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家风家训>正文

魏氏家训: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 —— 巨鹿魏氏的忠诚基因与廉政文化

时间:2025-07-09作者:星晨阅读:24分类:家风家训

唐贞观十七年,长安城的太极殿内,唐太宗李世民手持魏徵的遗表,恸哭失声。表中 “愿陛下使臣为良臣,勿使臣为忠臣” 的谏言,字字如炬,照亮了大唐的治世之路。这位辅佐太宗开创 “贞观之治” 的名臣,以 “犯颜直谏” 著称,一生进谏二百余事,小至宫廷礼仪,大至治国方略,皆 “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”。巨鹿魏氏以魏徵为宗,形成 “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” 的家训传统,《魏氏家范》中 “宁为直折,不为曲全;宁为清贫,不为浊富” 的训诫,穿越千年风云,为当代社会 “忠诚担当” 与 “廉洁自律” 的培育,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。

魏氏家训: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 —— 巨鹿魏氏的忠诚基因与廉政文化

魏氏家训: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 —— 巨鹿魏氏的忠诚基因与廉政文化

一、魏徵事迹与魏氏家训的精神根基

(一)“犯颜直谏” 的忠诚原型

魏徵的 “忠直”,绝非盲目服从,而是 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” 的清醒坚守。《旧唐书・魏徵传》记载,他曾因唐太宗欲封禅泰山,冒死进谏:“陛下承隋末大乱之后,户口未复,仓廪尚虚,而封禅耗资巨万,是劳民伤财也。” 太宗虽不悦,终纳其言。更著名的 “濮水之谏” 中,他直指太宗 “喜贤而不能任,恶恶而不能去”,言辞尖锐如刀,却让太宗叹曰:“徵言直,朕闻过矣。”

这种 “敢谏” 源于对家国的深沉责任。魏徵早年曾事李密、窦建德,归唐后仍 “每以国事为己任”。当太宗因怒欲杀大理丞张蕴古,魏徵当即反驳:“陛下不以法绳之,而以怒杀之,何以示天下?” 他在《十渐不克终疏》中,历数太宗执政后期的懈怠,直言 “陛下贞观之初,孜孜不怠;今则纵欲以劳人,轻法而慢贤”,字字切中要害。魏徵在《诫子书》中写道:“忠者,非愚忠也,是为国为民而言;直者,非狂直也,是据理据法而谏。” 这种 “以道为忠” 的精神,成为魏氏家训的核心基因。

(二)“清廉传家” 的家训雏形

魏徵的清廉与忠直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家训的底色。史载其 “所居室屋卑陋”,太宗欲为其营造新宅,他婉拒:“臣宅虽陋,足以蔽风雨,陛下所赐已多,不敢再求。” 临终前,家无余财,“唯有素褥布被”,其子魏叔玉遵遗嘱 “薄葬,不藏金玉”。

魏徵的言行经子孙整理,形成《魏氏家范》初稿。其子魏叔瑜在《家训》中提炼:“所谓‘忠直’,是对上敢言,对下敢担;所谓‘清廉’,是取禄有度,用财有节。” 唐代魏少游任京兆尹时,“拒收属吏献贿,曰‘吾祖魏徵,家无正寝,吾敢贪乎?’” 他在府衙设 “直谏簿”,鼓励下属 “言政事得失,无有所隐”,将家族训诫转化为施政理念。

宋代魏了翁进一步发展家训,在《鹤山家塾语序》中强调:“忠直需以清廉为骨,无清廉则忠直易成邀名之具;清廉需以忠直为魂,无忠直则清廉不过独善之举。” 这种 “忠廉共生” 的理念,使魏氏家训从 “个人操守” 升华为系统的精神体系。

二、忠直敢谏与清廉传家:魏氏家训的当代实践

(一)“忠直敢谏”:从朝堂进谏到社会担当

魏氏家训的 “忠直敢谏”,在当代社会已超越 “君臣关系”,转化为 “对公共利益的担当”。《魏氏家范・忠直篇》规定:“见善则举,见恶则纠,不为私怨而缄口,不为权势而屈言。居官者当谏君之过,为民者当言政之失。”

明代魏大中的 “东林谏言” 堪称典范。他任吏科给事中时,弹劾阉党魏忠贤 “擅权乱政”,虽遭迫害,仍在狱中写道:“吾宁死不负国,不负祖训。” 这种精神在当代有了新的表达:科研工作者敢言学术不端,记者揭露社会乱象,公民监督公共事务,皆是 “忠直敢谏” 的现代实践。

魏徵后裔魏明伦的创作理念颇具启示。这位剧作家以《潘金莲》等作品针砭时弊,他说:“吾祖以言谏君,吾以笔谏世,形式不同,内核一致 —— 为公共利益发声,不惧争议。” 这种 “跨界担当” 证明,忠义精神并非古代士大夫的专利,而是每个公民都能践行的价值。

(二)“清廉传家”:从个人操守到制度建设

魏氏家训的 “清廉”,不仅是个人修养,更强调 “防微杜渐” 的制度意识。《魏氏家范・清廉篇》明确:“居官者,需立‘三不’:不私用公权,不私受一物,不私庇一人。并需令家人共守,防‘枕边风’‘裙带祸’。”

清代魏象枢的 “治家与治政” 经验影响深远。他任左都御史时,“立‘誓约’于府门:‘有以私事求见者,不见;有以礼品馈送者,不受。’” 更要求子弟 “不得干预公事,不得接受属吏宴请”。这种 “内外兼防” 的智慧,恰是当代廉政建设的关键 —— 既需个人自律,更需制度约束。

现代职场中的 “清廉”,可能是企业高管拒绝利益输送,可能是学者不搞学术腐败,可能是基层干部公正用权。魏氏家训提醒我们:清廉不是独善其身,而是对规则的敬畏;传家不是口头说教,而是代际相传的行为准则。正如魏徵所言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

三、《魏氏家训》及注解

《魏氏家训》(节选自宋代魏了翁编订本)

忠直篇:事君以忠,非愚忠;待人以直,非狂直。见君有过,婉谏不成则强谏,强谏不成则死谏,此为忠;见人有失,微言不成则明言,明言不成则公论,此为直。宁得罪于上,不得负于下;宁失于刚,不失于柔。

清廉篇:禄以养廉,非以养贪。俸禄之外,一文即赃;公权之内,一事即私。居官者,门无杂宾,案无私牍;居家者,身无华服,厨无佳肴。子孙若贪,不得入祠;族人若浊,共逐之。

处世篇:与上交往,不媚不谄;与下相处,不骄不傲。遇不公则言,见不义则争。可沉默而不可附和,可退让而不可同流。言有物,行有格,此谓 “魏氏之风”。

治家篇:家长需率先忠直,子弟需自幼习廉。晨省需问:今日有当言之事乎?晚省需思:今日有不当取之物乎?家祠春秋祭祖,需令子弟诵《魏徵谏言》,明 “忠廉” 之旨。

传承篇:吾族以 “忠直”“清廉” 二字立世,非为邀名,乃为安身。世易时移,“君” 可变为 “国” 与 “民”,“谏” 可化为 “言” 与 “行”,然 “不负初心,不污双手” 之理不变。守此训者,虽平凡亦为贤;违此训者,虽显赫亦为辱。

注解

忠直篇:核心是 “以道为忠,以理为直”。魏徵谏封禅、魏大中劾阉党,启示当代人:对国家,需勇于建言献策(如公民参与政策听证);对单位,需敢于指出问题(如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),避免 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 的冷漠。

清廉篇:强调 “公私分明,防微杜渐”。魏徵拒建豪宅、魏象枢立誓约,对应现代准则:公职人员需严守《廉洁自律准则》,企业人员需杜绝 “利益输送”,普通人需坚守职业底线(如不侵占公司财物),须知 “小贪是蚁穴,足以溃长堤”。

处世篇:倡导 “刚柔相济,守正不阿”。魏徵 “犯颜而不狂” 的智慧,在今天表现为:与人沟通既保持礼貌,又坚持原则;面对不公既不激化矛盾,也不妥协退让,如 “理性***”“善意批评” 皆是其当代形式。

治家篇:主张 “家风培育,始于日常”。魏氏 “晨省晚思” 的习惯,可转化为现代家庭的 “价值观教育”:通过讨论社会热点培养正义感,通过制定 “家庭公约” 践行廉洁(如不接受超标礼物),让 “忠廉” 成为家风底色。

传承篇:点明 “忠义精神的时代转化”。从 “忠君” 到 “爱国”,从 “进谏” 到 “监督”,魏氏家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。现代启示:将 “忠诚” 化为对国家的奉献(如爱岗敬业),将 “敢谏” 化为对社会的责任(如参与公共事务),让传统精神焕发新活力。

四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忠廉之光

站在巨鹿魏氏宗祠,那方刻着 “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” 的匾额,历经风雨而愈发厚重。魏徵与后世族人用一生证明:忠直不是鲁莽的对抗,而是对公共利益的坚守;清廉不是刻意的苦行,而是对人格尊严的守护。从太极殿的谏言到当代社会的监督,从魏徵的素褥布被到今天的廉洁承诺,变的只是表达形式,不变的是 “不负家国,不负本心” 的内核。

在强调 “担当作为” 与 “反腐倡廉” 的今天,魏氏家训的启示愈发珍贵。当我们为 “是否该说真话” 而犹豫时,“忠直敢谏” 提醒我们:沉默有时是纵容;当我们面对 “微腐败” 而动摇时,“清廉传家” 告诉我们:底线一旦失守,便再难回头。正如魏徵所言: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;廉者常乐,贪者常忧。”

从唐代的谏言表到现代的举报箱,从魏氏家训的竹简到企业的廉政手册,“忠直敢谏,清廉传家” 的精神始终在场。当我们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,当我们拒绝不正当利益,当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原则时,我们都在续写魏氏家训的当代篇章。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忠诚担当、廉洁自律” 的品质,永远是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