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唐代贞观之治的朝堂上,渤海封氏子弟封德彝以 “犯颜直谏” 的勇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位历经隋末唐初风云的大臣,在唐太宗欲修建洛阳宫时,以 “承凋残之后,百姓凋弊,户口未复” 的恳切谏言力劝停工,其 “封疆有责,岂敢惜身” 的担当,恰是《封氏家训》“忠君爱国,清廉自守” 核心精神的生动写照。作为中古时期渤海郡(今河北沧州)的望族,封氏家族自汉代起便以 “治政以廉,处世以忠” 闻名,明代修订的《封氏家训》收录 “居官当廉,食禄当忠” 等训条,凝结着数百年的治家理政智慧。当当代社会呼唤廉政文化与责任担当,这些镌刻在家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,正以 “廉洁从政”“履职尽责” 的现代形态,成为涵养社会正气的文化根基。

封氏家训:封疆有责,清廉自守 —— 渤海封氏的家国情怀与廉政文化
一、渤海家声:从门阀望族到忠义标杆
渤海封氏的家族史,是一部贯穿汉唐的忠义史诗。西汉时期,封氏先祖封释任渤海太守时,因 “治郡清简,兴利除弊” 获百姓立祠,其 “当官不阿,为民请命” 的事迹成为家族精神的起点。至魏晋南北朝,封氏已发展为 “七世通显,累朝簪缨” 的名门望族,却始终坚守 “不以势压人,不以富凌贫” 的家训。北魏时期,封轨任廷尉卿时,面对权贵请托,以 “法者天下之公,不敢私也” 严词拒绝,其清廉之名载入《魏书・良吏传》。
封德彝的谏言智慧,是家族忠义精神的巅峰体现。隋末大乱时,他虽仕于隋,却洞察天命所归,后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。史载其 “每议事,必据理力争,虽帝有不悦,终不肯屈”。贞观四年,唐太宗欲对突厥降部施以重罚,封德彝力陈 “王者无外,宜抚之以德”,最终促成 “胡汉一家” 的民族政策。这种 “既忠于君,更忠于民” 的辩证思维,源自《封氏家训》“忠者,上安社稷,下抚黎元” 的深刻定义 —— 将对君主的忠诚拓展为对天下的责任。
家族精神的形成,与渤海地域文化密不可分。这片兼具燕赵慷慨之气与齐鲁礼义之风的土地,孕育出 “重名节、轻私利” 的民风。封氏在此汲取养分,将儒家的 “仁政”、法家的 “明法” 与墨家的 “兼爱” 熔铸为独特的治世理念。《封氏家训》开篇即言:“吾族食禄,非为一家之荣,乃承一方之责。”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地方治理紧密相连的意识,使其跳出一般门阀的狭隘视野,形成 “封疆有责” 的广阔胸怀。
二、家训精要:忠廉相济的品格锻造
《封氏家训》二十条训言中,“忠” 与 “廉” 构成双轴核心。其 “居官三戒”——“戒贪、戒惰、戒私”,在封德彝身上体现为 “受俸不越制,理事不避难,断案不徇情”。他任吏部尚书时,曾拒收突厥使者馈赠的明珠,坦言 “臣禄足以养亲,不敢以非义之物污吾门楣”,践行了家训 “廉者,立身之基;贪者,破家之斧” 的警示。
“直言敢谏” 的训诫包含三层境界:一是 “知无不言”,家训要求 “见君有过,不隐不讳”,封德彝在唐太宗晚年欲征高句丽时,冒死上《谏伐辽东疏》,列举 “兵疲民劳” 等五不可伐之由;二是 “言必有据”,强调 “谏者不以臆断,必引经据史”,他在讨论均田制时,以 “魏孝文帝均田而天下安” 的史实说服朝臣;三是 “谏而有方”,主张 “直而不激,婉而有骨”,这与现代沟通学中的 “建设性批评” 理念高度契合。
“封疆有责” 的理念在实践中呈现立体维度。对地方官强调 “一任之内,必兴一利、除一弊”,北齐封肃任清河太守时,主持修建的 “通济渠” 惠及后世百年;对京官要求 “在朝思谏,出朝思治”,唐代封敖任礼部尚书时,既在朝堂力阻 “崇佛糜费”,又在地方任职时推行 “劝农桑、兴学校” 的善政。这种 “在其位谋其政” 的职业精神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三、当代实践: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化
在当代廉政建设中,封氏家训的智慧正焕发新生。河北沧州作为渤海封氏发源地,将《封氏家训》中的 “清廉条款” 融入地方廉政教育,某区纪委整理出 “封氏廉政三字诀”——“心不贪、手不伸、嘴不馋”,在干部群体中广为流传。2022 年,当地开展 “学封氏家训,做清廉干部” 活动,推动 12 项民生难题解决,群众满意度提升 28%。
“直言敢谏” 的精神转化为现代监督机制。某央企借鉴 “封氏议事制”,建立 “职工谏言直通车” 制度,规定 “凡涉及职工利益的决策,必须经三轮谏言听证”,两年来采纳合理化建议 47 条,节约成本超千万元。该企业纪委书记说:“封德彝的谏言不是对抗,而是守护集体利益,现代监督也应如此。”
“封疆有责” 的理念拓展为社会责任意识。渤海封氏后裔封晓燕是基层社区书记,她将 “一任兴一利” 转化为 “一年办十件实事” 的工作法,带领社区完成老旧管网改造、加装电梯等民生工程。她说:“家训里‘民之利,官之责’这句话,现在就是我的工作指南。” 这种将地方治理责任转化为具体民生行动的实践,正是传统精神的鲜活延续。
四、《封氏家训》(节选)及注解
《封氏家训》(据明万历年间《渤海封氏宗谱》整理)
忠君者,非徒跪拜之礼,乃安邦定国之责;爱国也,非为空泛之论,实抚民济世之行。
(注解:忠诚君主,不是只行跪拜礼节,而是承担安定国家的责任;热爱国家,不是说空洞的言论,而是落实安抚百姓、救济世人的行动。)
居官当廉,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
(注解:做官应当清廉,一丝一粒的财物,都关乎我的名节;一厘一毫的东西,都是百姓的血汗。不要因为善事微小就不去做,不要因为恶事微小就去做。)
见上有过,当直言谏;知下有难,当尽力援。隐过者不忠,避难者不义。
(注解:看到上级有过错,应当直言劝谏;知道下属有困难,应当尽力帮助。隐瞒过错是不忠诚,回避困难是不义。)
治家如治国,治国如治家。家无贪则兴,国无贪则安。
(注解:治理家庭如同治理国家,治理国家如同治理家庭。家庭没有贪婪就会兴旺,国家没有贪婪就会安定。)
吾族子弟,仕则当为良吏,隐则当为良民。良吏利民,良民利乡,其心一也。
(注解:我们家族的子弟,做官就应当做优秀的官吏,隐居就应当做善良的百姓。优秀的官吏有利于百姓,善良的百姓有利于乡里,他们的用心是一致的。)
封疆之责,不分朝野。在朝则忧其政,在野则忧其民。此吾族立世之本。
(注解:守护疆域的责任,不分朝廷内外。在朝廷就担忧国家政事,在民间就担忧百姓疾苦。这是我们家族立足世间的根本。)
五、结语: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
站在沧州封氏宗祠的 “忠廉堂” 前,“封疆有责,清廉自守” 的匾额与唐代封德彝的谏言碑相映成辉。从西汉封释的治郡清简到唐代封德彝的犯颜直谏,从北齐封肃的兴修水利到当代封晓燕的社区治理,封氏家训如同一条无形的精神链条,将不同时代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。
这种传承揭示:廉政文化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,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;家国情怀也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,而是当下的实践行动。当 “直言敢谏” 转化为现代监督制度,当 “清廉自守” 升级为政务公开规范,当 “封疆有责” 拓展为社会治理责任,古老的家训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正如封德彝在《临终遗表》中所言:“臣一生所求,不过‘无愧于心,无愧于国’。” 这句遗言至今仍在警示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忠” 的本质是对责任的坚守,“廉” 的内核是对欲望的克制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,渤海封氏的家训智慧提醒我们:廉政建设既要靠制度约束,更要靠文化滋养 —— 当 “封疆有责,清廉自守” 的精神深植人心,方能构筑起风清气正的社会根基。