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5 月 18 日,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穹顶下,“中国核潜艇发展成就展” 的开幕钟声与深海的潮声同步响起。一面巨大的蓝色幕墙上,泛黄的照片与 3D 全息影像交织 —— 画面中,一位银发老者正俯身查看算盘上的数字,指尖在算珠间翻飞,背后是 1970 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时沸腾的人群。这是黄旭华院士留给世界的永恒剪影,也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精神图腾。

黄旭华: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之父
一、逐梦起点:少年立志铸重器
1926 年 3 月,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渔村。日军侵华的炮火打破了海滨的宁静,年幼的他在防空洞里听着炸弹呼啸,看着同胞流离失所。“为什么我们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没有?” 这个疑问像深海暗流般在少年心中涌动。1945 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,在交大的 “民主堡垒” 中加入中国共产党,立下 “科学救国” 的誓言。
1958 年,聂荣臻元帅的一纸密令改变了黄旭华的人生轨迹。当他走进北京的保密会议室,才知道自己将参与一项 “比原子弹更复杂” 的工程 —— 核潜艇研制。全国 26 个省市、2000 多家单位协同攻关,而核心团队仅有 29 人。没有资料、没有设备,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:从国外报纸的只言片语中拼凑技术参数,用算盘计算三角函数、对数等复杂公式,甚至在船台入口处摆放磅秤,精确控制每一颗螺丝钉的重量。
“当时我们用算盘打出的数据,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一。” 黄旭华晚年回忆时,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算盘的弧线。1970 年 12 月 26 日,当黑色巨鲸般的核潜艇在长江边下水,这位 44 岁的总设计师泪如雨下 —— 中国终于拥有了捍卫海疆的 “水下移动长城”。
二、深海铸剑:隐姓埋名三十载
核潜艇工程启动初期,黄旭华收到组织的三个要求:“一辈子不能离开核潜艇领域,不能透露工作内容,甘当无名英雄。” 他毫不犹豫签下保密协议,从此人间蒸发。30 年间,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,甚至父母去世时,他仍在试验场调试设备。
1987 年,上海《文汇月刊》刊登报告文学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,文中用 “黄某” 代称主人公。黄旭华将杂志寄给母亲,附上一句话:“忠孝不能两全,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” 母亲捧着杂志老泪纵横:“我的儿子还活着,他是国家的人。”
在武汉的家属院里,妻子李世英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。寒冬腊月,她用簸箕一趟趟搬运 300 斤燃煤;地震时,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在安置帐篷里过夜;大女儿雪地昏迷,她守在病床前 9 天 9 夜……“他守护的是国家的大海,我守护的是我们的小家。” 李世英的话语里没有半句怨言。
三、极限深潜:花甲之年探龙宫
1988 年 4 月 29 日,南海某海域浪高 6 级。64 岁的黄旭华身着深蓝色工作服,登上 “404” 艇。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,而美国 “长尾鲨” 号核潜艇在此类试验中曾艇毁人亡,129 名官兵葬身海底。
“报告总师,舱体钢板出现异响!” 声呐兵的声音带着颤抖。黄旭华俯身观察压力表,指针逼近极限值 —— 此时每平方厘米的艇体承受着 1.5 吨海水压力,相当于一辆小轿车压在扑克牌大小的钢板上。他抓起对讲机:“继续下潜!”
当深度计显示突破设计极限时,全艇突然陷入寂静。黄旭华掏出钢笔,在值班日志上写下: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,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。” 话音未落,艇内爆发出欢呼声 —— 试验成功了!这位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,用行动证明了中国核潜艇的可靠性。
返回码头时,李世英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丈夫:他的白发被海水浸透,工作服上还沾着舱底的油渍。“你是总师,必须下去。” 她递上毛巾,眼中泛着泪光。黄旭华握住妻子的手:“现在我可以告诉你,我这三十年在做什么了。”
四、精神传承:深海明灯照后人
2025 年的成就展上,黄旭华的遗物陈列在玻璃展柜中:泛黄的算盘、磨损的计算尺、补丁摞补丁的工作服,以及 1988 年深潜试验时穿的那双胶鞋。参观者驻足凝视,仿佛能听见深海中核潜艇的轰鸣。
在 “科技报国” 展区,全息投影还原了黄旭华与年轻科研人员的对话。“自主创新是我们的唯一出路。” 他的声音穿透时空,回荡在展厅。上海交通大学 “旭华班” 的学生们围坐在展柜前,仔细研读他的手稿。“黄老说,科研就像深海潜行,需要耐得住寂寞。” 班长杨天炯轻轻抚摸展柜玻璃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展厅尽头,“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” 的铜牌熠熠生辉。这是他将个人奖金 1100 万元全部捐赠设立的基金,专门奖励为核潜艇事业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。基金章程的扉页上,赫然写着他的誓言:“此生属于祖国,属于核潜艇,无怨无悔。”
五、结语:深海丰碑永不朽
2025 年 2 月 6 日,黄旭华在武汉逝世,享年 99 岁。遵照他的遗愿,部分骨灰撒入南海,与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核潜艇永远相伴。东风烈士陵园的石碑上,镌刻着他的名言:“誓干惊天动地事,甘做隐姓埋名人。”
如今,中国核潜艇已形成完整的战略威慑体系,新一代设计师们秉承着 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 的精神,继续在深海中探索。黄旭华的女儿黄峻,也成为一名船舶工程师,延续着父亲的事业。“父亲常说,大海知道我们的故事。” 她站在成就展的核潜艇模型前,眼中倒映着深蓝的海洋。
从算盘到超级计算机,从深潜试验到深海空间站,黄旭华的精神如同深海中的灯塔,照亮着中国科技报国的征程。正如他生前所言:“只要祖国需要,我愿意永远潜航在深海。” 这位隐姓埋名的 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,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爱,什么是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