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 年,云南勐腊县曼喃醒村的晒谷场上,94 岁的李桓英跪在竹篾席上,握住麻风病康复者波燕的手。这位曾因面部畸形被村民驱逐的傣族妇女,此刻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抚李桓英的白大褂:“您看,我的孙女都敢抱我了。” 阳光下,李桓英胸前的听诊器反射出细碎的光 —— 这是她扎根中国西南山区防治麻风病的第 48 个年头。

李桓英:麻风病防治的「全球最佳行动」践行者
一、医者启程:从波士顿到澜沧江
1921 年,李桓英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生家庭。1946 年,她以优异成绩获美国约翰・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,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。在日内瓦总部工作期间,她主导的东南亚疟疾防控项目成效显著,却在 1958 年毅然放弃优渥待遇,绕道欧洲回到祖国。“我是中国人,我的根在中国。” 面对同事的挽留,她将全部研究资料打包寄往北京,行李箱里只装着一件白大褂和《实用麻风病学》。
初到云南时,麻风病被称为 “不治之症”,患者被隔离在 “麻风村”,村口立着 “生人勿入” 的木牌。1970 年,李桓英第一次走进勐腊县的隔离区,看到患者用竹片捆住溃烂的双脚,孩子们被铁链锁在木桩上。“他们不是罪人,是病人。” 她当场解开孩子的锁链,把自己的馒头分给他们,这个举动让随行的乡村医生震惊不已 —— 当地习俗中,接触麻风病人会被视为 “不洁”。
在随后的实地调研中,李桓英发现中国沿用的 “氨苯砜单疗” 方案疗程长达数十年,治愈率仅 60%,且易产生耐药性。她带着团队在澜沧江边搭建简易实验室,用罐头瓶做培养皿,油灯下记录数据,终于在 1982 年提出 “短程联合化疗” 方案:将三种药物组合使用,疗程从终身缩短至 6-24 个月。临床试验显示,该疗法能快速杀灭麻风杆菌,治愈率跃升至 99.9%。
二、防治革新:从隔离病房到乡村诊室
“麻风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偏见。” 这是李桓英常挂在嘴边的话。1985 年,她在贵州威宁推行 “垂直防治 + 基层网络” 新模式:在县医院设立麻风病专科门诊,培训乡村医生担任监测员,患者在家就能接受治疗。为消除村民恐惧,她带着药箱挨家串户,在火塘边给村民讲解 “麻风病可防可治” 的知识。
云南沧源县的佤族山寨曾爆发麻风病聚集性感染,部落头人坚持要把患者赶到深山。李桓英冒着暴雨徒步两小时上山,当着全寨人的面与患者同吃一锅饭:“你们看,我不会被传染。” 她的举动打破了 “接触患者会遭天谴” 的迷信,头人最终同意在寨子里设立治疗点。如今,这个山寨已连续 28 年无新发病例,当年的治疗点变成了村卫生室,墙上还挂着李桓英与村民的合影。
世界卫生组织 1985 年将 “短程联合化疗” 列为全球推广的标准方案,李桓英却拒绝了专利申请。“治病救人不是生意。” 她把全部研究成果公之于众,还亲自到缅甸、尼泊尔等国指导治疗。截至 2020 年,全球采用该方案治愈的麻风病患者超过 1600 万,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 “麻风病防治的全球最佳行动”。
三、信仰之光:九十八岁的入党申请书
2019 年,98 岁的李桓英在病床上写下入党申请书。“我亲历了旧中国的苦难,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。” 她在申请书中写道,“我愿以党员身份,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。” 这份用颤抖笔迹写成的申请书,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信仰的赤诚。
其实早在 1980 年代,党组织就曾考虑发展李桓英入党,但她总说:“我做得还不够。” 直到 2017 年,她在新闻里看到***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,其中 “只有扎根人民,奉献国家,才能收获厚重的人生”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。“我这一辈子,不就是这么做的吗?” 她当即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愿望。
入党那天,李桓英特意换上新做的白衬衫,在党旗下庄严宣誓。当她举起右手时,袖管滑落,露出小臂上的疤痕 —— 那是 1975 年在实验室被麻风杆菌培养液溅到留下的。“这点伤算什么?” 她笑着说,“比起患者的痛苦,根本不值一提。”
四、生命回响:麻风村里的 “李妈妈”
如今,李桓英虽然住进北京的养老院,但每天仍会收到来自各地麻风病康复村的信件。云南勐海县的康复者们在信里说,村里办起了茶厂,产品卖到了北京;贵州的孩子们寄来成绩单,说要像 “李奶奶” 一样考医学院。
2021 年,李桓英获得 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 称号。颁奖词中写道:“她让‘不治之症’成为历史,用医者仁心驱散偏见的阴霾。” 在领奖台上,99 岁的她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例治愈患者的名字:“他现在是村里的会计,日子过得很好。”
在云南麻风病康复村,孩子们会唱一首自编的歌谣:“李妈妈,走山路,送药来,病魔哭。” 这首歌谣里,藏着一位医者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。正如李桓英所说:“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,医生的手不仅要拿手术刀,更要握住患者的心。”
从波士顿到澜沧江,从实验室到麻风村,李桓英用一生践行着 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 的誓言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医者,不仅能治愈身体的疾病,更能唤醒社会的良知;真正的奉献,不在聚光灯下的喧嚣,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