃!” 但她只用一句话回应:“我是中国人,祖国需要我。”

1956 年,王承书夫妇变卖了美国的房产和汽车,带着装满书籍的行李箱登上邮轮。途经日本时,有记者追问她回国的原因,她平静地说:“科学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” 抵达北京时,她特意穿了一身旗袍,在车站看到 “欢迎归国科学家” 的横幅,突然红了眼眶。当时的原子能研究所条件简陋,实验室是废弃的仓库,她却笑着对助手说:“当年居里夫人在棚屋里发现镭,我们的条件已经很好了。”

二、第二次隐身:从论文到工厂的攻坚

1961 年的一个雪夜,二机部部长刘杰找到王承书:“国家要搞原子弹,铀浓缩技术是瓶颈,这项任务交给你,需要隐姓埋名,不能发表论文,不能参加国际会议。” 此时的王承书,正带领团队研究等离子体物理,已在国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,是业内知名的女专家。

她没有丝毫犹豫,只提了三个条件:“第一,不列入任何公开名单;第二,不接受采访;第三,研究成果归团队所有。” 第二天,她就搬到了河北的铀浓缩工厂,化名 “王承”,连丈夫张文裕都只知道她 “去外地执行保密任务”。工厂的宿舍是土墙房,冬天没有暖气,她把棉被裹在身上批改数据;为了验证一个公式,她曾连续 48 小时守在离心机旁,记录下 3000 多组数据。

铀浓缩的核心是 “气体扩散法”—— 让铀气体通过数千级多孔膜,逐步提高铀 - 235 的浓度。当时国外对膜材料和分离工艺严密封锁,王承书带领团队从零开始:

材料关:她指导工人用国产树脂制作分离膜,反复试验 500 多次,终于让膜的孔径误差控制在 0.1 微米内。

工艺关:设计出 “级联放大” 流程,将 1200 级离心机串联,使铀浓度从天然的 0.7% 提升至武器级的 90%,这个流程后来被命名为 “王氏级联法”。

安全关:制定出严格的辐射防护标准,她亲自带着剂量仪在车间走动,确保每个操作台的辐射值都在安全范围。

1964 年,第一炉高浓度铀 - 235 产出时,王承书的手指因长期接触化学试剂已经变形,却能精准地说出每台离心机的运行参数。当这批燃料被秘密运往罗布泊,她站在工厂的高台上,望着运输车队消失在戈壁尽头,轻声说了句:“总算赶上了。”

三、第三次隐身:从幕后到无名的坚守

1978 年,全国科学大会召开,铀浓缩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。组委会多次邀请王承书出席领奖,都被她拒绝:“功劳是大家的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 直到 1984 年,有关部门为她整理档案,才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,就是当年核工业部文件里 “铀浓缩技术总负责人”。

晚年的王承书住在北京的老胡同里,街坊邻居只知道她是 “退休的王老师”,没人知道她曾为原子弹研制作出关键贡献。1992 年,某电视台想为她拍摄纪录片,她婉言谢绝:“我不需要出名,只要国家记得有这么一群人就行了。” 她把毕生积蓄捐给了原子能研究所,设立 “青年科研基金”,却要求基金章程里不能出现她的名字。

1994 年,王承书病重住院,弟子们来看望她,发现她的枕头下还压着一本《铀同位素分离原理》,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批注。她拉着弟子的手说:“膜材料的耐腐蚀性还能再改进,你们要接着做……” 这成了她最后的遗言。遵照她的遗愿,墓碑上只刻着姓名和生卒年月,没有任何头衔和事迹。

四、精神回响:无名者的丰碑

在原子能研究所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王承书的 17 本工作笔记。其中一本的最后一页,画着一个简单的示意图:无数个小圆圈串联成一条线,终点处标着一个五角星。旁边写着:“每个环节都做好,国家就能强大。” 这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—— 甘做链条上的一环,却让整个国家的核工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。

她的学生钱皋韵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在一次演讲中说:“王老师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技术,更是做人 —— 把自己藏起来,让国家站出来。” 如今,中国的铀浓缩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,河北的老工厂旧址上建起了核工业纪念馆,馆内陈列着王承书用过的计算尺和分离膜样品,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:“这里的每一粒铀,都记得她的名字。”

五、结语:隐身者的光芒

从密歇根大学的实验室到河北的铀浓缩工厂,从国际知名的女科学家到无名的 “王承同志”,王承书的三次 “隐身”,藏起了个人的名利,却让新中国在核威慑领域站了起来。她从未出现在任何新闻报道里,却让中国的原子弹提前两年爆炸成功;她的名字很少被人知晓,却在核工业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有人说,王承书的人生太 “亏” 了,放弃了个人成就,错过了陪伴家人。但她在日记里写过:“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别人是否知道你,而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。” 这种 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 的精神,与于敏、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脉相承,共同构成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精神脊梁。

如今,当孩子们在课本里读到 “两弹一星” 的故事,或许不会知道王承书的名字。但罗布泊上空的那朵蘑菇云,河北工厂里仍在运转的离心机,都在默默诉说着:总有一些人,甘愿把自己的光芒藏起来,只为让祖国的天空更明亮。这,便是隐身者留给世界的最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